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八義瓷窯遺址
在長治縣韓店南10公里八義村。山西古代著名民間瓷窯,窯址在晉東南地區長治縣八義鎮,瓷窯分布於八義村、東山村、南泉莊一帶,故文獻中也稱之為八義窯。1965年被例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治窯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神有白釉、白釉紅綠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花多繪於碗內或壤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長治窯也叫八義窯始創於宋代,盛於金元時期,建國後仍有燒造。窯址分布在今南泉莊八義東上三個村落。前期主要燒造白釉黑釉青褐釉瓷器,金元時期以燒造白釉紅綠彩碗塑像為主亦有少量虎枕油滴盞燈壺罐等各種日用瓷。
據考證
長治窯創燒於宋代,前期主要燒制白釉、黑釉、青褐釉瓷器,以碗、盤、罐、碟等民用器皿為主,器形古樸。白釉有刻花及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為簡練,黑花多繪於碗內罐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金元時期以燒造紅綠彩碗、塑像為主,其白釉紅綠彩瓷色澤鮮艷,筆意豪放,充溢著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是瓷器中的名貴品種。
白釉紅綠彩瓷是中國古代陶瓷的重要品種之一,是北方民間瓷窯繼白地黑花瓷之後,在宋金時期的又一重大貢獻,開創了瓷繪藝術的新紀元。《中國古陶瓷圖典》解釋:“紅綠彩,瓷器釉上彩之一,是北方磁州窯系所開創的一種裝飾方法”。
金代紅綠彩瓷器的燒造,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以河北的磁州窯和山西長治的八義窯最具典型。馮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陶瓷史》中記載:“山西長治八義窯,在窯址採集到一些紅綠黃彩繪碗的標本,紋飾布局具有地區特色,以花卉為主,多數畫折枝花,里口紅彩畫粗線紋二至三道,線紋之間以綠彩點飾,分布在四面,外部露胎呈紫色,足上有五個支釘”。
長治八義窯紅綠彩瓷器,是低溫釉上彩,其燒制方法為:在瓷器坯胎上,施一層白色的化妝土,再施透明釉後,入窯燒制白釉瓷器。白瓷成品後,瓷繪藝人用毛筆蘸上紅綠黃彩在釉面上描繪紋飾,然後二次入窯,用800度左右的低溫進行烘烤,使彩料與瓷釉慢慢燒結,在白釉上呈現鮮艷的紅綠彩。
紅綠彩瓷在配色裝飾上風格獨特,以白釉為主要底色,以紅、綠、黃為彩繪主色,潔白的瓷器上,呈現大紅大綠的紋飾,色彩明快、艷麗,繪畫古樸、豪放、率意、生動,顯現出濃郁的民間韻味。這種畫風熱烈的彩繪瓷器,洋溢著喜慶氣,符合大俗大雅的社會審美觀念,因而深受廣大民眾喜好。
長治窯紅綠彩瓷,繪畫題材豐富,以花卉、魚鳥、文字、人物為主,最具特色的是開光文字圖案。瓷上繪畫以寫意為主,兼有工筆、勾畫、填塗技法嫻熟,多以紅彩勾邊,內填深淺不同的紅色,綠彩繪葉或點花心,黃彩或點或線輔以裝飾。紅綠彩碗輪旋規整,底足間有溝槽,胎色多為土黃,碗外施半釉,碗心及圈足留有五個支燒痕。紅綠彩塑像彩繪以紅色為主,綠色為輔,形象自然生動、紋飾線條流暢,極具藝術性。紅艷綠翠的紅綠彩瓷,不僅滿足了民眾對陶瓷的日用所需,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熱烈喜慶祥和的美的享受。
