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鍾彬(1900—1950年),字中兵,譜名熾昌,報考黃埔軍校時曾填姓名為鍾斌,廣東省興寧龍北鎮白泡村人。國民黨中將兵團司令。民國11年(公元1922年)興寧縣立中學畢業後,考入廣東省立工業學校讀書。民國13年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參加國民革命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
民國20年(公元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鍾彬任國民革命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負責南京外圍警備。“一.二八”淞滬抗日戰爭爆發,他與十九路軍並肩對日作戰,擔任瀏河一帶陣地守備。民國23年任三十六師一0八旅旅長,率部入閩。民國26年“七.七”事變後,調任中央軍校軍官班主任。翌年任師長,在武漢抗日戰役中,率部殲敵千餘人,被授予抗戰榮譽勳章。嗣後,再調任中央軍校漢中分校主任。民國31年升任七十一軍軍長,駐防滇緬公路保山地區。翌年,率部與友軍聯合反攻據守緬甸的日軍,迫使日軍節節敗退。至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調回重慶,接任青年軍二0四師師長。民國36年,鍾彬任國民黨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四兵團中將司令。1949年任14兵團司令,同年11月在涪陵被俘,1950年2月下旬去世。
人物履歷
1924年,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編入第一隊。同年5月15日,由劉漢傑和范振亞介紹,加入國民黨。在校期間曾任分隊長,是黃埔一期生中的早期領袖。
1926年,任憲兵教練所黨代表一職。
1927年7月,擔任紀律執行委員、海軍分會特派員等職。
1928年9月,考入陸軍大學正則班第9期。
1931年10月,學滿畢業,派任警衛第1師第1旅中校參謀主任。
1932年1月,警衛第1師1旅改稱第87師259旅,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鍾彬運籌帷幄,出力頗多。
1933年1月,調任第87師第261旅第522團上校團長。同年8月,軍政部合併第87、第88師的四個補充團,成立第36師。鍾彬第36師少將參謀長,主持全師的編組訓練工作。
1933年底起,任第36師108旅少將旅長、第36師副師長兼安盧師管區司令、中央軍校第2總隊總隊長。
1938年起,任第88師中將師長、中央軍校漢中分校主任。
1941年4月,任第71軍副軍長,同年11月任軍長。
1944年6月,任青年軍第203師師長。
1945年,任青年軍第9軍軍長。
1946年,任國民政府參軍處參軍、整編26師師長。
1948年8月,任陸軍第9訓練處處長兼第109軍軍長。
1949年任川鄂邊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4兵團司令官。
1949年11月,在涪陵被俘虜。
1950年2月下旬,因患急性瘧疾去世,終年50歲。
著作有《龍陵會戰史》。隨71軍參加了滇西遠征軍龍陵戰役。
生平經歷
