開縣九龍山初級中學

開縣九龍山初級中學

開縣九龍山初級中學是位於重慶市開縣的一所歷史悠久的重點中學。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學校遠景學校遠景

重慶市開縣九龍山初級中學,創建於1992年,前身是四川省開縣天白區初級中學,是開縣最後一所由原萬縣地區行署命名的區級初級中學。94年建制調整,改名為“四川省開縣九龍山初級中學”,97年更名為“重慶市開縣九龍山初級中學”。經過17年三屆班子的努力,學校由最初的4個班,200多名學生,近20位老師,發展到現在擁有24個教學班,1768名學生,72名教職工。成為了開縣一所中等以上規模的農村初級中學。

近幾年九龍山初級中學在艱苦的條件下破繭成蝶,不斷帶給我們驚喜,成為開縣農村國中的佼佼者,到底是怎樣的力量,讓一座大山之中的農村國中一鳴驚人,爆發出如此強大的能量?帶著疑問和期待,記者走進了九龍山初級中學。

校長鄧陽城

校長鄧陽城校長鄧陽城

九龍山初級中學校長鄧陽城接受採訪時說,“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簡潔堅定的言辭展現出他樸實而堅定的教育哲學:以自上而下人格魅力,塑造人本校園。

2006年6月,鄧陽城調到九龍山初級中學任校長、黨支部書記,從此,鄧校長開始了他以校為家的生活,九龍山國中也進入全新的發展模式。在鄧校長的眼中,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堅信成才先成人。他說:“我們辦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那就是思想品德方面和學習知識方面決不能偏科。”

鄧陽城校長是農村出身,親身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知識對農村孩子的重要性。為了給貧困學生減輕負擔,鄧校長堅持不能取消燒鍋爐蒸飯。因為到目前為止,學校至少有300多人的飯菜是蒸飯加鹹菜,如果一旦取消鍋爐,每天飯7至10元的餐費將成為他們上學的巨大壓力。為此,學校每年將多花20000多元的公共費用為孩子們買煤炭。

對於多花了錢,鄧校長覺得是賺了,他說:“窮孩子只有讀書才是出路,才能走出大山,而且能帶動一批人走出大山,厚重的九龍文化底蘊,關懷要做到細微,這錢必須花。”

談到師德師風,記者了解到,在這裡,人格魅力的巨大能量促使學校人本化管理從隊伍上開始連鎖反應。首先校長打頭陣,每年新生入學的第一堂課,新學期的第一次國旗下講話,每周一到周五的集會做操,在校一早一晚的巡視,只要是在校,他幾乎從沒缺席過。為了更好的融入學校,鄧校長放棄了住縣城的新房,把整個家都搬到了學校內,同時開設校長公開信箱,公布手機號碼,開誠布公與全校師生互動溝通,深入了解師生的實際情況,迅速成為一位置身於老師學生中間的平民校長。

其次是行政領導上一線,主動承擔起壓力最大的畢業班課程:彭洪義副校長,初三化學;楊成副校長,初三數學;政教主任廖清泉,初一數學;總務主任楊昶,初一語文、工會主席易黎,初三外語、安穩辦副主任王新,初三語文等。領導們的傾心付出,以身作則,讓年輕教師更是卯足了勁,一心撲在每個45分鐘上,每個學生上。鄧校長說:“雖然現在許多年輕教師住在縣城,但班主任都是每周日下午到校,任課教師周一上課前到校,周五學生離校了之後老師們才離開。”

教學理念

人心齊,泰山移。為了把教學質量提上來,學校行政和各教研組組長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具體交流。教師間互相聽課、互相學習的積極性高漲。在學校,文人不相輕,教師間互相學習。每節公開課只要沒有課的老師都主動去學習、去研究。同一學科、不同學科的教師相互觀摩、學習、借鑑,掀起聽課、說課、評課的熱潮。在這樣的氛圍和實踐中,一支能打苦戰,有造血功能的九龍山國中教師隊伍建立起來。