綜觀紅綠彩瓷的工藝技術、彩繪藝術,我們可以看到金元時期長治窯在瓷器成型、藝術水平、燒制水準等方面均達到較高水平,對後代彩瓷的發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正如《山西省博物館收藏文物精華》所述:“長治八義窯燒制的紅綠彩瓷,色澤鮮艷,筆意豪放、充溢著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是磁州窯系中的名貴品種,為後世彩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外馳名八義窯及“紅綠彩”瓷器,不知何因,宋金元明清五代史籍無記,地方官書《潞安府志》及《長治縣誌》也未載說。它的最早發現和鑑定的是中國當代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
馮先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很有聲望的青壯年陶瓷考古家和鑑定家,他擔當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四十年如一日從事古陶瓷研究。尤其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帶領考古隊爬山涉水,走南串北,考證鑑定出全國16個省的1000多處古瓷窯址,那是1954年,他帶領由國家考古隊和故宮博物院組成聯合調查組,在調查山西琉璃時,第一次在八義村發現窯址及“紅綠彩”地下殘片。其後數年間,他屢次來八義村實地考察,從制瓷資源高嶺土、煤炭、草木、水質,到製作瓷器的裝飾藝術和兩次入窯燒造技法,對八義窯出品的“紅綠彩”做出鑑定,認定八義“紅綠彩”是我國磁州窯系繼剔花、白底黑花等裝飾技法之後,創新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裝飾藝術。在他的組織帶領下,經專家、研究者反覆論證,把這種裝飾藝術稱為“宋加彩”或“金加彩”。從此,八義窯及“紅綠彩”,成為社會生產力進步的標誌,五彩瓷器之先河。為我國陶瓷發展史譜寫了濃量重彩的一章。196年月日,長治市人民委員會(即市政府)於八義村立窯址保護碑記。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即省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加立“八義窯址”大理石碑記。
當代權威陶瓷專家馮先銘著書撰典頗多,他主編的代表著作有《中國陶瓷史》、《中國陶瓷》、《中國古陶瓷論文集》、《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等,在這些經典中,詳細記述了八義窯及“紅綠彩”器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如《中國陶瓷史》記載:“山西長治八義窯……,在窯址採集到了一些紅綠黃彩繪碗的標本,紋飾都畫在碗的里部,紋飾布局具有地區特色,以花卉為主,多數畫折枝花,里口紅彩畫粗細線文2—3道,線紋之間以綠彩點飾,分布在四面,處部露胎處里紫紅色,足上有5個支釘。”並特意提到:“景德鎮的元青花作品,是否有此北方磁州窯系畫工的勞績,是一個值得注意和探索的問題。”他的名著《古陶瓷鑒真》一書,有十多處記述八義窯及“紅綠彩”。如其中一處記述:“故宮博物院有一件上黨窯(既八義窯)出品的碗殘器,碗心畫菱形開光,中書‘金堂玉馬三學士,清風明月兩閒人’七言詞兩句,具有金代特徵。”
馮先銘身兼多職,是中國古瓷器研究會會長、中國古處銷陶瓷研究會會長、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等,除此之外,還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永久榮譽客座教授。他是上世紀末第一個登上台灣島的大陸陶瓷教授,為台灣專家、學者及大學師生講述中國陶瓷史多場,其間將八義窯及“紅綠彩”之輝煌擺至美麗的台灣島。
年逾七旬,老當益壯,拚命工作,著書立說。為中國陶瓷歷史傾注全部心血。因過度勞累,於1993年離開人間,享年72歲。馮老走了,然巨大功績卻永世流芳。馮老去世十九年之後的今天,長治市、縣黨委、政府及上黨窯所在地八義鎮和八義村,仍在追尋千年之前的古瓷輝煌,挖掘彩繪藝術,打造“紅綠彩”品牌,開發旅遊景點,以轉型、跨越為目標,引資上項,把歷史名品做強做大,使“紅綠彩”陶瓷重放異彩,讓鑑定家馮先銘大師含笑九泉!