鍾彬少年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靠家中三畝田地的收入及伯父的接濟,在龍田鄉高等國小和興寧縣立中學完成學業,1922年考入廣東省立公路工程學校測量科,到省城廣州上學。在校期間,鍾彬與同鄉、廣東大學法政科學生劉漢傑時相往來。劉漢傑是國民黨員,在他的鼓勵和介紹下,鍾彬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編入第1隊。在校期間,由劉漢傑和同學范振亞介紹,於1924年5月15日加入中國國民黨。軍校同隊中,以同鄉李安定和湖南人宋希濂對他影響最大。李安定活動能力極強,在校期間曾任分隊長,是黃埔一期生中的早期領袖。鍾彬軍校畢業後長期跟隨李安定任職,曾在李任連長教導第1團第1營第3連任排長。1926年3月,李安定升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四期學生隊政治科大隊第2隊隊長後,又推薦鍾彬接任其憲兵教練所黨代表一職。1927年4月李安定調任海軍處政治部主任後,鍾彬隨他擔任了“自由”號炮艦黨代表。同年7月,李安定出任黃埔同學會廣東支會執監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後,又委任鍾彬擔任紀律執行委員、海軍分會特派員等職。
1928年9月,鍾彬同李安定一道,考入陸軍大學正則班第9期。李安定於1930年春提前畢業,出任黃埔軍校辦公廳主任;鍾彬則在1931年10月學滿畢業,派任警衛第1師第1旅中校參謀主任。此後,李安定先後在第18軍、福建省保全處任職;鍾彬則在警衛軍系統擔任隊職,直至1934年李安定因秘密組織小團體被殺,兩人未再共事。
鍾彬於1931年10月自陸軍大學畢業,分配到警衛第1師第1旅任中校參謀主任。1932年1月,警1師第1旅改稱第87師259旅,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鍾彬運籌帷幄,出力頗多。1933年1月,鍾彬調任第87師第261旅第522團上校團長,旅長正是宋希濂,兩人志向相同,工作融洽,相交日深,在日後的軍旅生涯中,鍾彬成為宋希濂不可或缺的助手,也多次得到宋希濂的保薦提攜。這一年8月,軍政部合併第87、第88師的四個補充團,成立第36師,任命宋希濂為師長。鍾彬也隨之前往第36師,升任少將參謀長,主持全軍編組訓練工作。
第36師建軍不久,就開赴江西撫州駐防,原準備參加圍剿紅軍。10月間國軍第19路軍將領蔡廷鍇、蔣光鼐會同李濟深、陳銘樞等人在福建另立政府,建立“中華共和國”。第36師於是奉命改變作戰任務,加入討逆第5路軍序列(總指揮衛立煌)序列,入閩平叛。
中華共和國所屬軍隊在投降之後改編回國軍番號,其第5軍改為第49師,交由第36師整頓,第36師的兩位旅長分別升任第49師的正、副師長,鍾彬順勢接任第108旅少將旅長,由參謀人員轉任帶兵主官。
9月初,駐閩國軍被編為東路軍,開始著手對江西紅軍的進攻。但是東路軍的第3、第9兩個師在進攻開始後便先後遭到紅軍的打擊。於是蔣介石派遣顧祝同前往東路軍協助總指揮蔣鼎文,顧抵達福建龍巖的東路軍總指揮部後調整軍事部署,並決定以36師攻擊據守在白衣洋嶺的紅軍陣地。9月27日六時許,鍾彬的108旅作為主攻部隊,在炮兵的掩護下順利的攻占了紅軍的警戒陣地。此時師長宋希濂為擴大戰果,當即命令作為第預備隊的106旅投入戰鬥,並由鍾彬統一指揮。鍾彬在得到了四個團的兵力後立即發動猛烈攻勢,於十一時許攻占白衣洋嶺,為東路軍入贛圍剿紅軍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役,他獲得了五等雲麾勳章。10月,紅軍鑒於軍事上的失利被迫開始長征,第36師於此時進占長汀。1935年3月,第36師奉命進攻仍舊堅持在瑞金、長汀地區打游擊的紅軍項英、陳毅部,迫使該部紅軍分三股突圍。其中由東路突圍的千餘人遭到鍾彬的108旅截擊,被迅速殲滅。旅長鍾彬在通過審訊俘虜後得知,中共高級領導人——蘇維埃政府中央分局宣傳部長瞿秋白帶著300餘人由上杭突圍。在得知這一情報後,他立即報告上級,使由上杭突圍的300餘紅軍為福建省保全第14團截獲,瞿秋白被俘。同年5月21日,鍾彬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少將軍銜。8月,他又升任第36師副師長兼安廬師管區司令,負責本師的新兵補充和訓練。
