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火器還沒有誕生的時代,長弓手被大量僱傭,在戰場上靈活運用,及時機動到有利的陣位上實施致命的發射,大批有經驗的長弓兵往往為敵人帶來極大的殺傷力。他們可以向個別的目標作精確射擊,或是對一個特定的區域作密集的射擊。 古代混材弓的長度一般是不足4英尺(1.2m)的,但土耳其弓則在5英尺以上(1.5m),其穿透力大於其他弓。
日本弓
日本和弓分為丸木弓,重漆弓,重藤弓,笱即弓,伏竹弓,三枚打弓,四方竹弓,竹木複合弓胎弓。除了竹木複合弓胎弓其它幾種都是實戰用弓。一般長度為160到180厘米。竹木複合弓胎弓標準的長度大概有2.2米(七尺三寸)。古代的和弓稱為“大弓”。另有一種比和弓為短的制式,稱為“半弓”(大約45至160厘米)。使用者執弓的位置主要是弓的下弧部份,長度比例是全弓的三分之一。
與其他和弓對比
重漆適合濕地叢林作戰,重藤適合海上或者湖泊作戰,笱即弓適合超遠程狙殺弓長都在260到330左右也是和弓中最大的一種。彌生時代(公元前5世紀) 開始創立丸木弓 ,作為武器使用 丸木弓,是日本和弓之一。丸木弓是早期和弓的雛形他吸收了漢弓的特點和曲線,丸木弓也有地方叫做木丸弓因其射殺力量大中箭人異常痛苦如古代接受 木丸刑法 所以有些地區也稱作木丸弓。坂東武士全部配備丸木弓,也因此平安時代中後期和鎌倉時代有”坂東武士天下無敵”的說法木丸弓主要適合兩軍對壘時和城堡防守時作戰,當箭簇射光後敵軍已經接近弓箭手,弓箭手會卸下弓弦將鐵制槍頭插入弓的一端,作為長槍兵作戰。木丸弓因為本身為單體弓製作而成,其結實耐用每月養護費用是購買弓時總價格的0.08%到0.16%也是保養費用最低的弓。平均使用年限為35年。弓衰變為每年0.031公斤。弓形角度形變為每年0.88度。是日本國中,高中,大學體育課和弓道社團的必用弓。木丸弓年產量為55萬張。除了日本本國消費外,木丸弓因其經久耐用也是出口量最大的和弓,站和弓出口總量的93%。木丸弓的製作手藝也成為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中期
(公元10世紀)開始創立 伏竹弓 粗略地配合木與竹製作的合成弓
平安時代後期
(公元12世紀) 開始創立三枚打弓 以竹從前後包裹著木芯所製成的合成弓
室町時代中期
(公元15-16世紀) 開始創立四方竹弓 由四片竹包裹著木芯的合成弓
江戶時代
(公元17世紀)開始創立 竹木複合弓胎弓因其形體優美是弓道練習常用弓之一在弓道用弓比例中為18%,丸木弓比例是32%,玻璃鋼纖維弓27%,半弓、笱即弓為11%、伏竹弓,三枚打弓,四方竹弓,等和弓12%竹木複合弓胎弓優點:形體優美是適合表演使用,缺點是容易損壞,特別是上下關板在與竹子結合處容易斷裂。為了保證竹弓韌性,需要長期養護。養護費用極高僅次於笱即弓。每月養護費用是購買弓時總價格的3.67%到7.28% 。平均使用年限為6年。弓衰變為每年1.23公斤。弓形角度形變為每年2.18度。
昭和46年至現代
玻璃弓 運用玻璃纖維或碳纖維製作的弓,硬度及彈性兼備,玻璃纖維弓平均使用年限為7年。弓衰變為每年0.23公斤。弓形角度形變為每年2.35度。
中日丸木弓對比
1:材質
日本用楓木浸泡過藥水製作韌性很好
中國用桑木直接烤型製作
2:弓銘
日本有弓銘
中國沒有弓銘
3:保護漆
日本用烤漆方法復蓋均勻
中國用手刷漆有薄厚不一
4:握皮
日本用鹿皮多次纏繞,有輪鏇狀。
中國用牛皮直接復蓋不纏繞
5:鑑定書
日本每張弓都有一個鑑定書,上面是有專業弓師鑑定過弓的製作人是誰。
中國的沒有鑑定書
6:飾藤
日本和弓最少有3處飾藤
中國弓沒有飾藤
發展
13世紀的英國開始發展長弓,從愛德華一世(1272——1307)到亨利八世(1509——1547),這一時期內的英國君主無不大力發展弓箭部隊,提高弓的殺傷力,從而使長弓得到了很大發展。
數據
