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王之鄉


明清時候,會澤更成了經濟發達之地,全國十省八府都在此設立了專門的辦銅機構,五湖四海來做生意的商賈如雲,各地會館林立,如今保存完好的會館仍有十幾個之多,如江西會館、湖廣會館等。除頤和園內的德和大戲台外,中國第二大的古戲台,竟藏身在會澤的江西會館之內,昔日的繁華昌盛可見一斑。
距縣城30多公里有一千年古鎮——娜姑擁有“萬里京運第一站”的美譽,現今仍留有諸葛亮渡瀘遺址、銅運古道、太平軍石達開駐軍等歷史遺蹟。雲南推翻清朝起義的領袖唐繼堯1883年出生在會澤,在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時,唐繼堯與蔡鍔一起高舉護國起義的大旗,為倒袁作出巨大貢獻,他44歲英年早逝,樸實無華的故居坐落在縣城一條小巷裡。
紅軍長征曾到過會澤,當年會澤有1400多人加入紅軍隊伍,紅軍從這裡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烏蒙山,毛主席《七律長征》詩句“烏蒙磅礴走泥丸”寫的就是這裡,烏蒙山開墾了許多梯田,層層梯田成了滇東北高原的美麗文身。高山草甸圍成牧場,既能放牧牛羊,也是旅遊景點之一。
會澤還是世界珍禽黑頸鶴的越冬地,全世界現存4000多隻黑頸鶴,每年到會澤越冬的就有2000多隻,因會澤人善待它們,長海、大橋等地已成了黑頸鶴眷戀不捨的故鄉。在會澤,還能見到美麗的紅土地和氣勢雄偉的亞洲第一土壩,春天到會澤,麗日藍天下高原櫻花笑迎春風燦爛無比,令人心醉神迷。
會澤因地理位置和礦產資源之利,西漢時期就歸建制,在發展中成了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大站和中央政府鑄幣銅料的主供地。明清時期,雲南產銅占全國的80%,而東川府(今會澤)產銅占全省的72%。會澤是滇銅的最大集散中心和銅產品加工與鑄幣中心。“滇銅甲天下”,東川府(會澤)是當時中國名副其實的銅都,每年額定滇銅600萬斤運交京師專供寶源、寶泉兩局鑄幣,故稱之為“萬里京運第一城”。南銅北運的京運古道,運距之長、運量之大、持續時間之久,在世界古代史上也屬罕見。會澤以“天南銅都”著稱於世。早在3000多年前,滇銅就已開發利用,並遠運到中原。宋、五代時期,朝廷就派太監到礦山“督辦”。會澤首創的鎳銅合金———白銅,就早於歐洲15個世紀。可以說,會澤的歷史,就是一部3000年開採、冶煉、鼓鑄、運銅的歷史。
《雲南行政紀實》載: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於雲南造錢,是雲南鑄幣的開始(這前雲南流通貝幣)。為紀念開爐,用黃銅鑄造了一枚直徑57.8厘米、厚3.5厘米、方孔邊長10.5厘米、重達43千克的方孔圓錢。幣面鑄“嘉靖通寶”四字,每字邊長7厘米,對讀,為魏碑書體,古樸凝重。經專家鑑定屬“紀念幣”性質,有識之士認為其不僅具有“錢範”的作用,而且為至今民辦上最大、最重的金屬古幣,堪稱“錢王”。雍正十二年,會澤成立“寶雲”鑄錢局時,這枚“錢王”就懸掛於鑄錢局大門額上,新中國成立後才取下置於縣委辦公室。
清雍、乾時期,會澤(東川府)這個地處烏蒙山脈主峰腹地,崇山峻岭交通極其不便的地方,卻設有新、舊“寶雲”兩個鑄錢局,這是僅次於北京中央鑄局的“中國第二大鑄錢局”,鑄造“雍正通寶”和“乾隆通寶”。後來,這兩個錢局改稱“寶東錢局”,鑄造錢幣前後歷時200多年,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會澤銅業在清廷國家財政金融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11月,在舊錢局遺址地表1.8米的地下,曾挖掘出錢幣、鑄模、鉛錠、坩堝以及鑄爐4座,爐形基本完整。
大海草山,位於會澤縣大海鄉東南部,屬烏蒙山系主峰段,草山地勢平緩,廣闊無垠,屬亞高山草甸,面積18萬畝,海拔在2570--4017米之間。春天山花爛漫,桀驁芳香,碧波蕩漾;夏天綠草茵茵,牛羊成群,雨燕雲集,溪水清幽雅潔,白曲迴轉;秋天風裔雲詭,氣象萬千,雲淡天高,綠草水碧;冬天,群山銀裝素裹,萬物銀雕玉砌,山舞銀蛇,白雪皚皚,儼然一片北國風光,她集峰、草、水、光、花、雲、雪、洞、情於一體的獨特風貌,素有雲南的“紐西蘭”之美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