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川乾爐

鎮川乾爐

鎮川乾爐是隨著商貿業發展起來的一種旅遊食品,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圓形的麥面燒餅(不發酵)。形如小車輪,邊厚心凸中環凹下,頗具藝術韻味。分上下兩層,上層中間鼓起一個大紅心,一般重125克,大的有200克,有乾乾爐、油乾爐兩種。

生產製作

乾爐的做法:先用溫水和面,面的軟硬直接影響到成品的質量,所以非常講究,一般徹底餳好需要八至十個小時。這樣餳到的面,不但精道而且很有韌性,再以面劑包一撮加了鹽的乾麵粉,將麵團置於模子上,用手反覆壓製成形。放在鏊子上,待基本成型後,擱進鏊子下的爐堂內烤熟。

食用指南

其形圓面鼓,形制真有些盾牌的樣子,那盾牌中心鼓起的部分,由於蓋有紅色印章,讓人想起了戰火連天,鐵馬金戈的歲月。乾爐饃饃內空外脆,吃著“咯蹦”帶勁兒,伴有淡淡鹹味,此為硬面乾爐,最宜貯放或攜作乾糧,久久不壞,據說這就是戰爭年代的原作。若和面時加油可製成油乾爐,則又酥又脆。

飲食文化

兒歌唱著“吃著香,咬著脆,嗝嘍(打飽嗝)上來乾爐味”,渲染的就是這種感覺。陝北有不少地方製作乾爐,但鎮川的最好。鎮川把乾爐製作叫打幹爐,用手托制,不使用模具。過去有人以為鎮川乾爐是靠好模具,專程到鎮川買乾爐模子,引得當地人好笑。鎮川打幹爐講究多,要求嚴,對選料、和面、上壓桿、分放鹽面、手托上鏊、入爐翻烤、出爐等工序一絲不苟,一點也不得馬虎。掌握火侯是打好乾爐的訣竅。

打幹爐把式

“打幹爐、品火色”成為當地處人處事的諺語。鎮川打幹爐的名手(把式)有王二迷、劉翔面、楊丕潤、申旺、朱三、高玉和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