長弓用榆木、榛木和羅勒木製成,後來主要用從義大利和西班牙進口的優質紫杉木製造。長弓的長度為6英尺(1.8m),箭長3英尺(0.9m)。弓架的前部為圓弧形,後面是平的。弓身的中間手握部寬1.5英寸(3.8cm),往兩端方向逐漸變細,端部用角料鑲包。
長弓的最遠射程達400碼(365.8m),有效射程為250碼(228.6m),是十字弓(弩)的兩倍。它的射速高達每分鐘10——12箭,更是十字弓所無法比擬的。在技術熟練的英國士兵手中,長弓的命中率大大高於十字弓。由於長弓更輕便,更容易掌握,威力巨大,適用於散兵射擊和方隊齊射,這些優點最終導致了十字弓的淘汰。就當時來說,長弓是戰場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廣的單兵武器。
套用
作用
高射速可以達到“彈幕”的效果,當己方的士兵衝鋒在前時,後方的長弓手仍然可以放出高拋物線的箭攻擊敵人的上部。戰馬的弱點正是來自上方的襲擊,大部分戰馬沒有護甲所以一旦受傷,就會變的難以控制。而即使在三百米的極限距離,錐形箭還是可以穿透普通的鎖甲。
長弓的不足之處在於使用者必須有強健的體魄,高超的技術和各方面的協調配合的能力。為此士兵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和實踐。為了使青年能夠致力於這種艱苦的訓練,整個英國大力支持一種娛樂活動—射箭。
克雷西戰役
說了這么多,長弓到底有多厲害?讓我們來看一場著名的典範戰例——發生在1346年8月26日的克雷西戰役。在這次戰鬥中,以弓箭兵為主力的英國人擊敗了——我認為用“屠殺”這詞更好——當時最難對付的法國騎兵。
1346年7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部從朴次茅斯出發,渡海抵法,支援處境危急的盟軍。一個月後,他來到了歐洲低地國家的背後,而法王菲利普六世率領一支強大的軍隊緊緊追趕。渡過塞納河後,愛德華決定與法軍決戰。他在克雷西——茵彭特尤村莊附近選了一塊平緩的斜坡,擺下陣勢,控制了法軍的必經之路。
英軍共約2萬人,均分為三隊,左隊位於瓦迪庫爾特村的前方,有樹林和戰壕做掩護;右隊靠近克雷西,有一條河做屏障;後隊位於兩隊之後,由愛德華國王親自率領。
每個分隊中央由約1500名不騎馬的重騎兵組成方陣,縱深為6排,每排長250碼(228.6m)。英國騎兵不騎馬,倒不是因為他們沒錢買馬,更不是馬也得瘋牛病了,而是因為:一、出於心理上的需要,要使弓箭兵堅信他們不會被自己的騎兵丟棄,一定能頂住法國騎兵的衝鋒(歐洲的騎士一貫是只講風度不講義氣的)。二、出於作戰的需要,要為弓箭兵以及從事反擊的小股騎兵預備隊提供一個堅強的後盾。
阿琴科特戰役
阿金庫爾戰役發生於1415年,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英軍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以1:3的人數劣勢擊潰法軍,並且隨後在1419年收服了整個諾曼第。14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在法國王位繼承人上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還有偶住領土的分配問題也是爭論不休,誰也不讓誰。於是雙方在一個多世紀的歲月里展開了無數場戰役,也就是聞名世界的“百年戰爭”。阿金庫特戰役是一場英國長弓同法國鐵騎的較量。
