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惦斐

鍾惦斐

鍾惦棐(1919.10.3—1987.3.20),四川江津(今屬重慶市)人,中國電影評論家。中共黨員。大專畢業。1919年10月生於重慶江津,1937年春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進延安魯藝美術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不久在敵後游擊區從事文教宣傳工作。後歷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教師,華北軍區抗敵劇社美術隊幹部,文化部藝術局幹部,中宣部幹部,中國影協書記處書記,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藝術中心研究員,電影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理論、美學研究所主任;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3月20日卒於北京;主要從事電影藝術的研究和評論,但對美術,戲劇、文學、音樂也有獨到見解,寫過不少評論文章和雜文隨筆。著名作家阿城是其子。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鍾惦棐 鍾惦棐

鍾惦棐(1919年10月-1987年3月20日),四川省江津幾江(今重慶市江津區)人,文藝評論家、電影美學理論家;少年時就讀江津中學國中,因家貧,一年後失學。

1937年3月,參加中共領導的重慶救國會,11月赴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次年轉魯迅藝術學校。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赴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從事革命文藝工作。

1948年調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次年調文化部籌建藝術局。1950開始寫電影評論,逐漸成為有影響的評論家。

1957年因批評當時電影工作的文章《電影的鑼鼓》而被打為右派。

1979年平反後,調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工作,晚年主編《電影美學》,歷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中宣部電影指導委員會成員、新聞電影製片廠第二總編輯、《文藝報》編委及藝術部主任等。

著名小說家阿城是其子。

人物成就

鍾惦棐先生手跡 鍾惦棐先生手跡

1950年開始撰寫電影評論,此後發表《〈無罪的人〉為什麼不是消極影片》、《評〈祝福〉》等多篇文章,形成了觀點鮮明、剖析深刻、文筆灑脫的風格。

1956年發表《電影的鑼鼓》,引起廣泛爭論,次年因此而被劃為右派分子。

1978年,平反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繼續致力於電影評論,發表《電影文學斷想》等多篇電影美學論文;1983年和1986年分別出版電影論文集《陸沉集》和《起搏書》。

在此期間,為新時期的電影美學理論嘔心瀝血,撰寫了百多萬字的理論、評論和美學論文,開創了中國影評一代新風,被譽為中國電影美學的奠基人。

他主編的《電影美學》叢刊,1982年和1984年先後各出版了一冊。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陸沉集》、《起搏書》、《電影的鑼鼓》、《電影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