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湖南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2月1日)
外文書名: Research On Modern Forestry Eco-System Of Rural-Urban unification In The Region Of Changzhutan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811132809
條形碼: 9787811132809
產品尺寸及重量: 22.8 x 16.6 x 1.4 cm ; 340 g
ASIN: B0015OCRFQ
內容簡介
《長株潭地區城鄉一體現代林業生態系統研究》以長沙、株洲、湘潭3個城市構成的緊密聯繫的城市群作為研究區,以長株潭一體化構成的城市-區域生態系統中的林業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根據生態系統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綜合森林生態學、城市生態學、區域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運用生態平衡的規律和生態系統之間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換理論,以計算機技術和GIS、RS、GPS為技術手段,系統地研究了區域內典型森林類型的結構及其生態服務功能,進行了城市 -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城市群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探討了城市-區域的生態安全格局,研建了生態構架調控決策支持系統。以長株潭地區為例較為系統地研究探討了城市-區域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實踐方法,研究了長株潭地區湘江生態經濟林業生態圈的空間結構,並進行了初步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為大力發展長株潭地區城市-區域的生態旅遊,研製了基於GIS技術的旅遊資源管理信息系統。
作者簡介佘濟雲,教授,1967年出生,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科建設處處長。
目錄第1章 緒論
1.1 城市森林和城市林業 001
1.2 城鄉一體化 003
1.3 現代林業生態系統 005
1.4 城鄉一體現代林業系統 007
1.4.1 城鄉一體現代林業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 007
1.4.2 城鄉一體現代林業系統的布局和規劃 009
1.5 長株潭地區城鄉一體現代林業生態系統的現狀與問題 011
第2章 長株潭地區概況
2.1 自然地理與資源概況 014
2.1.1 地理位置 014
2.1.2 氣候條件 014
2.1.3 地形地貌 015
2.1.4 土壤類型 015
2.1.5 水資源 015
2.1.6 森林資源 016
2.1.7 礦產資源 016
2.1.8 旅遊資源 016
2.2 社會經濟概況 017
2.3 生態環境概況 017
第3章 長株潭地區典型森林類型的結構與生態服務功能
3.1 馬尾松純林的結構與功能 019
3.1.1 標準地資料 019
3.1.2 馬尾松純林的主要類型 019
3.1.3 馬尾松純林的水文功能 020
3.2 馬尾松闊葉樹混交林的結構與功能 023
3.2.1 標準地的確定與調查 024
3.2.2 馬尾松闊葉樹混交林的結構規律 025
3.2.3 馬尾松闊葉樹混交林的涵水固土功能 030
3.3 樟樹人工林的生態服務功能 034
3.3.1 試驗林概況 034
3.3.2 樟樹人工林的生態服務功能 035
第4章 長株潭地區生態環境質量與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4.1 長株潭地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041
4.1.1 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定義與分類 041
4.1.2 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單元與評價指標體系 042
4.1.3 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模型 045
4.1.4 長株潭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047
4.1.5 長株潭地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管理信息系統的研製 047
4.2 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057
4.2.1 生態系統健康的定義 057
4.2.2 城市群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 058
4.2.3 城市-區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模型 061
4.2.4 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062
第5章 長株潭地區城市-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5.1 長株潭地區城市-區域CO2與O2的收支平衡格局 065
5.1.1 長株潭地區城市-區域C02的排放與O:的消耗 065
5.1.2 C02的固定與O的排放 066
5.1.3 長株潭地區CO2與O2的收支平衡格局 067
5.2 城市-區域S02的排放與淨化系統格局 072
5.2.1 長株潭地區城市-區域SO2的排放 072
5.2.2 森林和農作物對大氣S的淨化潛力 073
5.2.3 長株潭地區城市-區域SO2的排放與淨化分析 074
5.2.4 長株潭地區城市-區域SO2的排放與淨化系統格局 075
5.2.5 長株潭地區城市-區域淨化SO2所需的最小面積 078
5.3 城市-區域水量收支平衡格局 079
5.3.1 長株潭地區水田的缺水分析 079
5.3.2 旱土水量收支的分析 080
5.3.3 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080
5.3.4 森林生態系統水量收支平衡 081
5.3.5 長株潭地區水量收支平衡 082