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決定在他執政期間結束與法國的“百年戰爭”。於是率先入侵法國本土,但幾周后亨利五世在諾曼第戰事中嚴重受挫、遭受重創、戰事失利、堅持不住了。於是他決定撤兵返回英國,重整旗鼓,來日再戰。但亨利五世在撤退的途中遇到了暴雨,使他不得不繞道走,行動速度大大減慢。法國覺得正是消滅他們的大好機會,於是召集了2萬驍勇善戰的騎兵組成大軍開赴戰場,企圖消滅亨利五世,結束耗時耗力的“百年戰爭”。10月25日,英法兩軍在加萊南方的阿琴科特相遇,英國軍隊以極小的兵力一舉擊破了法國的軍隊,向世人證明長弓手戰勝了全身盔甲的騎兵,這就是阿琴科特戰役。阿琴科特戰役由此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
英軍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以1:3的人數劣勢擊潰法軍。
日期:1415年10月25日
地點:法國阿金庫爾鎮
結果:英國人取得決定性勝利
交戰雙方:英國人,法國人
指揮官:英王亨利五世 ,法國陸軍大元帥
兵力:英國5900人,包括900位徒步騎士和5,000位長弓手
法國36000人,7000位弓弩手,剩餘大多數為騎士
傷亡:英國50-250人,其中包括13位騎士
法國12000-18000人,其中包括5000位貴族
戰役過程
弓箭兵按梯隊以V字隊型部署在分隊的外層,這樣可得到一個互不影響的集中的火力區域。騎在馬上的重騎兵預備隊在分隊中央的後方。如果法軍突破正面防線,就由他們發起反擊。英格蘭和威爾斯步兵則在陣地前挖下陷阱,防止法國騎兵的進攻。
這時的法軍兵力接近6萬,其中:12000名重騎兵(包括騎士),6000名熱那亞僱傭十字弓步兵,17000名輕騎兵和25000名公社徵募兵(一群缺乏紀律的步兵)。
下午6點,法軍在沒有任何偵察的情況下,踏入英軍的陣地。法王菲利普竭力想讓部隊停下,並把十字弓步兵拉到前面。但目空一切的騎士們卻不聽指揮,跟在熱那亞十字弓步兵後面一窩蜂地沖了過去。
熱那亞十字弓步兵排得整整齊齊地穿過谷地開始爬坡,他們向英軍放箭但距離太遠,而英軍的長箭卻鋪天蓋地而來。頓時,他們潰不成軍,想退下去。這時那些早已不耐煩的法國騎兵們立即策馬前沖。他們排著亂七八糟的隊型以排山倒海之勢踩著熱那亞人發起衝鋒。他們把可憐的熱那亞人踩倒在地,而英軍的箭又雨點般落到他們身上。少數騎兵憑著一股狠勁沖入英軍的隊伍。英軍的騎兵分隊經過幾分鐘的殊死搏鬥,將他們趕了回去。
這時,其他的法國部隊卻依然毫無道理地一批又一批沖入混戰中,然後被英國人的亂箭射倒。廝殺一直持續到深夜。法軍經過越15或16次衝鋒後,自己的部隊已七零八落,只好認輸。
戰鬥結束後,在這片小谷里,躺著一堆堆法國人的屍體,其中有1542名勳爵和騎士,約15000多名重騎兵、十字弓步兵和普通步兵,以及成千上萬的馬屍。而英軍的死傷僅200多人。陣亡人員中,只有2名騎兵,40名重騎兵和弓箭兵,還有100名威爾斯步兵(這太不成比例了!!幾乎使人懷疑它的真實性)。
於是14世紀的其他各國紛紛效仿英國,開始使用長弓。十字弓被正式淘汰了。
製做
弓背由一條完整的木材彎制而成,長弓的強勁就全靠它了。上好的弓用紫杉木(Yew)製作,堅硬而有彈性。原料出自溫暖濕潤的地中海沿岸,如義大利、提爾(Tyre,在今黎巴嫩)、克里特島(Crete,屬希臘)等地,尤以卡斯蒂里亞(Castile,西班牙的一部分)的最好。英國國王為此設定了特別關稅——每進口一桶歐洲大陸產的葡萄酒,都必須繳納幾條紫杉木坯材。不列顛島上並非不出產優質紫杉,但數量稀少,被老謀深算的英國佬當作戰略資源儲備嚴加管理,不準動用。當黑太子遠征西班牙、用長弓打敗了當地原始的投槍時,卡斯蒂里亞人竟遷怒於樹木,立法嚴令剷除所有的紫杉。 榆木(Elm)、白蠟木(Ash)、橡木(Oak)等堅硬的材質也是可用的替代品,但性能總歸要差一些。選料十分仔細。製作要嚴謹,但並不複雜,技藝高超的制弓師傅2個小時之內就能做好一張弓。 原料要選樹幹中部筆直的部分,紋理均勻,沒有或儘量少木節。將原木的大部分邊材削去,得到一條橫截面1.5英寸(約4厘米)見方、長度與射手等身的弓背材料,從橫截面看,要取偏中間的部分,一半為木心,一半為邊材。