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簡介
中國古代做成動物形的酒尊不乏其例,如商時期銅器中的牛尊、象尊、豕尊等,周代銅器中的駒尊、兔尊、鴨尊等。到了漢代,肖形尊雖已不太流行, 但仍為人們所鍾愛。這件銅尊採用犀牛的造型,犀牛昂首佇立,肌肉發達,比例準確,體態雄健,為古代生息在中國的蘇門犀的形象。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佇立,身體肥碩,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皺,兩角尖銳,雙眼鑲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來盛酒。尊背有橢圓形口,口上有蓋。犀牛口右側有一圓管狀的“流”。通體飾細如遊絲的錯金銀雲紋,熠熠生輝,華美無比。 在古代,中國不僅產犀牛,而且數量很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多次發現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獵犀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武士艷羨的裝備。由於大範圍的捕殺,犀牛這種生殖率低的野生動物在北方迅速減少,在關中一帶最遲到西漢晚期已經絕跡,以至王莽輔政時,曾用貴重的禮物換取南海黃支國的活犀牛。 整件器物飾以錯金銀雲紋,精美華麗,雖為實用重器,卻又洋溢著充沛的活力,堪稱漢代青銅器中的奇葩
專家鑑定
這件銅尊造型是一頭肥碩健壯的犀牛,它目視前方,昂首佇立,頭部有一前一後的雙角,兩耳短小聳立,雙目為料珠鑲嵌,雖小卻閃爍有光,充滿了奕奕的神采,顴骨突起,仿佛可以透過皮膚感覺到骨骼的形狀和起伏,口部一側設有管狀流口, 用於倒酒。器腹圓鼓中空,顯得腹部皮肉十分鬆弛,但結實有力,富有韌性,背部有橢圓形尊口,上覆素麵銅蓋,蓋有活環, 可以開合,用於注入酒液。犀牛短腿粗壯有力,為三瓣蹄,有力地支撐著沉重的軀體,尾尖稍翹。其骨骼、頭部輪廓、肌肉、蹄足比例準確,體態雄健,肌肉發達,酷似真犀。
犀尊表面遍飾精細的錯金銀雲紋,全身布滿的流雲嵌入了斷斷續續的金銀絲好像犀牛身上的毫毛,金、銀、銅三色交相輝映,華美的紋飾既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又有助於表現犀皮粗糙厚重的質感,使紋飾與造型得到完美的結合。雖為實用重器,卻寫實生動,明顯地表現出藝術工匠在寫實能力方面的巨大進步,堪稱此時期青銅器之佳品
該犀尊的原型應當是古代繁衍生息在中國的蘇門犀。1963年,陝西興平縣吳鄉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村北斷崖取土, 在距地面1米深左右掘出一個灰色大陶瓮,瓮內塞滿泥土,犀尊即放在瓮中,後送至茂陵文管所,並輾轉上交到國家文物局。這件國寶今天沉睡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據專家考證,銅犀尊應當屬於尊貴的禮器,為廟堂、朝廷宮室之重寶,非一般民間所能享有。但對這件器物的年代,專家卻多有爭論。更有專家指出:此犀尊發現地為茂陵園區,而歷史記載中茂陵曾多次被盜,而犀尊極有可能是漢武帝劉徹的隨葬品,在盜掘過程中被遺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