1937年3月,鍾彬奉調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擔任軍校第11期第2總隊總隊長。同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8月,淞滬會戰開始,首都南京受到嚴重威脅。國民政府被迫著手開始首都各機關的遷移工作,其中軍校遷往武漢。10月,第2總隊的664名學生為適應抗戰前線軍官需求,在行至江西九江時全部畢業,鍾彬也於此時卸任,調任軍校軍官班主任。
1938年6月,鍾彬受第71軍軍長宋希濂的推薦,離開軍校前往河南郟縣接任第88師中將師長。同年8月,第71鍾彬題詞軍在商城與日寇第13師團交鋒,其中第88師擔任富金山右翼陣地防守。與此同時,日寇第10師團一部向71軍軍部駐地鑽隙迂迴,為88師523團1營營長梁筠偵悉。鍾彬在接到梁營長的報告後,判斷敵軍必會經過坳塘口,遂迅速派遣所屬第528團前往伏擊。日寇迂迴部隊不知情勢有變,盲目挺進,結果遭到伏擊,傷亡500餘人,狼狽撤退。9月11日,第88師奉命轉移至沙窩一帶,擔任正面防守,多次打退日寇進犯。但是由於信陽在10月12日失守,致使日寇長驅直入。在鄂東北作戰的國軍為免被日寇包圍,急向漢水以西撤退。鍾彬在接到撤退命令後將能作戰的部隊交于軍長宋希濂直接指揮,自己親率領骨幹前往襄樊接收新兵。
1939年4月,鍾彬奉召再返軍校,擔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中將主任。鍾彬在漢中分校執掌校務兩年後,於1941年4月29日調任第71軍中將副軍長。此時的71軍剛從山西前線撤下,集中與陝西西部和甘肅天水一帶待運。11月第71軍奉命調赴昆明,準備加入遠征軍序列出國作戰。就在部隊即將開赴昆明之時,鍾彬於11月30日接到了第10軍軍長的委任狀,他了解到第10軍前任軍長李玉堂剛被撤職,但撤職理由並不充分,並且第10軍官兵都請求能留任李玉堂。鑒於這個原因,鍾彬認為由一個和第10軍並無任何淵源的人去接管部隊是不現實的,結果只能引起部署的抵制,此外他也同情老同學李玉堂的無過受罰,遂以部隊調防、事務繁忙為由,遲遲不去就任,把這件事給拖了下來。同年12月日寇進犯長沙,負責抗擊日寇的薛岳重新起用李玉堂指揮第10軍防守長沙,並獲得勝利,李玉堂重返第10軍任軍長,鍾彬接任第10軍軍長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1942年1月21日,鍾彬在昆明就任第71軍中將軍長,所部有李志鵬第36師、向鳳武第87師、楊彬第88師,隸屬宋希濂任總司令的第11集團軍序列。4月間,遠征軍第1路軍在緬甸戰敗,其第6軍、第66軍主力潰敗,分路向國內撤退。日軍第56師團以坂口支隊(第56步兵團長坂口靜夫少將指揮)沿滇緬公路追擊遠征軍潰兵,直到怒江江畔。防守惠通橋的工兵當機立斷將橋樑炸毀,但坂口靜夫沒有就地停止,而是一面架設火炮向對岸轟擊,一面組織步兵乘橡皮艇搶渡,其先頭部隊數百人渡江後,迅速搶占孩婆山建立陣地。
此時,國軍方面正在緊張的向惠通橋方向輸送兵力,宋希濂親自率參謀人員前往保山指揮,鍾彬則在昆明安排部隊輸送。第71軍先頭部隊第36師第106團兩個連到達惠通橋地區立即下車,向據守孩婆山的部隊發起攻擊;後續部隊陸續趕到,沿江建立防線,阻止日軍增援。經過五天激戰,孩婆山日軍被迫放棄陣地,在炮火掩護下突圍退回對岸。