木心相對柔軟而耐壓縮,放在內側,堅硬抗拉的邊材則作外側。這可以通過觀察橫截面的木紋來判斷,相對稀疏的一側是外側。 通過切削木心一側,把材料修整成中間厚、兩頭略薄,然後再由兩個側面將兩端稍稍修窄,略如扁擔。兩端再進一步用刨子將橫截面修整成八邊形。在修整中,要做到表面平整、兩端對稱、厚薄一致,才能發力均勻。 削出形狀後,要通過彎曲試驗來檢查弓的各段彈性是否均勻。由於天然生長的木質很難完全均勻一致,可能有的地方硬一些,有的地方軟一些,僅僅外形均勻未必力道就一致。所以,要通過觀察加以修正,把硬度大的地方稍稍削薄一些。弓背大致調整好了,就可以在兩端2英寸(5厘米)處分別銼出弦槽,弓背外側深一些,內側略淺。
“弓者,揉木而弦之以發矢”。制弓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弄彎它。長弓呈簡單的圓弧型,沒有天朝角弓反彎的複雜形狀。英國人不用火烤的方式,那樣會降低弓的張力;也不能一下子彎到位,那樣的話,弓背就是不折斷也要造成內傷而失去彈性,剛才那一陣忙活就白折騰了。彎曲的過程叫做“馴弓”,就是讓弓背逐步適應彎曲。做這事需要一個專門的托架。托架可用硬木製成,一端豎著挖個凹槽用來托住弓背,另一端設法垂直固定在地上。側面由上到下以1.5英寸(約3.8厘米)的等距離刻8—10個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頭7.5英寸(約20厘米)。在弓背鬆弛狀態將繩子綁住兩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勻用力,慢慢拉弦,掛到第一弦槽里,弓背就被略略彎曲了。這是,要仔細檢查弓背的曲線是否流暢均勻,標出過於強直的地方,把弓背放鬆後進行修整微調,直到滿意為止。然後再將繩拉開,逐次加大開度向下掛槽,並不斷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條令人滿意的均勻弧線。每加拉三、四個弦槽的開度,就可以將繩收緊些。這一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特別是每次加大開度之前,最好讓弓背“休息”20—30分鐘,使內部應力得到釋放,以免木質損壞。每次上緊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緊一英寸。 當達到弓手適合的滿弓開度時,弓就馴好了。
滿弓開度指弓手所能拉開的最大開度,相當於手臂平伸出去時由掌心到胸前的距離。這時,卸去托架,給弓背刷上幾層亞麻籽油作為防潮保護層。油幹了,便可以掛弦。弓弦是用羊腸或筋鞣製而成的,彈性和韌性都很好。掛弦時的固定開度掌握在弓弦與弓背中心的距離達到拳高(Fistmele),拳高是弓術中的術語,相當於握緊拳頭再豎起大拇指的高度,大約15厘米。綁紮弓弦時,要打成專門的“射手結”,以免滑脫。8字形的結扣簡單但管用,越拉越緊。 弓做成了,可以用掛砝碼的辦法測一下彈性係數,越硬的弓射程越遠,但也需要越強的膂力,霸王的弓你能拉得開嗎?一般的長弓拉個滿月大致需100—120磅,也就是45—55公斤的力,最強的達到80公斤。 製作工藝如此簡單,只要有充足的材料,長弓便可以作為制式武器批量生產,而不需像佩劍、鎧甲一樣量身定做。弓手自己也可以用簡單的工具製作,而不依賴專門的設備和工匠。而十字弩的生產則需要多個工種的熟練配合以及複雜的設備。
