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銀飾青銅牛燈,國寶級文物。高46厘米,長36.4厘米。1980年在江蘇邗江甘泉山出土。為南京博物院標誌性文物,堪稱鎮院之寶。
簡介
珍藏在南博的“錯銀飾青銅牛燈”通高46.2厘米,牛身長36.4厘米。該燈不但設計精美,而且在製作時巧用銅銀二種不同材質的色澤,形成顏色的完美搭配。銅牛燈通體光滑,工藝精湛,整體紋飾運用流雲紋、三角紋、螺旋紋圖案為地,飾以龍、鳳、虎、鹿以及各種神禽異獸等圖案,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是漢代眾多青銅燈具中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下部為黃牛,背負筒狀燈,穹隆狀燈罩,上面焊接一圓管,直通牛首,菸灰由此通入牛腹,牛身、燈座、燈罩三部分可拆卸。整體構思巧妙,且體現了古人一定的“環保”意識。牛體遒勁威猛,尤其是牛尾旋曲而上,獨具匠心!通體用銀子對稱錯出各種圖案,十分流暢華麗。
賞析
錯銀飾牛燈,全器作牛馱燈盞的造型,通高46.2厘米,牛身長36.4厘米。其結構可分為燈座、燈盞、煙道三部分。燈座為一頭佇立狀的黃牛,體型肥碩,神態憨厚,蹄足短矮,雙目圓睜,雙耳聳立,低首俯視,口張開狀,似乎正在鳴叫,腹中空,牛尾捲曲螺旋上舉,整個造型顯得雄健強勁,威武穩重,線條富有韻律感,好象是一頭神牛馱著光明來到了人間。
燈盞的外觀如一座亭子,承接在突起於牛背正中的圓形座基上,亭子的基部即是燈盤,作圓形,邊緣雙層,在兩層邊緣之間的凹槽中,可以鑲入燈罩。燈盤的外側又有一個扁平的短把,捉住把手可以轉運燈盤,任意調節光照的角度。燈罩如兩片瓦狀的門扉,上面鑿出組合成窗戶狀的菱形鏤空,以使燈光透出。燈罩亦可啟閉轉動,既是為了擋風,也可以控制燈光的亮度和角度。燈盞的上部為穹窿形的圓蓋,狀如一隻倒置的碗,蓋的中央即為管狀煙道。
煙道為一弧形圓管,由牛首頂部向上生出,接連於燈蓋頂端的中央,長42.5厘米,成為燈盞與牛腹之間的通道,這是為在燈火點燃後,將產生的煙炱通過煙管導入牛腹而設定的。據說,在牛腹中儲以水,煙炱即可溶於水中,這種為防止油煙對室內空氣的污染而採取的措施,其構思和實踐,在今天看來,亦可作為防止污染的借鑑。
牛燈不僅造型別致優美,還裝飾了美麗的紋樣。除燈罩外,通體飾錯銀的流雲紋,雲紋中有龍、虎、鳳、鹿飛行其間,紋樣線條圓轉流利,飛動飄逸,充滿了天上的神奇意味,使牛燈更具一層神話色彩。另在燈蓋的後側外壁,裝飾一展翅飛翔的蒼鷹。
錯銀飾是一種有極好裝飾效果的工藝,充分利用了金屬自身的不同色澤來達到裝飾的目的。其方法是先在器物的銅質胎壁上,鏨鑿出圖案紋樣的凹槽,在鏨槽中填入白銀,使兩者結合牢固,再在表面加以錯磨,使之光滑平整,紋樣也就顯現出來。銅的黃色、銀的白色,結合瑰麗的花樣相映成輝,格外富麗華美,所以,在漢代的銅器裝飾中使用比較普遍。
與牛燈一起出土的,還有一方“廣陵王璽”金印,及鑄有“山陽邸”銘記的雁足銅燈,說明牛燈的主人是東漢初年的廣陵王劉荊。他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第九個兒子,最初被封為山陽侯,以後進爵為山陽王,後來又遷封為廣陵王,封地就在今揚州一帶。一件日常使用的燈具,製作得如此精美,反映了東漢時代青銅工藝的高度水平,同時又可窺見皇室生活豪華的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