軍委會認為到達滇西的僅為日軍快速部隊,實力不強,難以持久,於5月31日命令宋希濂渡江反攻。但因運力不足,後勤不濟,第11集團軍僅以預備第2師和第88師向龍陵反擊,經過兩周戰鬥,付出很大傷亡,仍未能突破日軍防守。戰鬥中第88師繳獲了部分日軍檔案,證明到達滇西的部隊為日軍第56師團主力,才使上級下令停止進攻,退回怒江東岸固守。隔河對峙時期,鍾彬率軍部坐鎮保山,所屬部隊分段擔任河岸守備。防守怒江時期,第36師奉命調出,另以收容遠征軍第1路軍官兵補充起來的新編第28師劃歸第71軍建制。1943年起,第71軍開始換裝美國制火炮、重機槍及通訊、工兵器材,並抽調骨幹官兵到軍委會駐滇訓練團參加訓練。鍾彬和幾位高級軍官,還曾乘飛機到印度,在駐印軍蘭姆伽訓練中心接受了為期六周的戰術和武器性能教學。
第71軍在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指揮下,於1944年5月對滇西日寇展開反攻。第71軍前期作為防守部隊,固守怒江、保山各點,以第88師一個加強團協助第20集團軍進攻。而後,鍾彬作為第11集團軍右翼部隊指揮官,指揮第71軍以及臨時配屬的新編第29師,自攀枝花渡江,向龍陵、松山展開進攻。新編第28師於6月4日包圍松山日寇第113聯隊據點,次日,第87、88師開始進攻龍陵日寇工兵第56聯隊等部據點。6月8日,鍾彬陪同宋希濂進駐尖山寺前線指揮所,指揮部隊繼續進攻,突擊隊於10日攻入縣城。但因第11集團軍原為防守部隊,運輸工具多數撥交第20集團軍,遭逢大雨導致彈藥糧草雙雙告罄,攻勢頓挫。日寇乘機抽調兵力自芒市反撲,投入在龍陵附近的兵力達到四、五千人之眾,鍾彬率第71軍轉到龍陵東北郊,與來援日寇反覆廝殺,並得到第2、8軍援助,將威脅側翼的日寇援軍擊退。6月28日,鍾彬指揮第71軍與第2軍76師、第8軍榮譽第1師配合攻擊龍陵,收復放棄的陣地。7月25日,鍾彬再次指揮部隊攻擊龍陵,經過三天苦鬥,掃清城郊各據點。8月14日,鍾彬調來新28師接替久戰疲憊的第87師,揮軍進攻龍陵城中日寇。8月26日,日寇第2師團長岡崎清三郎親率第3、15、29、146聯隊各一部再次增援龍陵,又被第11集團軍部隊擊退。但是攻擊龍陵的部隊經過數次強攻,傷亡頗重,於是停止進攻進行休整。10月29日,第11集團軍各部再次發起進攻,血戰到11月6日上午,青天白日滿地紅的軍旗終於在縣城內冉冉升起,龍陵宣告光復。
正當鍾彬準備率軍向遮放追擊時,接到了調任為青年軍第203師中將師長的命令。青年軍是在豫湘桂戰役日寇攻占貴州獨山,震動重慶後,由軍委會徵集知識青年從軍,以大、中學生配合一個步兵師基幹充實而成,共成立201至209共9個師。每師轄有步兵3個團、炮兵2個營、工兵、通訊、輜重各1個營,編制大於普通步兵師,師長大多以原來的軍級幹部調充,在名義上似乎是降職任用,但在實際上這是一種榮耀。12月20日,鍾彬在四川瀘州正式就任師長一職。
1945年5月25日,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782號宣布,鍾彬以龍陵血戰中與日寇死斗5個月,一往無前,百折不撓,最終克敵致勝,立有大功,特授予青天白日勳章,成為了勳章的第139位獲得者。
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後,青年軍編組為3個軍並著手復員工作,鍾彬於同年10月升任第9軍中將軍長。鍾彬在完成了青年軍復員任務後,於1946年9月25日調任國民政府參軍處中將參軍。1947年9月,他調任整編第26師中將師長,戍守雲南。1948年1月,改調第2陸軍訓練處中將副處長,在徐州協助兼處長顧祝同訓練新兵。8月18日,他前往廣東韶安接任第9訓練處中將處長,籌組新軍。9月22日,鍾彬晉升為陸軍中將。1949年1月,鍾彬帶著由他親自編練的第321師,調任為第109軍軍長。