箭分多種,長約90厘米,頭固然是鐵的,箭桿比較粗,必須要直,才能平穩飛行。用山楊木、白楊木、接骨木、白樺木、柳木等較輕材質製作的叫飛箭,射程較遠;用白蠟木、角木等重材製作的叫重箭,雖然因自重較大而射程較近,但近距離的穿透力更強,與現在的穿甲彈好有一比。羽毛粘在箭尾7—9英寸的地方,不僅用膠水固定,還要綁紮牢固,以免快速飛行中脫落。通常24支箭綁成一捆,算一個基數吧。長弓發射的箭簇最大射程可達400碼(360米,一碼等於三英尺,合0.9米),但這缺乏實戰意義,強弩之末沒有什麼殺傷力,準頭也早就偏到爪窪去了。長弓手只要能射中200米外的人形靶就算合格,這已是普通弓箭所不能企及的。從400碼這一最大射程推算,箭的初速度可達60米/秒以上,相當於從60層樓上落下的螺栓,或者拋向時速200多公里汽車的石頭。它可以在240—280碼(約合220—260米)距離穿透皮革、襯墊甲及織物,或者侵徹鎖子甲。在200碼距離上,板甲或魚鱗甲可以抵擋它的侵徹;而100碼以內的正面擊中連板甲也抗不住;到了50米的範圍,長弓利箭簡直可以說是無堅不摧。在1182年的阿伯蓋文尼城(Abergavenny)圍攻戰中,威爾斯人發射的流矢穿透了四英寸(10厘米)厚的橡木門板,四年後,老愛的隨軍牧師作了如是記述。同一戰中,布勞斯的威廉(William de Braose)手下有個騎士被射中,那箭貫穿了他的鎖子甲裙、護腿甲、大腿,又穿過內側的護腿甲和木質馬鞍,一直射入馬背。 今人進行的實驗表明,上述說法並非誇大其辭。仿製的長弓發射重50克的箭,可在近距離穿透9厘米的橡木,200碼距離上仍可入木2.5厘米。
同時,英國還擁有完整的弓箭製造產業,以滿足快速射擊帶來的巨大消耗。當時,缺乏政權統一的其它國家是無法完成如此沉重的保障任務的。對付一次騎兵衝鋒,可以打三到四個齊射,然後是自由射擊。以克雷西戰役為例,如果在敵人的每次衝鋒期間一名弓手有機會發射5支箭,那么7千~1萬人就是3.5~5萬箭。法國人一共進行了16次衝鋒,而整場戰鬥中英國人的射擊都沒有停過,他們想必用了50~80萬支箭!具體數目沒人確切統計過。後來,有人形容另一個戰場——阿金考特——滿地翎羽,如大雪復蓋。 據統計,1359年全英國生產了85萬支箭、兩萬張弓和5萬條弓弦。這個數字已經很可觀了,但也才夠1萬弓手射擊7分鐘之需。看來和平時期也必須隨時生產,隨時儲備。不過,同子彈相比,箭的好處在於至少可以回收並重複利用一部分。確實發生過在戰鬥中撿拾散箭的事,甚至從傷員和死者身上拔出箭來再射。 事實上,英格蘭的弓箭製造業已向相當發達,甚至非常規範。1371年,制弓業者上書倫敦市政府,要求查處少數夜間加班生產的不法業主,因為晚上生產條件差,做出來的產品粗製濫造。請願書還要求嚴格市場準入制度,禁止制箭業者跨行業生產弓。1416年弓弦業者上書,要求市政府執法單位加強市場管理,因為有弓手投訴說發現假冒偽劣產品並導致了不應有的傷亡,損害了行業的聲譽。
長弓固然犀利,但要發揮出優勢,還有賴於戰術運用得當。長弓的戰術運用,在老愛的時代還要靠統帥自己的臨場發揮,但到了1332年的達普林戰役就已經典型化,到了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則完全模式化。英國人慣用的是一種以守為攻或防守反擊的戰術,用長矛加障礙構成堅固陣地,用弓箭大量殺傷進攻中的敵人,然後視情況發動反擊。 紀律是勝利的法寶。由於王權的穩固,英軍很職業化,從貴族部隊長、騎士到基層弓箭手,都在統帥掌握之下,能充分貫徹戰術意圖。相比之下,法國則王權衰弱,貴族作大,部隊都是臨時徵召的諸侯軍,加之崇尚好勇鬥狠的所謂“騎士精神”,根本不聽指揮。勝負之數由此也就不言而喻。
兩百年中,長弓的地位無可替代。它使來自偏僻海島、經常處於數量劣勢的英軍成了中世紀晚期歐洲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英國人有理由為長弓在福爾科克(Falkirk)、達普林(Dupplin)、哈里登山(Halidon Hill)、克雷西(Crecy)、普瓦捷(Poitiers)、阿金考特(Agincourt)及陶頓(Towton)等地的巨大戰果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