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聽詞

在現存唐詩五萬餘首中,以鏡聽為題成篇,只有兩篇。詩人從平凡生活中擷取詩材,新穎獨到,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唐代風俗資料。此詩為敘事體,以鏡發端,以鏡結篇,圍繞詩題,結構緊密完整。刻畫人物形象時,注重人物舉止、心理。心情由出門前的謹慎急切、到臨出門的惴惴不安,再到歸來後的狂喜過望,過渡自然,層次清晰,刻畫細微逼真,塑造出一個溫柔、熱情的婦女形象。清人沈德潛評之曰:“摹寫兒女子聲口,可雲惟肖”,不為溢美之辭.

作品信息

【名稱】《鏡聽詞》
【年代】中唐
【作者】王建
【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鏡聽詞
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
回身不遣別人知,人意叮嚀鏡神聖。
懷中收拾雙錦帶,恐畏街頭見驚怪。
嗟嗟暩暩下堂階,獨自灶前來跪拜。
出門願不聞悲哀,郎在任郎回不回。
月明地上人過盡,好語多同皆道來。
卷帷上床喜不定,與郎裁衣失翻正。
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1]

作品鑑賞

鏡聽,又名“耳卜”,是民間預測吉凶的傳統習俗。相傳在正月十三夜(或說正月初一夜),灑掃廚房,灶門前供上香燭,在鍋中盛滿水,將杓子放入水中,然後虔誠拜祝所求之事。撥動杓子後,根據杓柄停止時所指方向,抱鏡走出門外,舉鏡在耳邊密聽人言,以所聞的第一句為卜兆。或占年歲順逆、或求行旅吉凶,禍福休咎,各隨所聽。歷代流傳不歇。
詩一開頭,以“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突兀出之,略去夫婿何事遠行、何處遠行、出行幾時,直切詩題,突出妻子的盼望,開端情感濃郁,真切動人。“重重摩挲”四字,著眼於女主人公的舉止,從反覆的動作中表現出離別之苦、寂寞之久、思念之切、企盼之誠,含不盡之意於言外。“回身不遣別人知,人意叮嚀鏡神聖。”傳說鏡聽不可告人,告人則不驗。人們再三叮囑女主人公,鏡有神聖,所以思婦隱秘其事,不敢怠慢。詩歌著力刻畫思婦的虔敬心理,再次表現出她的急切思念。“懷中收拾雙錦帶,恐畏街頭見驚怪。嗟嗟暩暩下堂階,獨自灶前來跪拜。”嗟嗟暩暩,急走時衣服摩擦所生聲響。由於害怕街上行人見鏡驚怪,導致鏡聽失效,所以密藏懷中。詩歌以思婦的謹慎心理、急遽舉動再次強化了思婦的思念之深。“出門願不聞悲哀,郎在任郎回不回。”這是女主人公的禱祝之詞。夫婿遠行,妻子總希望行人早日歸來。而祝告任其歸來與否,貌似反常。其實她所祝告的一是行人平安、二是早日歸來這雙重願望。出門竊聽人語,是吉是凶,全然不知,心情忐忑不安,所以只敢祈求行人平安這較低層次,而不敢要求早日歸來這較高層次。舍高就低,措詞深婉。語短情長,心緒微妙,從中體現出女主人公溫柔的性格。“月明地下人過盡,好語多同皆道來。”鏡聽本來只須聽第一句,即知好壞,思婦卻一而再,再而三,聽到夜深人盡。為何不守規範,則下文已作出答覆。初聽是好語,心中猶惴惴不安,再聽以堅定信心。聽來又是好音,心中歡喜,更求證實。如是反覆,以致行人有盡而聽興無窮。詩歌側影取神,刻畫出思婦的喜悅心情。
“卷帷上床喜不定,與郎裁衣失翻正。”翻正,即反正。聽得好音,卜來喜訊,上床後無法入睡,又下床為郎裁衣。然而連衣片正反都搞錯了。針指女紅是婦人份內之事。操持久熟而驀然失手,錯在意外,則女子之欣喜若狂、迫不及待盡在眼前。詩人選材精審,片語傳神,如選女子生疏之事,則舛誤失手在意料之中,無須深怪,也就難以突出人物神情了。“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可中,即如果。這是女子的許願。把一腔熱望寄託於銅鏡之上,寓盼人之深於愛鏡之誠,心理刻畫細緻入微,詩意更為搖曳多姿。
在現存唐詩五萬餘首中,以鏡聽為題成篇,只有兩篇。詩人從平凡生活中擷取詩材,新穎獨到,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唐代風俗資料。
此詩為敘事體,以鏡發端,以鏡結篇,圍繞詩題,結構緊密完整。刻畫人物形象時,注重人物舉止、心理。心情由出門前的謹慎急切、到臨出門的惴惴不安,再到歸來後的狂喜過望,過渡自然,層次清晰,刻畫細微逼真,塑造出一個溫柔、熱情的婦女形象。清人沈德潛評之曰:“摹寫兒女子聲口,可雲惟肖”,不為溢美之辭。[1]

作者簡介

王建唐代詩人。生卒年未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市人)。他是張籍的摯友,而且身世也與張籍有相似之處。出身寒微,雖曾進士及第,卻只作過幾任小官,“四授官資元七品,再經婚娶尚單身”。(《自傷》)他也以樂府詩著稱於世,寫下了許多從不同側面反映社會矛盾和民間疾苦的作品;風格上也和張籍有相似之處,善寫七言歌行,絕少直發議論,語言通俗明快,凝鍊精悍,確有獨到之處,所以世稱“張王樂府”。現有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建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