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義
鐵路網是鐵路進行運輸生產的主要物質基礎,它是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以及交通運輸網的合理分工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一般是:首先在一個地區內根據運輸需要和自然條件,以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大工業城市、能源材料供應基地、礦產開發基地、河海港口等為控制點,設定必要的車站,並在這些車站間修建鐵路線進行連線,然後逐步擴展到其他地區,形成地區間的客貨運輸通道。隨著這些地區間縱橫交錯的運輸通道的相互溝涌,就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網。
分類
鐵路網一般可分為世界路網、區域路網、國家路網、地區路網和樞紐五個層次。從現狀看,世界上雖然100多個國家都有鐵路、但相當一部分都互不聯結,聯結的辦理大規模聯運的也數量不多,歐亞大陸橋也還在擬議之中。 因此,還形不成所謂的世界路網。在西歐、計畫中的高速鐵路網正逐步實施,而原有鐵路的聯運也較為頻繁,區域路網可見端倪。全國國家路網主要由跨省、跨地區的鐵路幹線組成,是一個國家之內路網結構的骨架,擔負著全路性的遠程客、貨運輸任務;地區路網是由某一地區的乾、支線及聯絡線銜接;幹線、支線和聯絡線在城市或工業區、原燃料開採基地的匯合與銜接,構成鐵路樞紐,以連線各個大城市或工礦基地內的運輸起訖點。
分布
各國鐵路網
世界鐵路的分布很不均衡,根據1991年117個國家的統計,總共有鐵路營業里程約130萬km,其中美洲約占36.8%,歐洲約占34.2%,亞洲約占17.5%,非洲約占7.5%,大洋洲約占4.0%。美洲、歐洲仍是鐵路最發達的地區,而非洲、大洋洲鐵路所占的比重最小。根據1995年的資料,世界各國中鐵路網總里程超過5萬km的國家為:美國20.1萬km,俄羅斯8.62萬km,加拿大7.15萬km,印度6.27萬km,中國6.26萬km。1998年中國鐵路為6.64萬km(均不含台灣省鐵路,下同),已躍居世界第四位。從鐵路百平方公里密度,1995年美國為2.14,加拿大為0.72,印度為2.1,俄羅斯為0.51,中國為0.65,美國和印度居首位。但歐洲一些國土面積較小的國家,其鐵路網密度:瑞士為12.9,德國為11.6,比利時為11.1,盧森堡為10.6,奧地利為6.7,法國為6.0,英國為6.4,義大利為6.5。與它們相比,以上各國的鐵路網密度仍然是低的。
從擔負的客、貨運量來看,世界各國的路網也各有不同。例如,美國鐵路正在擺脫客運業務,除東北走廊和一些市郊鐵路外,其他鐵路越來越傾向於經營貨運。美國鐵路的旅客擊轉量僅占全國公共運輸的0.7%,鐵路的貨物周轉量占換算周轉量的99.5%。主要幹線擔當煤、礦石等大宗貨物的重載運輸,平均牽引重量達4648t,居世界首位。但雙線率低(11%),行車密度小,屬貨運重載型路網。前蘇聯鐵路則雙線率(36.5%)和電化率(36.1%)都很高,且行車密度大,平均達引重量達3120t,為客、貨重載型路網。日本擁有約2000km高速鐵路,幾乎放棄了貨運,轉向專營客運,客運周轉量占總換算周轉量的91%,雙線率(37.3%)和電化率(52。4%)都很高,行車密度大,為短(列車)、輕(車輛)、快(速度)型客運路網。
從運輸密度看,每公里擔負的萬換算噸公里,俄羅斯為1391.4,印度為913.4,日本為1363.4,德國為311.6,英國為252.1,法國為312.1,中國為2884.8,中國遠遠高於以上各國。
世界各國鐵路長度比較(前20名)(截止2009年5月)註:以下數據均指鐵路網路長度(networklength),不是軌道長度(track length)。軌道長度包括複線軌道、服務線、站場線和其他鐵軌長度,一般而言比網路長度要大得多。例如,京廣鐵路全程複線,因此軌道長度至少是網路長度的兩倍。中國的複線鐵路已經達到27100公里。而德國的許多鐵路是四線的。
排名 | 國家 | 鐵路總長度(公里) | 數據年份 |
1 | 美國 | 226706 | 2006 |
2 | 歐盟整體 | 209895 | 2007 |
3 | 俄羅斯 | 84158 | 2007 |
4 | 中國 | 78000 | 2007 |
5 | 印度 | 63327 | 2007 |
中國鐵路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全國鐵路通車裡程不到22000km,而且偏於東北和華北兩個地區,約占總里程的60%,而西南、西北地區只占不到6%。建國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實行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鐵路網的布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變了過去“少、偏、低”的狀況。1998年鐵路運營里程式達到66428.5km(含合資鐵路和地方鐵路),約為建國前的3倍,約占世界鐵路總里程碑的1/20。按全國土地面積960萬km2計算,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密度為 0.69 km;按全國當年總人口12.4億計算,平均每萬人鐵路里程為0.54km,這在世界各國中都是很低的。
