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余頗喜自製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後協以律,故前後闋多不同。桓大司馬②云:“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③,悽愴江潭④;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余深愛之。漸吹盡,枝頭香絮⑤,是處人家,綠深門戶。遠浦縈迴⑥,暮帆零亂,向何許?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⑦?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⑧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算空有並刀,難剪離愁千縷。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率意:隨便。②桓大司馬:指桓溫,東晉人,官至大馬司。
③搖落:凋殘零落。
④江潭:江邊。
⑤香絮:即柳絮。
⑥遠浦縈迴:曲折迂迴的水岸伸向遠方。
⑦長亭樹:指種在長亭亮度的柳樹。
⑧韋郎:即韋皋。
白話譯文
我喜歡自己作曲,開始時隨意寫下長短句,然後再調整,配以樂曲,所以前後片有很多不同。桓溫大司馬曾說:“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幾句話我異常偏愛。當春風漸漸吹盡枝頭上的柳絮,掩映在綠蔭深處是處處人家。遠處的興岸迂迴曲折,黃昏時分,船帆少少的,也不知都到哪裡去?我見過太多的離別場面,沒有誰能象那長亭邊的柳樹。柳樹若是懂得人間的情意,它一定不會年年依舊青青。天色漸漸昏暮,高高的城樓已隱約不見,眼前只是一片連綿縱橫的層層亂山。我象韋郎一樣離你而去,但你要記得,我把玉環留下給你作信物,你在分別時也一再叮囑讓我早早歸來,免得紅花沒人憐惜。如今縱有鋒利的剪刀,也無法剪斷我心頭絲絲縷縷的愁緒。創作背景
姜夔二十三歲時,曾游安徽合肥,與此地的歌女姊妹二人相識,時日一長,往來酬唱,情投意合。無奈客子行色匆匆,終有一別。後來,作者屢次到合肥與二女相會,情意愈濃。光宗紹熙二年,作者再次來到合肥,但不久就離去了,這首詞大概作於離去之時,以寄託對二女的無盡眷念之情。作者簡介
姜夔(1155~1221)南宋詞人、音樂家。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在他所處的時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對峙,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複雜。戰爭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於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雖然為此也發出或流露過激昂的呼聲,而淒涼的心情卻表現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學和音樂創作里。慶元(南宋寧宗年號,公元1195~1200年)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作品賞析
原文賞析
題序中所謂“桓大司馬”指桓溫。而題序中所引“昔年種柳”以下六句,均出庾信《枯樹賦》,按此詞是惜別言情之作,而題序中只言柳樹,一來合肥的街巷都種柳樹,因此作者寫的有關合肥的情詞,多借柳樹發感。二來作者故意為之,以掩飾其孤寂之懷。上半闋是詠柳。開頭說,春已深,柳絮吹盡,柳陰濃綠。這正是合肥巷陌情況。“遠浦”二句點出行人乘船離去。“閱人”數句又回到說柳。長亭(古人送別之地)邊,離人黯然銷魂,而柳則無動於衷,依然“青青如此”。暗用李長吉詩“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無情反襯自己惜別的深情。這半闋詞用筆不即不離,寫合肥,寫離去,寫惜別,而表面上卻都是以柳貫串,借做襯托。
下半闋是寫自己與情侶離別後的戀慕之情。“日暮”三句寫離開合肥後依戀不捨。唐歐陽詹在太原與一妓女相戀,別時有“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之句。“望高城不見”即用此事,正切合思念情侶之意。
“韋郎”二句用唐韋皋事。韋皋游江夏,與女子玉簫有情,別時留玉指環,約定數年後來娶。後來諾言成空,玉簫絕食而死(《雲溪友議》卷中《玉簫記》條)。
這兩句是說,當臨別時,自己向情侶表示,不會象韋皋那樣“忘得玉環分付”,自己必將重來的。下邊“第一”兩句是情侶叮囑之辭。她還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歸來,否則“怕紅萼無人為主”。因為歌女社會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其情甚篤,其辭甚哀。“算空有”二句以離愁難剪作結。這半闋詞寫自己惜別之情,情侶屬望之意,悽愴纏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