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洪梅

鍾洪梅,1920年出生,廣東蕉嶺縣三圳鎮九嶺村人。1937年考入上海大廈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黃埔軍校十四期炮兵科畢業。投筆從戎,得豐順籍抗日將領吳逸志垂青。歷經長沙會戰、桂柳會戰,上校團長。現居鄉間,先後接受《廣州日報》、《人民中國》等多家媒體採訪。2014年6月28日央視《走遍中國》欄目播出專題片《怡然自得過百年》介紹其情況。

人物經歷

讀書:習文練武志報國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日軍屢受重挫,不斷增調援兵。中國軍隊一線指揮員損失嚴重,為迅速補充基層骨幹力量,黃埔軍校在全國範圍內的大學展開聯合招生培訓。此時,18歲的鐘洪梅正在梅縣東山中學畢業班讀書。當年,他考入了上海大廈大學。

上海的6座大學不久即全部實行軍事化教育。白天學知識,晚上習軍事。鍾洪梅學的是炮科,高射炮、平射炮等都在習練範圍之內。處於救亡圖存艱難時期,學生們都異常刻苦認真地習文練武,沒有寒暑假,晚上還經常突然集合進行夜行軍。上海淪陷後,大廈大學先後三次往西南搬遷,鍾洪梅和同學們也一路顛簸來到了貴州赤水。

除了教習的苦寒,給鍾洪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梅州同鄉同學間的情誼。筆者在他家中看到一本薄薄的黃埔校友錄,是近年來老同學們共同整理出來的。原來,1至7期的黃埔生在廣州本校學習;8至25期則是向全國招生,稱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前後25期都被稱為黃埔軍校。講述校史時,鍾洪梅顯得有些激動,“非常多優秀的梅州學子成為了黃埔生。由於同校不同期、同期不同校的原因,加之戰事緊迫,(同學)聯繫的機會不多。但偶有聚會,互相間的支持幫助是一種默契。” 近年來,梅州的黃埔同學們漸漸多了互訪走動,相聚聯誼。

參戰:情急有定救同伴

佩戴著少校軍銜,鍾洪梅讀了最後一年黃埔。這時的他離開貴州,隨部隊來到了湖南長沙前線。他對長沙第三次會戰記憶尤深:當時,嶽麓山駐紮了相當數量的中國軍隊和一個營美軍,並依靠地勢設好埋伏。千鈞一髮之際,約七、八萬日(偽)軍潮水般湧來。時機終於來臨!守軍炮火轟雷般震響。一陣炮聲後,日(偽)軍擁擠在一起的幾百人瞬間變成煙塵一片。鍾洪梅為勝利歡呼的同時,也深感戰爭的恐怖。多年後的今天,他回顧道:“這就是戰爭,多么殘酷無情。”

8年抗戰,鍾洪梅經歷了6年,歷任站長、科長、會計、團長等職。讓他至今後怕的,不是槍炮聲,而是一次虎口逃生的經歷。那是一次陣地陷落後,他和戰友們一起逃到附近村莊,隱藏於蘆葦叢中。一隊日本騎兵恰巧從身旁經過。在大家噤若寒蟬時,突然有人提出偷襲。鍾洪梅考慮一下條件,落荒而逃的炮兵哪裡是荷槍實彈騎兵的對手?他立即制止了行動。日本騎兵最終未發現什麼,一聲不響走遠了。這群蘆葦中的炮兵卻驚出一身冷汗。

村居:騎車寫字悅晚年

戴老花鏡,花白長眉,響亮聲音……慈眉善目的老人喜歡逛逛圩鎮、寫寫書法,和老夥計們喝茶聊天也是必不可少的消遣。這是今年95歲的鐘洪梅。

1949年,他回到青山綠水的家鄉,此後結婚生子,一晃65年。鍾洪梅的家中貼滿了留念合影和友人贈送的詩詞文章。前幾年,豐順縣豐良籍抗日儒將吳逸志將軍後人在相關領導的陪同下,看望了高壽的鐘洪梅老人,並互贈墨寶。

主要作品

今年7月,鍾洪梅的詩詞集《閒吟思絮》在廣州付梓,嶺南詩社豐順社長劉柏青賦詩一首作賀:

裁霞種玉錦江隈,鮐背詩翁心尚孩。

曾剪倭蝦洞庭畔,亦橫柯笛越王台。

六經翰藻虛華歲,百劫紅塵付韻杯。

菊影松聲倩誰詠?一篇思絮挾風雷。

鍾洪梅答以七絕二首:

馳馬彈劍走長沙,少壯青雲正未斜。

萬義堆心追驥尾,平生事業附麾下。

湘江水水嶽麓花,直搗東洋歿老家。

今睹遴容鳴史冊,英風豪氣滿中華。

如今四世同堂的鐘洪梅,依然習慣獨立生活,自己做飯洗衣。子女孫兒經常探望他,送來油鹽醬醋、筆墨紙硯,以及石斛等補品。梅州市關愛抗戰老兵志願隊的隊員們,也數次給鍾洪梅送去愛心和歡樂。 “讓抗戰老兵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是我們這代人紀念歷史、教育後人的責任。”志願隊負責人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