鍾彬在後方編練新軍的時候,國共戰爭的軍事局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1948年8月,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決定大規模組建兵團與解放軍對抗,鍾彬的好友宋希濂由新疆警備總司令調任華中剿匪副總司令兼第14兵團司令官,在鄂西北地區擔負防止阻止解放軍渡江及入川的任務。1948年末到1949年初,國軍在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中相繼戰敗,損失部隊超過一百五十萬,國民政府重新調整軍事政治布局,竭力擴充軍隊,以求保住剩下的半壁江山,宋希濂所部膨脹為轄有六個軍的重兵集團。1949年4月,宋希濂升任川鄂湘邊綏靖公署主任,邀請鍾彬前來助一臂之力,並主動讓出第14兵團司令官一職與鍾。鍾彬得此知遇,雖知前途茫然,仍於5月抵達宜昌就任川鄂湘邊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4兵團司令官,他將部隊布防於湘鄂之間沙市、宜都、荊州、大庸、桃源地區。
1949年7月,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發起宜沙戰役,鍾彬率第14兵團擺脫追擊,撤退到長江以南湘西五峰到湖北大庸一線。10月,解放軍攻克大庸,全殲第122軍,又攻克永順,對宋希濂集團成右側包圍之勢。鍾彬急率第14兵團向黔江、郁山鎮一帶轉移,因天降大雨行動遲緩的第79軍又遭重創,軍長龔傳文率殘部北渡長江後逃往四川,與鍾彬失去聯繫。第15軍也在鹹豐遭到重創,所屬第169師被殲,師長馮興齋被俘虜。鍾彬到達彭水附近時,身邊部隊只剩萬餘人,與第20兵團陳克非部沿白馬山、白濤鎮一線組成防線。11月22日,解放軍向第14兵團陣地發起進攻,當時鐘彬在白馬場宋希濂司令部開會,聞訊急忙趕回部隊,於當日11時左右被俘虜(另有一說為鍾彬率幕僚乘船逃至涪陵後被俘)。
被俘後,鍾彬與宋希濂等人一起被關押在重慶白公館看守所,兩位好友整日下棋為樂。鍾彬棋藝平平,常要求悔棋讓棋,宋希濂湖南騾子脾氣盡顯,一子不讓,以至於摔棋子撕棋盤,被牢友王陵基揶揄為“兵團司令都可以讓給鍾彬,而一著棋卻不肯讓”。兩人都擔任過司令官的第14兵團,則被稱為“送終(宋鍾)兵團”。
建碑祀祖
民國《長汀縣誌古蹟志》云:“鍾氏始祖妣馬夫人墓,在中山公園內。民國二十四年陸軍第三六師一O八旅旅長鍾彬等修築。”馬氏祖婆原葬於福建長汀臥龍山下風水寶地(今福建長汀一中校園內),千古流傳,千秋祖德,遠近蜚聲。但由於年代久遠,幾經變遷,以至墓跡全非。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馬夫人墓被毀,墓址被剷平,建立長汀第一中學。鍾彬修建馬氏祖妣墓碑亭銘文六則
1、鍾彬修墓序
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中央東路駐防軍規復長汀,彬適綰符,追隨各級長官焉。惟我唐始祖妣馬大夫人墓,故在汀府署中,戌事之暇,念切追遠,一往瞻謁就意。府署盪盡,公園新辟,亂草殘礫,彌目皆是。我祖妣千年來之古墓,亦漫滅不可復識。俳徊瞻顧,淒惘何極。昔我晉始祖賢公,英勇善戰,爰知當道,授福建都督,浩授威武將軍,二世祖朝公,襲父職,封黃門侍郎,世有善政,汀人戴之。今彬因緣時會,獲至是邦,追先人之遺蹟,發思本之幽情,覽祖墳之蕪廢,修復之志能不慨然而興乎?於是具呈層憲,蒙準立碑紀念,以申孝思而彰祖德。碑成乃刻石略志其事雲。
陸軍36師108旅旅長嗣孫鍾彬謹識
【注】:此序文按原文登載,其中“唐始祖妣馬大夫人墓”一句,是誤將南北朝時賢公妣寫成唐朝全慕公之馬妣。(下同)
2、李默庵司令贈銘文
民國二十四年春,華南鍾氏修復福建汀州府鍾氏南北朝祖妣馬太夫人墓各長官贈頌墳志銘文。陸軍36師108旅旅長鍾彬,已在汀州修復其祖妣馬太夫人墓,復囑余文,竭其懺按。馬太夫人為贛遷閩始祖福建省都督賢公之配也,鍾氏有善政於汀人慕之不忘。乃閱世行祀,後復見君,重抵是邦,勳績炳耀,明德育後,理固宜然。而君遠訪先世松秋,修復墓道,表揚靖芬,以展其奉先思考之意。其足以鼓勵薄俗,為何如也?因為銘以昭之曰:
