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社區

1956年7月屬錦里鄉,1958年4月撤區並鄉,為海滄區管轄。 1958年8月,劃歸廈門,屬廈門市郊區海滄公社,設漸美大隊。 2005年7月撤海滄鎮,析分為海滄街道,2006年8月為海滄街道鐘山社區居委會。

鐘山社區:今為獨立單一的自然村落,聚落呈圓形,位於海滄街道中北部,緊鄰海滄生活區,對面與鷺島相望,背靠蔡尖尾山山脈,東臨東嶼村,南與漸美村接壤,地理優越,人文風土淳樸,四面交通發達。現轄區面積為3.6平方公里,常住人2200餘人,暫住人口5000多人。
歷史沿革:鐘山社區舊屬海澄縣新思里三都。清朝屬崇隆保。1940年為第四區(後名海滄區)金鐘鄉漸美保;1946年5月屬金霞鄉鐘山保。建國後廢除保甲制,為第四區(海滄)漸美鄉。1956年7月屬錦里鄉,1958年4月撤區並鄉,為海滄區管轄。1958年8月,劃歸廈門,屬廈門市郊區海滄公社,設漸美大隊。1961年從漸美大隊分出設鐘山大隊。1984年改為海滄鄉(1986年改鎮)鐘山村委會。1987年7月郊區更名為集美區,海滄屬集美管轄。1995年10月海滄、東孚鎮劃入杏林區,2003年10月置海滄區,轄之。2005年7月撤海滄鎮,析分為海滄街道,2006年8月為海滄街道鐘山社區居委會。
文化源流:如今的鐘山社區,除蔡氏為望族之外,亦包容了陳、王、林、李、廖、鍾、鄭、黃等總計58個姓氏。蔡氏源自河南省光州府固始縣小楊村,於中原入閩,開疆拓土,繁衍子孫。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為數不少後裔前往東南亞各國謀生,尤以僑居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居多。而其他先民,大多從泉州安溪一帶遷來,或逃離戰爭,避難至此,繼而安居樂業。
經濟發展:鐘山社區的經濟發展,正如鐘山村的行政變遷一樣,也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首先,以1951年的土地改革為標誌,形成了以農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次從2000年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了多樣化、多元化的特徵,尤其是城市化的不斷擴展,造就了鐘山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輝煌。近來,因海滄“三新”建設的蓬勃發展,鐘山村被列為就地安置拆遷改造的規劃正在有序漸進實施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