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錦屏文書特藏館
為了確保進館“錦屏文書”的安全保管與展出利用,設立專門的保管館庫和展廳是必須的,2006年,錦屏縣檔案局在原有庫房上加層擴建專門庫房,專門保管“錦屏文書”。2008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財政部聯合下達“錦屏文書”特藏館建設項目投資計畫1,782萬元,建設規模為5,400平方米。並確定將“錦屏文書”特藏館建設項目安排在錦屏縣修建。
總之,通過以上方面的搶救與保護,從而使“錦屏文書”這一文化大品牌得到發揚與光大。
在徵集時,往往徵集到的錦屏文書原件因年代久遠而破損、蟲蛀、霉變,必須經修整、裱糊後才能進行編目、複印彙編成冊。為了能更好地完成裱糊、整理、編目等內業任務,錦屏縣檔案局聘請專業人員,從事修整、裱糊以及整理編目工作,從而大大加快了整理編目以及彙編成冊的進度,為開發利用工作提供便利。
2008年以前,錦屏縣“錦屏文書”的徵集完全以縣檔案局為主,由檔案局工作人員進村入戶動員徵集,2009年後,徵集工作以各鄉鎮為主,縣檔案局綜合協調、督促各鄉鎮開展工作。在徵集工作中,採取多方式開展工作:一是由各鄉鎮組織宣傳和徵集,做好民眾思想工作,縣檔案局和鄉鎮共同派人入戶接收進館保管。二是在平時工作中縣檔案局工作人員通過熟人朋友等各種途徑了解到民眾家中保存有錦屏文書後,直接進村入戶開展徵集。三是做好宣傳動員工作, 鼓勵民眾自覺到檔案館捐交。通過這樣多方式的徵集,從而加快了徵集的進度。截止2009年底,錦屏縣共徵集到“錦屏文書”近3萬件。
國慶節期間,黔東南州第二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暨2015首屆中國·錦屏文書文化節在錦屏濕地公園開幕的當天下午,歷經五年建設的錦屏文書特藏館正式開館,以“中國契約精神,世界生態典範”為主題的陳列展覽終於迎來首批遊客的參觀。
錦屏縣位於貴州東南部清水江畔,素有“南方林區皇冠上的明珠”之美稱,是清水江“木商文化”的發祥地,錦屏文書的最先發現地。錦屏縣森林覆蓋率達71.3%,漫山遍野的人工杉木林及原始次生林隨處可見,數十萬份反映“苗疆”社會五百年人工營林史的“活化石”——錦屏文書,2010年成為第三批國家級《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令中外矚目。
錦屏文書特藏館於2010年11月開工建設,總投資為1900萬元,總建築面積為6988平方米,地上建築總高度為九層共50米,位於清水江和赤溪坪兩座風雨橋之間,與國保文物單位飛山屆隔江相望,已成為錦屏最令人矚目的地標性建築,並與沿江兩岸的16座風雨長廊(亭)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木商文化風景線。
錦屏文書特藏館展陳耗資近600萬,由貴州彼岸文化公司負責策劃與製作,共分4個大廳,分別是主題前廳、錦繡河山·清江水韻A廳、屏風九疊·杉木之鄉B廳、文興武匿·商契民約C廳、書影家藏·弘誠揚信C廳”,含近50個文字圖片展板、3個視頻播放中心、3個立體空間成像處理系統和1處時空幻影成像室。其中,大廳前言部分,介紹錦屏文書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A廳,圖文主要介紹錦屏縣域建制沿革、明清王朝的疆域拓展、從春秋戰國至今的歷史變遷等;B廳主要介紹和展示錦屏文書產生的自然資源、政治、文化、軍事等歷史背景;C廳之文興武匿·商契民約版塊,以時間線展示錦屏文書的前生今世等歷史軌跡、形式與內容,木商文化與錦屏文書的相互關係,重點突出木材時代的重要史實,如“皇木”進京、“皇木”和“民木”,“當江”與“爭江”,木行與木業等重要特徵,再現木材採運和清水江林業發展史之縮影;同時專壁紅色文化展示牆,重現當年紅六軍團、紅九軍團、紅一軍團與中央紅軍過錦屏的重要史實等;C廳之書影家藏·弘誠揚信板塊,重點介紹清水江流域因杉木而起的民俗和故事;錦屏文書的搶救、保護、研究和傳播,及其價值、特徵與社會各界對錦屏文書的關注與反響,尤其是學術界的權威人物評價。並通過人物、事件場景復原和文物古蹟圖片資料展示,口述歷史,老照片及歷史文獻資料展示,內三江和外三江的歷史記憶和村寨探訪,文斗、平秋、瑤白、亮司等苗侗民族村寨的展系,點面結合,相輔相成,互相呼應;結語,總結錦屏文書對留存清水江木商文化記憶的現實價值和對申報“世界記憶工程”未來前景的展望。
活動節期間,以介紹森林環境保護和林業契約為主題的文斗生態陳列館也開館迎接遊客參觀,並舉行了莊嚴隆重的祭祀神樹的古老民俗活動;中國侗族作家採風團走進“風情九寨”平秋村、“魅力侗寨”瑤白村,體驗森林氧吧健康之旅和民族風情歡樂之旅,陶醉在對“杉木之鄉”的歷史探尋及美麗山水田園的現實感悟中。
自2002年以來,為搶救和保護文書工作,錦屏縣累計投入專項資金4000多萬元,目前共徵集到錦屏文書5·6萬餘件,實現數位化典藏4·5萬餘件。據普查,貴州錦屏文書民間藏量可達40一50萬件,現各級檔案館館藏原件已達18萬多件。
結構
主樓共11層,高49.4米,總建築面積6874平方米,整個建築外觀為仿侗族鼓樓風格,由錦屏文書特藏館、清水江歷史文化博物館和觀光閣3部分組成。
景觀
歷史
明清以來,以貴州錦屏、黎平、劍河、三穗、天柱等5縣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地區的巨型木材運往北京建造宮殿,史稱“苗木”或“皇木”,由此帶動了當地與中原、江南地區的木材貿易活動,並產生了大量契約、賬簿、碑銘、訴訟詞及譜牒、信函等原始記載,統稱為“錦屏文書”。錦屏文書記載著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數百年林業經濟史,價值堪與“敦煌文書”、“徽州文書”比肩。據初步統計,保存至今的“錦屏文書”有34萬餘件,目前已徵集進國家檔案館保存的僅有6萬餘件。特藏館建成後,將成為數十萬件“錦屏文書”永久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