分布
長治八義窯主要分布於長治縣八義及周邊二三個自然村,現已探明曾擁有瓷窯108座,但由於約在15世紀已經停燒,歷經五百餘年的滄桑,大多已面目殘缺,有的已無痕跡,長期沉睡於地下。近年來,我市經濟騰飛,基本建設不斷,故不時會有一些殘器被挖掘出世。它們滿載著歲月的傷痕,以不爭的事實告訴現代人這裡曾經的輝煌,那明快、鮮亮的色彩,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大雅大俗的藝術特色,豐腴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時地震撼著我們。八義窯燒制的紅綠彩瓷的成功,在我國瓷器燒造史上有著兩個重大的突破。一是工藝上的二元燒製法(也叫後加彩)。紅綠彩瓷是高溫白釉或白地黑花;首先入窯以1000度以上的高溫燒造後,然後在成形瓷器上用紅綠黃彩畫出紋飾,再入窯以800度左右的低溫燒制而成。這種二元燒製法啟迪了後來的五彩、鬥彩、粉彩、琺瑯彩、淺絳彩瓷的發展,一直沿用至今,使後人享用不盡。二是開創性地使用了紅彩。不但豐富了瓷器彩繪的色彩,也為後世所燒造的祭紅、郎紅、胭脂紅等瓷器的生產鋪平了道路,紅綠彩瓷區別於唐三彩.主要有四點:1.唐三彩是釉下彩陶器;2.唐三彩是在坯上加彩一次燒造成功的,燒造溫度低;3.而紅綠彩瓷是釉上彩瓷器;4.紅綠彩瓷中,增加的紅色元素是瓷器燒造史上的一大創新,一經問世便以其火熱艷麗的色彩嬴得了廣大民眾的青睞和厚愛。因為這種以紅綠色為主,以黃、黑色為輔色組成的紋飾,不僅形象生動、線條流暢,而且極具民俗文化的藝術性,同時它還營造出喜慶祥和的藝術氛圍。
紅綠彩瓷的色彩十分豐富,它充分利用了紅、綠、黃三個主色的各個色階。紅色一般分為正紅,棗紅,淺紅;綠色則分為翠綠,墨綠,深綠,淺綠;黃色可劃分為金黃,明黃,淺黃。繪製出的紅綠彩瓷有佛像、人物以及兒童玩具、盤碗杯枕等生活用品。紅綠彩瓷上的花鳥畫是中國畫花鳥畫的一個分支,所追求的意境在於營造一種使人賞心悅目、體會生活的美好。紅綠彩瓷上的裝飾圖案最多的是旋紋線,其次為回紋線,點,開光,蓮瓣紋,反S紋,蕉葉紋,折枝花卉以繪折枝牡丹最常見,其次有牽牛花,荷花,菊花等多種題材內容,以三主色及延伸出的不同色階。製作者匠心獨具,十分貼近生活,深得民眾喜愛。八義窯還燒造了純黑色畫、醬色畫,其醬褐色畫體出現了八義窯的最高水平,色濃則呈褐色,色淡則呈醬色,以色階呈現立體感,也是當時八義窯的主要產品之一。
根據多數研究者的資料統計,以及從目前挖掘出來的資料表明,宋金紅綠彩瓷的窯口分布有多處,主要有長治八義窯、河南鶴壁窯、禹縣扒村窯、河北磁村窯、山東德州窯。在以往的發現中,生產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窯口當屬長治八義窯。八義窯址坐落在長治縣八義東山兩村之間大片地帶,山嶺綿延,溝壑縱橫,村子周圍燒制瓷器用的高嶺土、煤炭資源豐富,有河流由南向北穿村而過,為千年前的八義鎮燒瓷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由於紅綠彩瓷在中國瓷器史上的重要地位,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都有收藏。近年來深圳博物館的紅綠彩瓷收藏品多達220餘件,成為紅綠彩瓷最大的嬴家。我市近年來也有不少紅綠彩瓷面世,筆者僅以自己手邊的幾件藏品與大家欣賞。我們生活在紅綠彩瓷的故鄉,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傳承祖先遺留下的瓷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