國內概況
東北
東北是中國鐵路密度最高的地區,每百平方公里鐵路密度為1.54公里,其中遼寧省達2.5公里,居全國之首,為東北工業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區內木材、石油、煤炭等工業資源十分豐富。1981年鐵路貨物傳送量和旅客傳送量分別占全國(不包括台灣省和港九地區)的25%和40%。貨物主要流向由北向南進入遼南和華北地區。路網布局以東西向的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線與南北向的哈爾濱-大連線,瀋陽-山海關線為骨架。兩側有多條橫向和縱向的平行幹線。西部和東部與俄羅斯鐵路接軌,南部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鐵路接軌。大連、丹東、營口、葫蘆島等港口均有鐵路相通。瀋陽-山海關,錦州-承德-北京,通遼-沙河等三條幹線溝通華北。哈爾濱、瀋陽是連線五個方向鐵路的大樞紐,分別調節北部和南部的車流。全境鐵路遍布,交通稱便。區內大部分主要幹線已為雙線,但運量仍在增長,特別是由華北輸入的煤炭將大幅度增加。因此,除了繼續增修雙線,改建和擴建編組站,逐步採用電力牽引外,要進一步加強進出關的運輸能力。今後工礦支線還將不斷增加,而路格線局已基本趨向穩定。
華北、華東、中南
華北、華東、中南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三個地區,工業產值約占全國的71.6%。1981年鐵路貨物傳送量和旅客傳送量分別占全國(不包括台灣省和港九地區)的60%和50%每百平方公里鐵路網密度為0.88公里。工業資源大部分集中在長江以北。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山東、安徽是全國煤炭主要供應基地。沿海有秦皇島、天津、青島、石臼所、連雲港、上海、廈門、黃埔、湛江等外貿港口,煤炭流向由北部、西部向東轉海運,向南經鐵路至江南一些省市,部分經長江各港口轉水運。區內鐵路網布局主要由東西向和南北向幹線組成。橫向幹線主要有天津-北京-包頭線、青島-石家莊-太原線、連雲港-西安-蘭州線、杭州-株洲-貴陽線、衡陽-南寧線,縱向幹線主要有山海關-南京-杭州線、北京-武漢-廣州線、焦作-柳州-湛江線、大同-太原-風陵渡線、蚌埠-蕪湖-廈門線等。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鐵路接軌,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鐵路接軌。主要樞紐有北京、天津、石家莊、大同、太原、濟南、徐州、鄭州、南京、上海、武漢等。其中北京是聯結八個方向的大樞紐,鄭州是聯結四個方向的大樞紐。這個地區許多幹線已修成雙線,有的已經雙線電氣化,但仍然處於運量飽和或超飽和的狀態。今後一個時期內,華北、華東、中南這三個地區仍然是發展鐵路網最活躍的地區。
西南
西南地區每百平方公里鐵路密度為0.25公里,其中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每百平方公里鐵路密度為0.52公里。主要工業資源有煤炭、磷礦石及有色金屬,並向中南等地區輸出。區內由成昆線、成渝線、貴昆線、渝黔線構成聯結三省的路網骨架。並有成都-寶雞的寶成鐵路連線西北地區。西南鐵路最末端的雲南則有滬昆鐵路與華東各省和上海市相連,並有昆明到南寧的南昆鐵路與華南的廣西、廣東、福建沿海三省相連,新建昆明-蒙自-河口標準軌鐵路(2014年全線建成通車)連線到中越邊境,使泛亞鐵路大通道,我國一側全部打通。滇西則有我國重要的西南方向進藏大通道“滇藏鐵路”,昆明-大理-麗江已經全部建成通車並投入客貨運營,麗江到香格里拉的麗香鐵路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
西北
西北地區每百平方公里鐵路密度為0.23公里。主要工業資源有石油、煤炭和池鹽,為多民族聚居地區,又為邊陲國防重地。現有鐵路以蘭州為中心,成十字形路網骨架。東有隴海線直達連雲港,西有蘭新線直達烏魯木齊,北有包蘭線直達包頭,西南有蘭青線和青藏線,現西寧-拉薩段已完全建成通車並投入運營,且青藏鐵路拉薩至日喀則段的拉日鐵路,已於2014年初全線貫通,拉日鐵路建設進入尾聲。新疆方向,引出自蘭新線的南疆鐵路,吐魯番已通車至南疆重鎮喀什、和田兩地,使得我國進疆鐵路完全延展至新疆以南縱深地帶!新疆以北並有歐亞大陸橋鐵路大通道我國一側的烏魯木齊-阿拉山口鐵路、烏魯木齊-伊寧、烏魯木齊-北屯(阿勒泰)鐵路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