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長鋏歌
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
長鋏歸來乎!
出無車。
長鋏歸來乎!
無以為家。
注釋譯文
【注釋】
鋏:劍把,一說即劍。
【譯文】
長劍啊,我們回去吧!
這裡吃飯沒有魚。
長劍啊,我們回去吧!
這裡出門沒有車。
長劍啊,我們回去吧!
沒有地方可以安家。
作品鑑賞
戰國是一個群雄割據、人才的爭奪十分劇烈的時期。當時有所謂“四公子”者,即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都以禮賢下士、廣攬人才著稱於世。孟嘗君對於有求於他的人,更是來者不拒,其門下號稱有“食客三千有餘人”(《史記·孟嘗君列傳》)。其中的“雞鳴狗盜”之徒曾幫他逃離虎狼之秦,成為不拘一格重視人才的一段歷史佳話。
彈唱《長鋏歌》(一稱《彈鋏歌》)的馮諼,也是孟嘗君的食客。《戰國策·齊策四》記載,馮諼“貧乏不能自存”,通過朋友說合,投奔到孟嘗君門下。他唱《長鋏歌》,一而再、再而三地對自己的生活待遇表示不滿,孟嘗君一一加以滿足。後來馮諼為孟嘗君殫智竭慮,使孟嘗君在齊國統治集團的權力更替過程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馮諼與孟嘗君的故事更成為孟嘗君以至整箇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視人才並收到意想不到的巨大成效的一個典型的事例。
這一故事也見於《史記·孟嘗君列傳》,“諼”作“讙”,發音相同,都音“宣”。所載的具體事跡,則略有出入。
此歌分三段,每段提出不滿意的一個方面。馮諼不用樂器伴奏,只是很隨意地用手指彈著自己的佩劍打拍子唱著。每段的前一句都是“長鋏歸來乎”,意思是長:劍啊,我們還是回家去吧。每段的後一句是所發的牢騷,是說明要回家去的原因。
第一次的牢騷是“食無魚”。綜合《戰國策》與《史記》的記載,孟嘗君門下的食客分為三等:最差的一等,居傳舍,以“草具”為食。所謂“草具”,即粗糙的食物,相當於今人所說的粗茶淡飯;中間的一等稱魚客,居幸舍,可以吃到魚;最高的一等稱車客,居代舍,出門可以坐車。馮諼剛到孟嘗君門下時,故作謙卑,不露“文章”,被安排在最差的一等,故有吃不到魚的牢騷。孟嘗君聽說了,就讓手下人把馮諼的待遇提高了一等。馮諼在吃了幾天魚之後,得隴望蜀,又發出“出無車”(《史記》“車”作“輿”)的牢騷,又得到了滿足。過不久,他第三次彈著劍唱起“無以為家”,即沒地方安置家業,養家活口。這是超出門客最高待遇的要求,是非分之請。所以《齊策》中記載:“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而孟嘗君卻不這樣想,他問左右:“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便派人送去食物用品,並不斷供給。從此以後,馮諼便不再發牢騷彈鋏而歌,開始踏上一條義無反顧為孟嘗君輸忠效力的道路。
馮諼與孟嘗君的遇合,難免帶有許多偶然性的因素。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的一面,那就是孟嘗君具有容人的雅量,即俗諺所說的“宰相肚裡好撐船”。馮諼在未露崢嶸時似乎手伸得很長,要這要那。如果孟嘗君心地褊狹,不能相容,馮諼必然會掉頭而去。那樣一來,孟嘗君的人生歷史就要被改寫,不只是相業難成,甚至連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都將難保了。
用人必須有容人的雅量,這是馮諼與孟嘗君的故事對古今用人者的一點很有意義的啟示。至於從《長鋏歌》中,讀者直接見到的,則是一位性格磊落、直言無諱、自尊自信、卻又令人莫測高深的士的形象。這一形象令人聯想起滿引待發之弓,給人以期待與希望。
此歌雖然簡短,在藝術上卻頗可稱道。三段歌詞,每段中多數字句重複。這正是即興吟唱的歌詞常見的復沓的特色。擬人手法的運用,把“長鋏”寫活了,創造出了人與物對話的富有詩意的境界。“長鋏”似是馮諼這顆寂寞心靈的良朋,正倚在身旁,凝神靜聽其主人的“長鋏歸來乎——”、“長鋏歸來乎——”、“長鋏歸來乎——”那一遍又一遍率真而親切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