5.3.6 長株潭市區和外圍不同區間水量收支狀況分析 083
5.4 城市-區域景觀生態安全格局 083
5.4.1 問題分析與調整對象 083
5.4.2 線性規劃模型 085
5.4.3 約束方程與決策條件 086
5.4.4 調整結果與分析 088
5.5 城市-區域生態安全架構分 091
5.5.1 功能區布局 091
5.5.2 森林類型配置 094
第6章 長株潭地區生態構架調控決策支持系統
6.1 生態構架的含義 095
6.1.1 生態安全與生態平衡 095
6.1.2 生態構架 096
6.1.3 信息技術在生態學領域的套用 097
6.2 決策支持系統的現狀與發展 098
6.2.1 信息系統 098
6.2.2 決策支持系統(DSS)發展動態 099
6.3 基於數據倉庫的決策支持系統 103
6.3.1 數據倉庫技術發展 103
6.3.2 基於數據倉庫的決策支持系統 106
6.4 長株潭地區生態構架調控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方法 108
6.4.1 數據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108
6.4.2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09
6.5 長株潭地區生態構架調控決策支持系統的系統分析 112
6.5.1 系統目標和研究意義 112
6.5.2 系統分析 115
6.5.3 系統開發策略與環境 119
6.6 長株潭地區生態構架調控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22
6.6.1 系統設計 122
6.6.2 系統實現 131
第7章 長株潭地區城市-區域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7.1 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155
7.1.1 生態經濟學產生的背景 155
7.1.2 生態經濟學的發展及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56
7.1.3 我國生態經濟學發展的趨勢 158
7.1.4 可持續發展概念產生的背景與內涵 158
7.1.5 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159
7.2 長株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 160
7.2.1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16D
7.2.2 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162
7.3 長株潭地區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評價 166
7.3.1 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方法——層次分析法 166
7.3.2 長株潭地區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評價 168
7.4 長株潭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評價結果與分析 171
7.4.1 評價結果 171
7.4.2 結果分析 172
7.5 長株潭地區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 173
7.5.1 長株潭地地區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173
7.5.2 長株潭地區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 174
第8章 長株潭湘江生態經濟帶林業生態圈的構建
8.1 基本情況與存在的問題 177
8.1.1 基本情況 177
8.1.2 存在的問題 178
8.2 建設目標、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79
8.2.1 湘江生態經濟帶林業生態圈的性質 179
8.2.2 湘江生態經濟帶林業生態圈的建設目標 179
8.2.3 湘江生態經濟帶林業生態圈規劃與建設的指導思想 180
8.2.4 湘江生態經濟帶林業生態圈規劃與建設的基本原則 180
8.3 林業生態圈空間結構 181
8.3.1 湘江生態經濟帶的空間結構 181
8.3.2 湘江生態經濟帶林業生態圈的結構 182
8.4 森林資源保護與發展管理規劃 182
8.4.1 保護的原則和目標 182
8.4.2 保護與建設管理內容規劃 183
8.5 生態旅遊、重點保護與建設項目規劃 186
8.5.1 生態旅遊項目規劃 186
8.5.2 重點保護與建設項目 187
8.6 投資概算 188
第9章 長株潭地區生態旅遊資源信息管理系統
9.1 生態旅遊資源的特點與研究現狀 191
9.1.1 生態旅遊資源的特點 191
9.1.2 生態旅遊資源信息管理中的問題研究 191
9.1.3 現代科學技術在生態旅遊資源管理中的套用 192
9.2 長株潭地區生態旅遊資源概況 193
9.2.1 旅遊資源分類 193
9.2.2 自然旅遊資源 194
9.2.3 人文旅遊資源 201
9.3 長株潭地區生態旅遊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方法 209
9.3.1 面向對象系統 209
9.3.2 組件式GIS集成開發 212
9.3.3 分散式體系結構 214
9.4 技術路線 216
9.5 長株潭地區生態旅遊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的研製與開發 217
9.5.1 系統開發的目標和原則 217
9.5.2 系統分析 218
9.5.3 系統設計 228
9.5.4 系統實現與運行 246
第10章 結論與展望
10.1 結論 252
10.2 展望 255
參考文獻 258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基礎。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及和諧社會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生態和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形成了城鄉、區域之間發展極不平衡的矛盾,嚴重阻滯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