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石秋花圖

錦石秋花圖

《錦石秋花圖》是清代的惲壽平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創作的花鳥畫,現藏於南京博物館。 該作品是作者50歲時所畫,此時正是作者精力充沛、藝術上極為成熟的時期,也可以說是展示作者較高繪畫水準的代表作。

基本信息

作品內容

錦石秋花圖 錦石秋花圖

在《錦石秋花圖》中,作者以沒骨疊色漬染法摹寫湖邊一方玲瓏剔透的岩石,石旁海棠、雁來紅等秋花。左上方有作者的自題詩:“高秋冷艷嬌無力,紅姿還是殘春色。若向東風問舊名,青帝徒來不相識。”款署“壬戌長夏南田壽平”,鈐“壽平”朱文印、“惲正叔”白文印。畫上另鈐有“有餘閒室寶藏”、“虛齊鑑定”、“莢臣審藏真跡”、“虛齊至精之品”等收藏章多方。

作品賞析

“沒骨”是中國畫中不用墨筆為骨而直接用濃淡變化的色彩描繪物象的方法,相傳是南朝張僧繇所創,唐代楊擅長此法,用青、綠、朱、赭、白粉等色,堆染出丘壑樹石的山水畫,稱“沒骨山水”。

中國花鳥畫,至五代已經成熟,並出現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即以西蜀黃筌為代表的工謹富麗一格的工筆,和以南唐徐熙為代表的落墨一格的寫意。落墨一格經徐熙之孫徐崇嗣的改制,結合“沒骨山水”的筆風而成“沒骨花鳥”。元代錢選、趙孟復興水墨“沒骨花鳥”,明代“吳門畫派”的沈周、文徵明又將元代水墨“沒骨花鳥”轉化成“寫意花鳥”。“沒骨花鳥”在清初復興並成為清代花鳥畫的主流正宗。

惲壽平的花鳥畫,往往自題師仿北宋徐崇嗣,或師其他諸家,實際上他的畫法多從“吳門畫派”而來,尤其是從唐寅得法最多。“吳門畫派”的沈周、文徵明將大寫意畫推上了新境界。惲壽平變唐寅水墨寫意花鳥為著色沒骨,在格制上也多著意唐寅風範。惲壽平將唐寅格轉化為著色一格後,廣涉宋元諸家,汲取古人意氣,並注意寫生,他曾說:“曾見白陽、包山寫生,皆不以似為妙;余則不然,惟能極似乃稱興花傳。”攝取花鳥真態,“一洗時習,別開生面”。清人方薰曾對惲壽平畫花的方法加以說明:“惲氏點花,粉筆帶脂,點後復以染筆足之。點染同用,前人未傳此法,是其獨造。如菊花、鳳仙、山茶諸花,脂丹皆從瓣頭染入,亦與世人畫法異。”

惲壽平寫意花鳥中的用筆、用墨和文人畫的點、線、面,以及文人畫寫意花鳥的構圖方式,融入到他的畫中,惲壽平的花鳥畫自然、清雅、別致。惲壽平的沒骨花鳥,在當時聲名極高,時人競相仿效,被奉為清初花鳥畫的正宗,並形成了“惲派”,開創了花鳥畫發展的新風尚,影響了清代以後花鳥畫發展的風格走向。惲壽平在繪畫理論方面也頗有見地,並且在當時影響也非常大,惲壽平說:“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者無情。作畫在抒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他把“無意為文”、“脫盡縱橫習”、“淡然天真”的高逸看做繪畫美的最高境界。

錦石秋花圖以沒骨積染法繪就,與表現對象的質地極為般配。畫面構圖重心偏右,款題於左上方,顯得勻稱、穩重。其內容為幾片湖石中生有叢叢秋花,色彩鮮明嬌艷,沒骨法充分表現了花的明媚。這種直接以色點染花之神態的技法,時有“惲派”之稱,可見作者對此法套用已臻造化之境。左上角作者自題一詩云:“高秋冷艷嬌無力,紅姿還是殘春色。若向東風問舊名,青帝從來不相識。

畫上另鈐有“有餘閒室寶藏”、“虛齊鑑定”、“莢臣審藏真跡”、“虛齊至精之品”等收藏章多方。惲壽平的畫在設色上有一個特點,就是色調淡雅,這幅畫也不例外,清新的設色顯得秀潤、明快,生動自然,而且畫意盡在自題詩中。這幅畫是傳統與寫生的統一。

作者簡介

錦石秋花圖 錦石秋花圖

惲壽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號南田、白雲外史等,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早年工繪山水,宗元人王蒙畫風,筆墨清靈秀潔,意境蕭散幽淡。後改繪花鳥,遠師宋徐崇嗣,近學明人,注重寫生,更發展了沒骨技法。所畫花鳥禽魚很少用筆勾線,主要以水墨直接點染,追求天機物趣,一洗前習的畫法而對後世花鳥畫的創作影響極大,開創了 “常州畫派”。他與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並稱“四王吳惲”,亦稱“清六家” 。

惲壽平年青時不才華橫溢,詩文書畫成就頗高,曾向伯父惲向學畫山水,取法“元四家”及董、巨,與王翬相交甚厚,常相互題詩畫上,後來因山水畫名聲不及王翬,而恥於天下第二,改畫花卉為主。特點是取法北宋徐崇嗣的沒骨法,加以創新和發展,既注重傳統技法的繼承,又重視客觀物象的寫生,極富特色。

惲壽平在一生的藝術創作中,十分強調畫要以“情”動人,這個“情”應該說是被畫物象的準確及畫家內在情感的寄託,藉以筆墨形式表達,他曾說:“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者不生情。”正是惲壽平把握了繪畫藝術的真諦,所以他的畫感人肺腑,使鑒者產生藝術共鳴。

惲壽平的藝術風格在花鳥畫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融工筆與寫意之精華為一體,既具有工筆畫的形態逼真,同時更具有寫意畫的傳神,對後來的花鳥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人評價極高,稱之“一洗時習,獨開生面,為寫生正派”。在清代日趨摹古的畫風之下,惲壽平勇於創新,自辟蹊徑,猶如在仿古畫風的枯藤上綻放出的一朵鮮花,使人耳目一新,倍感親切,為中國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