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鎮

長白鎮

長白鎮位於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長白山南麓,鴨綠江上游右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28°11′21″,北緯41°24′32″。東西北與馬鹿溝鎮接壤,南臨鴨綠江,與朝鮮國兩江道惠山市隔江相望,南北長5.4公里,東西寬5.2公里,面積3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1公頃。平均氣溫3.1℃,最高氣溫32.2℃,最低氣溫零下36.4℃,年降水量518.5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649.5小時,全年無霜期為129天左右。鎮內居住有漢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全鎮總人口數33405人,總戶數12695戶,其中農業人口2506人。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長白山迷宮 長白山迷宮

長白鎮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1.5%,主要野生動物資源有:狍子、野兔、野雞、林蛙等40餘種,主要野生植物資源有山參、黨參、細辛、紅景天、五味子、刺嫩芽、山芹菜等500多種。長白鎮三面環山,一面靠水,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四季分明,是旅遊、避暑、休閒的最佳選擇。野生植物有2200餘種,分屬73目,240餘種,其中屬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25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植物有340多種,藥用植物150多種,食用植物70多種,食用菌20餘種,花卉80多種,藥用植物主要有野山參、人參、黨參、刺五加、山百合等;食用植物有山核桃、松子、山梨、山里紅、山葡萄、蕨菜;食用菌類有冬蘑、榛蘑、木耳、猴頭蘑等;這些豐富的植物資源,對於加快林下資源綜合開發,振興全鎮經濟,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野生動物有1200種,分屬73目,180餘種,其中屬於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60餘種,有東北虎、鴛鴦、梅花鹿等。長白鎮是人參發展最早的鄉鎮之一,2003年人參新發展面積1715丈,留存面積41000丈,年生產參10000丈。長白鎮是林地面積2756公頃,人工林面積1180公頃,成過熟林面積165公頃,森林覆蓋率71.5%,末成林造林地面積60公頃,活立木總蓄積273415立方米,鎮地下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其中煤炭蓄藏較大。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經化驗檢測,地下水為罕見的優質礦泉水。旅遊資源。長白鎮境內旅遊資源豐富,具有塔山文化的唐渤海時期靈光塔,塔高13層,玲瓏剔透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仙人島景區建有集民族文化、民族建築、民族餐飲、民族歌舞、民族習俗於一體的多功能民俗度假村,狩獵、釣魚場等娛樂設施。

概況

長白鎮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東南部,東北、西與馬鹿溝鎮接壤,南瀕鴨綠江與朝鮮兩江道惠山市相望。是縣政府所在地。南北長5.4千米,東西寬5.2千米,面積30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3.2平方千米。總戶數13454戶,總人口34085人(2004年)。轄長松、塔山、綠江、民主4個社區和綠江、民主、解放3個行政村,小梨樹溝、南崗、大湖、西甸子4個自然屯。鎮政府駐白山大街75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700米。302、303省道公路過境。古蹟有靈光塔。

沿革

因位於長白山主峰腳下,而命名為長白鎮。舊名塔甸。塔甸地名起源於鎮北山頭上有一寶塔,名靈光塔,塔下早年為草甸地,故名塔甸。清朝末年,漢族移民來此開荒種地。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為長白府治所。民國五年歸第一區塔甸村。偽滿時期稱長白街。1946年縣民主政府成立後,改長白街為長白鎮。1949年為城關區,1955年建長白鎮,1958年改長白鎮公社,1980年復置鎮。
1987年3月30日,設立解放、白山2個街道辦事處,下轄8個居委會。1996年,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鎮政府駐塔甸,轄解放、綠江、民主3個行政村和綠江、塔山、通江、中興、城西、城東、民主、蒼松8個居委會。2002年11月,撤銷8個居委會,設立白山、民主、塔山、綠江4個社區。2003年?,面積25.1平方千米。人口32596人。

行政區劃

鎮區地圖 鎮區地圖

長白鎮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縣城所在地,是長白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內轄有解放、民主、綠江三個行政村,綠江、塔山、長松、民主四個居民委員會,於1999年被省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確定為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

政府機構

長白街景 長白街景

長白鎮成立紅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除鎮內三個高級社外,管理半截溝以上20個管理區。公社設社長1人,副社長2人。1965年3月,批判了“一大二公”,撤銷了原來的紅旗人民公社,劃出了半截溝公社、馬鹿溝公社、龍崗公社,成立長白鎮人民政府。設鎮長1人,副鎮長1人。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初期,仍以人民公社為工作機構。1970年2月經縣革委會批准,成立長白鎮革命委員會,設書記兼主任1名,副書記兼副主任3名。1981年撤銷革委會,改為長白鎮人民政府。設書記、副書記各1名,鎮長1名,副鎮長2名。

農業發展

長白鎮農業發展,堅持以“三增一穩”為目標,全面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結合長白鎮的區域特點,積極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引導農民由傳統農業向效益農業轉變,努力提高農業的質量和效益。2003年,引進超L402蕃茄、強春4號旱黃瓜、鑫福旱黃瓜、津春大棚黃瓜、棚綠旱黃瓜等蔬菜新品種及透亮米水稻、富興2號玉米、94212早熟大豆等糧食作物新品種18個。蔬菜和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55%以上,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

長白鎮林業用地面積2934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2636公頃。長白鎮林木總蓄積量276475立方米。其中紅松、雲杉等針葉樹種92962立方米,白樺、楓樺等闊葉樹種183513立方米。從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林業用地面積、林相組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看,林下資源開發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特產業長白鎮人參留存面積2.4萬丈,野生五味子保護300畝,野山參培植和保護200畝,種植藍莓30畝、沙參30畝、珍珠草15畝、防風120畝、貝母6畝,北五味子3畝,培植細辛500丈,新建老參地苗木培育基地一處面積30畝,培育紅皮雲杉大苗10000棵,發展食用菌專業戶5戶,種植木耳5萬袋(棒)。

特色產業

長白山下 長白山下
天池 天池

長白縣長白鎮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瞄準“一村一品”的經濟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鎮農村人均收入達到4615元,居全縣首位。長白鎮利用區位優勢,加大政策、資金的扶持力度,適時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在長白鎮形成民主村以蔬菜種植為主,解放村以種養業為主,綠江村以邊貿為主的“一村一品”的經濟發展格局。投入資金150餘萬元,建設標準化無骨架大棚4000餘平方米,提高了民主村反季節蔬菜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全村蔬菜大棚224個、暖窖111個。民主村成為全縣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不斷調整解放村種植結構,增加名、優、特經濟作物比重,引進大豆、鮮食玉米等新品種10餘個,全村小雜糧和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大幅增加,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出資3萬餘元,維修自來水管道,解決了解放村、小梨樹溝村民冬季生產生活用水難問題,加快了小梨樹溝村牧業生態溝建設步伐,千頭養豬示範戶魏金山成為全鎮的致富典型。在綠江村採取政策上支持、資金上幫助等辦法,積極鼓勵支持村民發展邊境貿易。對參加邊境貿易的村民優先解決經營場所,優先批撥宅基地。全村邊貿戶已達到50多戶,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有的高達30多萬元。

長白鎮在瞄準“一村一品”經濟,提升農民收入的基礎上,積極鼓勵農民發展個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通過落實領導包保個體責任制等辦法,為農民發展私營經濟排憂解難,保駕護航。爭取省農發資金120餘萬元,培育起金斗笠高麗大醬廠、俊豐菌業為典型的民營企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60餘人,為農民增收增添了新渠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