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籠山[甘肅省地名]

鐵籠山[甘肅省地名]
鐵籠山[甘肅省地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傳說為古戰場,在天水市武山縣西南70里處的高樓鄉境內,姜維圍困司馬昭於此,因此得名鐵籠山。

基本信息

第一種解釋

一說:在天水市武山縣西南70里處的高樓鄉境內。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甘肅省》分冊解析:“在武山縣西部,三國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鄧艾拒姜維於武城山,圍困如鐵籠,故名。”

武山鐵籠山 武山鐵籠山

據出土文物和地名資料考查,鐵籠山確實是一處三國古戰場遺址。山腳田地,時常會有刀、矛、箭頭等兵器出土,周圍地名也多和軍事有關。山北有“泄兵山”,傳說是姜維引兵攻堅的地方;另一村叫“馬跛里”,傳為姜維戰馬受傷的地方;還有一村名“八營坪”,傳為姜維屯兵之處。 明萬曆《寧遠縣誌》記載:“鐵籠山,又名斗底山,其狀如斗,依山立寨以避兵,有古蹟龍山、空蟬、觀音三寺。” 鐵籠山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若垂壺,急流翻滾,谷轉雷鳴,其山狀若鳥籠,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演義》里姜維三戰鐵籠山的戰爭就曾發生在這裡。

為實現諸葛亮未盡之業,受任蜀漢大將軍的姜維起兵漢中,屯兵鐵籠山,以圖再攻祁山,向中原進發。姜維在鐵籠山修築城堡、地道,山前設營盤、中軍帳,拉開張弓之勢,等待魏軍前來交戰。出兵二百,木牛流馬,運送糧草,以誘敵出籠。司馬昭不知是計,被困在山上,斷了水路,幸得王韜一計,上山拜泉,始得泉水湧出,救了性命。經過幾次交戰,最後姜維還是敗回漢中。司馬昭也回了魏都。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姜維與魏將在此爭戰的故事,附近村民在耕作時,間或撿到漢時的五銖錢和戈、劍、刀等古代兵器。山因人增色,人因山傳名。因此,多年來,這裡就成了人們憑弔古蹟,發思古之幽情,及旅遊覽勝的所在。從八營、馬跛、斗敵等坐落在鐵籠山周圍村莊的名字中,我們還能依稀聽到三國古戰場嘶叫的馬鳴和激越的戰鼓聲。

鐵籠山[甘肅省地名] 鐵籠山[甘肅省地名]

鐵籠山主要由堡子溝、燈籠縫、大士庵、水簾洞、姜維飲馬井等景點組成。堡子溝,一名曲城。蜀漢延熙十二年,由姜維所築,今古蹟猶存。這裡四面環山,陰翳避日,中間有片開闊的草場,是人們理想的消夏避暑之地。陽春三月茵茵小草勃生,綠色的地毯向遠方伸去,那金黃的蒲公英,鮮紅的山丹丹,淡藍的馬蓮花,象一枚枚精美的紐扣,相綴其間。四周,成群的燕子自由飛翔,啁啾有聲,詩畫般呈現於藍天白 雲下,清馨的空氣,美美的吸一口,便可使人沉醉。遊人們可以騎馬賓士,亦可坐於草坪寫生,或撿拾香甜的野草莓,盡情飽覽大自然之饋贈。燈籠縫在堡子溝的南面之懸崖上,因形似燈籠而得名。溝內有一石洞,洞內,山泉叮咚,悅耳有聲,復行百餘步,可見終年不化之堅冰,或消暑,或飲困,可以說是一座天然冰庫。從燈籠縫西行數百米,就到了大士庵。這是一座天然石窟,高數十丈,占地約百餘平方米,庵前樹木森森,修竹芊芊,似一道綠色的帘子遮住了庵門。庵內有大大小小石凳數十張,或黃或黑,火紅或白,均光滑細膩。四壁的裂縫裡,是飛禽的樂園,成群的燕子,數不清的百靈鳥,還有那已不多見的麻雀,繞庵而鳴,與有人同樂。從大士庵南行數百米,延蛇行小道,經石棧,可至水簾洞。洞前有一廟宇,內有姜維塑像,其形態逼真,親切可人。像前香火不絕,時有人祭祀。廟後的水簾洞中,溪水汩汩,晝夜奔流。在六月的艷陽下,閃閃爍爍,明明滅滅,使人不忍離去。從水簾洞西行,可至姜維峰。這裡有石井一處,相傳為當年姜維飲馬處。從姜維峰遠眺,藍天如洗,無邊無際,朵朵白雲,仿佛是放牧在天空的羊群,在輕輕地飄到,雲下,黃土高原上那數不清的山山峁峁,波谷浪峰般湧向天際,給人以無盡的美感。

“蜀川炎運等寒煙,渡隴惟余伯約賢。試看青青山上草,春來猶獻五銖錢。”武山賢人李克明的《鐵籠山》一詩,為鐵籠山古戰場的歷史地位和研究武山戰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鐵籠山,美麗而具神奇文化底蘊的山。

第二種解釋

禮縣境內的鐵籠山 禮縣境內的鐵籠山

二說: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縣城南15公里處。從石草公路南行,遠望一山崛起,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 若垂壺,西漢水繞其南,急流翻滾,谷轉雷鳴,其山狀若鳥籠,故稱鐵籠山,昔姜維大戰司馬昭於斯處。諸葛亮死後,姜維受任蜀漢大將軍,為實現諸葛亮未盡之業,起兵漢中,等等。司馬昭不知是計,派徐質率兵五千,前來偷襲,斷其糧道。蜀兵乘機棄糧而逃。徐質率兵追趕,被蜀兵重重包圍,殺下馬來。蜀兵又換上魏裝,賺開魏軍營門。魏軍四處無路,被逼上了鐵籠山。司馬昭被困在山上,斷了水路,死者不計其數,盡棄在斗底峪峽谷。司馬昭仰天長嘆:“吾死於此也”,幸得王韜一計,上山拜泉,始得泉水湧出,救了性命。在鐵籠山,當年魏軍將士困死後墜落的深谷猶在,深谷陰森襲人,懸空而下,當地人稱“萬人坑”。在鐵籠山的一眼枯泉中,村民發現了刻有“軍司馬印”的方銅印一枚,山上出土了多枚戟、戈、銅鏃等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