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位於澳洲大陸東南方,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被稱為“世界之盡頭”,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島嶼之一。2004年7月,塔省宣布開發“錫龍的蹤跡(TheTrailofTinDragon)”旅遊線路來吸引中澳兩國遊客。此名稱很有淵源,中國人既然是“龍的傳人”,那么中國的錫礦工人自然就是“錫龍”了,其起點為朗塞斯頓和聖海倫,沿途將展現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礦業活動等。
歷史
1870年10月15日,當地一份報紙刊登題為《從維多利亞來的中國人》的訊息,敘述第一批19位中國人的到來,稱這些“不知疲倦的礦工”在歐洲人看來不足以謀生的礦上發達起來。19世紀末,清朝晚期,大批華裔勞工乘船輾轉至塔斯馬尼亞採礦,主要集中在東北部的小鎮史考茲戴爾(Scottsdale)。1884年,中國人達到了約1000人 ,成為最大的非歐洲裔的開發者群體。他們開挖的礦點都是貧礦和小礦,而且位置偏遠。中國人從礦主手裡租得土地和水源,並從收益中提成。據稱,外來的華人還因利益問題在一條小橋上與本地人發生了一段小衝突。其中大部分華裔成員在結束工作後返國,餘下的小部份則先後遷居墨爾本等地。
華裔礦工遺下的簡單居屋、碗盤,甚至數座華人墳墓,成為歷史學家考證的根據。如今,作為發展旅遊業,該鎮重整了華裔礦工的遺址,稱之為“錫龍的足跡”。
進入21世紀,這些遺產又成為推動當地休閒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遺址發掘
這裡鮮有華人居住。當地學者和政府經過10多年的發掘和研究,將廢棄已久的錫礦礦區的文化遺址、村落、故道和博物館,設計成以“中國龍”為主題的休閒旅遊線路。沿途有不少以龍為背景的“錫龍蹤跡”紀念亭。大紅色為主調的亭子映襯著四周的田園風光。
當年以華人為主的村落,有一處景觀優美的開闊草坪,這裡曾有一座關帝廟。1930年,這座關帝廟的最後守護人思鄉心切,便把廟捐給博物館。在塔斯馬尼亞島上一塊小小的、1000多名男子聚集的區域,曾建造3處關帝廟。關帝是忠、義精神的象徵,但這種精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忠在海外就意味著對故土和家人的“忠”,義就成了華人間肝膽相照、精誠合作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