唐有虎臣,播其威德,汀人詠恩,昭於邦國。奕奕大君,奠此寢園,桑田滄海,陵谷崩騫。
爰有遠孫,世傳忠孝,光顯幽宮,以扶世教。佳城鬱郁,碑樹峨峨,萬載千齡,此碣不磨。
駐閩綏靖區司令李默庵敬撰
3、宋師長贈銘文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春,本師108旅旅長鍾彬修復其晉祖妣馬太夫人墓,以妥其先靈而致其孝思。乃囑余揭其義,以昭當世,飧諸石以垂遠久,余禮辭不獲,乃寫數言,而系以銘焉,銘曰:
為我中華,世傳忠孝,忠於國家,孝於祖考,教孝作忠,聖言皎皎。
慨茲叔季,棄髦斯道,國危民辱,禍為自召。偉哉鍾君,裔俗是矯,篤念厥先,豐碑用表。風聲所樹,民行歸好,扶衰起敬,實由此兆。
龍山巋巋,汀江浩浩,敕茲銘文,萬年永昭。
陸軍參謀長向賢矩敬書
陸軍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敬撰
4、馬氏祖妣紀念碑記
昔者韓信為其母,葬合其旁,可置萬家。大史公司馬遷稱之。今鍾氏始祖妣墓亦然,宜其子孫之蕃衍於列郡,而貴顯以祀業也。自南北朝迄今,垂逾千年。而今裔鍾彬旅長以鎮長汀防線,因訪其祖於郡署舊址,即今之中山公園中劃袤二丈五尺地,而立碑焉。慎終追遠,所以勸孝豈獨自篤於孝思己也。書云:孝思木匱,永賜爾類,從茲親親長長之義;蔚為雍雍睦睦之風。由一邑而一省,由一省而一國,是阡表石,其效或過遠庠序,未可知也。而鍾彬旅長,勇於戰陣,迭奏虜功,所謂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吾於此而益信矣。為之記以示後人知,所觀感庶亦鍾彬旅長之本意,云爾是為記。
福建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兼長汀縣縣長林斯賢敬撰拜書
5、馬氏祖妣紀念碑記
周基后稷,肇於南郊,徽嗣大姒,王會圖開。汀水蕩蕩,九龍邐迤,備物維嘉,長發其祥。
丞我祖妣,松揪百尺,郡或建衙,樵蘇不採。上自有唐,下逮清室,百世千秋,衣冠秩秩。
年庚六代,兵燹頻仍,玉步雖改,俎豆久升。災禍橫飛,震驚匕鬯,墜我名城,湮我古塘。
膏車抹馬,掃此挽槍,師徒三萬,時維膺揚。既殄凶頑,逐湮丘墓,禾黍蓬蒿,淒淒霜露。
鍾彬旅長,得清陳情,後先奔走,大功告成。琢石醵金,爰綏有眾,屹立豐碑,棲以金鳳。
中山崩□,片石巍峨,名園依附,振古不磨。莽莽乾坤,悠悠區字,千萬斯年,長此封樹。
鍾氏後裔:
問陶、芳峻,紹葵、毓靈、嘯青、慕魯、作霖、震華、慎庵、秀權、偉才、道宏、柏石、發祥、昌岐、德誠、則堯、啟帆等謹識
6、馬祖妣紀念亭對聯
紀念碑亭昭舊德,清香俎豆答先人。
【注】:福建馬氏祖妣墓位於現在的長汀縣中山公園。古代建有陵墓,唐朝後期建汀州府衙時被毀,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前任汀郡總鎮世襲雲騎尉嗣孫鍾寶三礁石於墳,並繪墓樓圖。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鍾彬旅長駐防長汀,在原址(中山公園)重建馬氏祖妣紀念亭,後被毀。公元1993年,由世界鍾氏聯宗總會發起,在蕉嶺縣三圳鎮順嶺,新建馬氏祖妣墓園。
福建長汀鍾氏祖祠復龕祝文
(民國二十四年鍾彬等集資重修)
緬維考妣、誕降自唐、聿耒胥宇、龍山之陽。既文既武、亦柔亦剛、官居都督、朝野名揚。
有孫七人、雲起龍驤、由閩而粵、而贛而湘。宗枝繁衍、長發其祥、賜田封號、世有蒸嘗。
天禍吾國、劫演紅羊、盪析飄零、頓呈荒涼。彬等不佞、忝列戎行、奉命鞠旅、撻伐用張。
鄞江既定、載瞻廟堂、頹垣敗瓦、觸目心傷。爰集子孫、共同解囊、卜吉修復、終焉光莊。
茲當升龕、敬陳酒漿、靈如不昧、來格來嘗。洋洋宛在、鑒此芬芳、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