老師對工作的積極熱忱,對學生的認真負責的精神逐漸匯聚成一股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這裡的每一位學生。雖然學校條件艱苦,寢室還是三層鐵架床,雖然人多,但寢室不髒不亂,乾淨乾燥。當鄧校長陪記者參觀學生寢室,儼然身處軍營,所有同學的牙刷牙膏、臉盆臉帕、提桶鞋子、被蓋枕巾,擺放整齊,筆直成線,很難想像一個住32個人的寢室,如此清爽有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是具有九龍山國中特色的宿舍文化,在校園裡,無論是校長還是教師,無論在教室還是在寢室,整潔乾淨體現在每一個角落。

鄧校長說:“正是有了老師的榜樣,學校實施的各項政策,對學生的執行力都很強,校規校紀,行為規範,流動紅旗、文明禮儀班級評選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學習的同時培養自身的人格。現在學校的教風正、學風濃、校風好,遠近的學生家長都願意把孩子送到我們學校來學習。”

談到教學的關鍵,鄧校長指出:如果課堂教學不到位,教學任務不落實,質量不高,紀律鬆散,要靠補課來完成教學任務,或課外用大量作業來彌補,就會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甚至會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因此,我認為強化教師課堂意識,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不僅能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為教好每一位學生,鄧校長說:“效果是第一位的,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學校就是要鼓勵老師認真研究每個班、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強化教學過程的細節,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負責,創設寬口徑的發展通道。”

“育人就是既要授人以魚,也要授人以漁。這也許就是我們辦學的一點樸實想法。”鄧校長說。

為幫助學生逐步確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學校始終貫穿愛國主義教育主線,注重德育的隱性與顯性功能相結合。把握校園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學校校訓、校歌、校徽等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的各個角落“潤物無聲”。每周的升旗儀式,師生整齊的隊伍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老師抓住班會課、黑板報等主陣地,突出抓好中華美德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紀教育和團隊精神教育,較好地達到了培養“四有”新人的目的。

留守兒童教育

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九龍山是典型的山區,外出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成為教育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學校的男女寄宿學生多來自農村,很多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為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感覺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學校落實值周領導帶隊,值周小組的教師和班主任每天深入學生宿舍。督促學生摺疊被子,洗刷鞋襪,手把手指導;節約用水,安全用電,講究個人衛生,保持宿舍乾淨、乾燥,項項過細;規範擺放生活用品,親身示範等。有了學校老師的傾心付出,學生們逐漸有了家的感覺。

鄧校長說:“抓安全就是抓政治,抓穩定,抓效益,抓質量。安全是學生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們一直都是把學生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特別是寄宿學生管理,特別是留守兒童,他們更需要向親人一樣的呵護。說出來怕你不信,我們最近幾年學校從未發生過打架事件,校風正,在九龍山鎮父老鄉親中有口皆碑。”

辦優質教育

在鄧陽城校長的眼中,山區教育的好壞體現了一個地方教育的整體水平。他說,通過九龍山國中的教育實踐,我們堅信,山區也能辦優質教育,逐步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是縣委縣政府和縣教委的改革重點,也是老百姓的意願。

從一組組數據中記者印證了鄧校長的說法:2006年中考,九龍山中學首次突破升入開中20人大關;2007年,學校275人參加中考,升入開中31人,臨中43人,榮獲縣教委國中一類學校教育質量綜合考評二等獎;2008年中考,學校278人參考,升入開中33人,臨中56人,榮獲縣教委國中一類學校教育質量綜合考評一等獎,位居全縣農村國中第一;2009年中考,在全縣50%重高名額平均分配到校的情況下,該校372名學生參考,升入開中56人,臨中55人,創該校歷史最好成績。

在校長辦公室,我們看到隨著學校的發展,榮譽也接踵而至,2007年,獲得“市級遠程教育示範學校”,2008年,學校榮獲“重慶市安全文明校園”、開縣“十佳師德師風先進集體”,2009年被評為“重慶市民主管理示範校”,在中央電教育館“十五”全國教育技術立項課題研究成果評比中,學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模式研究》被評為國家級二等獎。

面對成績,鄧校長說:“榮譽就是壓力,也是動力,組織交給我這個任務,我就必須把它完成好,把學校辦好。”他說,“我們下一目標是創重慶市農村示範國中。工作還有很多,工作還很艱苦。今年是新中國60華誕,山區教育的巨變體現著一個時代的進步,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祖國的60華誕獻上一份薄禮。”

在鄧校長的辦公室,有一座奔馬塑像,他對記者說,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應該像它,不待揚鞭自奮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