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籠山解釋(一)
位於天水市武山縣西南70里處的高樓鄉境內。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甘肅省》分冊解析:“在武山縣西部,三國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鄧艾拒姜維於武城山,圍困如鐵籠,故名。”
據出土文物和地名資料考查,鐵籠山確實是一處三國古戰場遺址。山腳田地,時常會有刀、矛、箭頭等兵器出土,周圍地名也多和軍事有關。山北有“泄兵山”,傳說是姜維引兵攻堅的地方;另一村叫“馬跛里”,傳為姜維戰馬受傷的地方;還有一村名“八營坪”,傳為姜維屯兵之處。
鐵籠山主要由堡子溝、燈籠縫、大士庵、水簾洞、姜維飲馬井等景點組成。堡子溝,一名曲城。蜀漢延熙十二年,由姜維所築,今古蹟猶存。這裡四面環山,陰翳避日,中間有片開闊的草場,是人們理想的消夏避暑之地。陽春三月茵茵小草勃生,綠色的地毯向遠方伸去,那金黃的蒲公英,鮮紅的山丹丹,淡藍的馬蓮花,象一枚枚精美的紐扣,相綴其間。四周,成群的燕子自由飛翔,啁啾有聲,詩畫般呈現於藍天白雲下,清馨的空氣,美美的吸一口,便可使人沉醉。遊人們可以騎馬賓士,亦可坐於草坪寫生,或撿拾香甜的野草莓,盡情飽覽大自然之饋贈。燈籠縫在堡子溝的南面之懸崖上,因形似燈籠而得名。溝內有一石洞,洞內,山泉叮咚,悅耳有聲,復行百餘步,可見終年不化之堅冰,或消暑,或飲困,可以說是一座天然冰庫。從燈籠縫西行數百米,就到了大士庵。這是一座天然石窟,高數十丈,占地約百餘平方米,庵前樹木森森,修竹芊芊,似一道綠色的帘子遮住了庵門。庵內有大大小小石凳數十張,或黃或黑,火紅或白,均光滑細膩。四壁的裂縫裡,是飛禽的樂園,成群的燕子,數不清的百靈鳥,還有那已不多見的麻雀,繞庵而鳴,與有人同樂。從大士庵南行數百米,延蛇行小道,經石棧,可至水簾洞。洞前有一廟宇,內有姜維塑像,其形態逼真,親切可人。像前香火不絕,時有人祭祀。廟後的水簾洞中,溪水汩汩,晝夜奔流。在六月的艷陽下,閃閃爍爍,明明滅滅,使人不忍離去。從水簾洞西行,可至姜維峰。這裡有石井一處,相傳為當年姜維飲馬處。從姜維峰遠眺,藍天如洗,無邊無際,朵朵白雲,仿佛是放牧在天空的羊群,在輕輕地飄到,雲下,黃土高原上那數不清的山山峁峁,波谷浪峰般湧向天際,給人以無盡的美感。
“蜀川炎運等寒煙,渡隴惟余伯約賢。試看青青山上草,春來猶獻五銖錢。”武山賢人李克明的《鐵籠山》一詩,為鐵籠山古戰場的歷史地位和研究武山戰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鐵籠山,美麗而具神奇文化底蘊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