銹色棕櫚象

銹色棕櫚象成蟲體長19~32mm,寬6~12mm左右,體紅褐色,光亮或暗。

基本信息

入侵時間及地點

中國廣東省中山市1997年在一個棕櫚苗圃發現該蟲,估計是由於從1994年開始從台灣運入海棗、台灣棗和銀海棗等棕櫚苗木而傳入。

傳播途徑

銹色棕櫚象主要隨寄主實生苗、吸芽、枝條及作包裝用寄主材料進行遠距離傳播,成蟲也可飛行逐漸擴散。從疫區調運棕櫚科植物及相關材料,若未經處理而進行遠距離運輸,銹色棕櫚象的存活率很高。

寄主

椰子棕櫚檳榔棗椰、糖棕、龍舌蘭甘蔗等。

為害特點

如果銹色棕櫚象侵入我國內陸定殖,將對我國棕櫚植物造成巨大威脅,具有很大的潛在生態、經濟危害性。由於棕櫚植物生長周期較長,觀賞價值高,所以價格也較高。遭銹色棕櫚象危害後,棕櫚植株一般會迅速死亡,經濟損失較大。除直接危害外,銹色棕櫚象入侵後會明顯破壞景觀,降低景觀價值,並威脅椰子產業。也可能造成在防治銹色棕櫚象中濫用殺蟲劑而引起潛在的環境和健康問題。由於銹色棕櫚象是一種新的入侵生物,對新的生態系統的影響目前研究較少,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9~32mm,寬6~12mm左右,體紅褐色,光亮或暗。頭部延伸成喙,雄蟲喙粗短且直,喙背緣有一叢毛;雌蟲喙較細長而彎曲,喙和頭部的長度約為體長的1/3。觸角柄節和索節黑褐色,棒節紅褐色。前胸前緣小,向後緣逐漸寬大,略呈橢圓形。前胸背板上黑斑變化較大,一般具兩排黑斑,前排3個或5個,中間一個較大,兩側的較小,後排3個較大,有的個體前胸背板上黑斑前排3個,後排2個,或僅有前排2個黑斑,或前排有3個黑斑,中間一個較大,兩側的較小,後排4個,中間2個略呈半圓形,且間距很小。鞘翅邊緣(尤其是側緣和基緣)和接縫黑色,有時鞘翅全部暗黑褐色。身體腹面黑紅相間,各足基節和轉節黑色,腿節末端和脛節末端黑色,跗節黑褐色。鞘翅較腹部短,腹部端部外露,鞘翅表面具天鵝絨的光澤,上面有6條縱溝。卵平均長2.6mm,寬1.1mm,乳白色,長橢圓形,表面光滑,孵化前略膨大。老熟幼蟲體長40~50mm,寬約20mm,無足,蠐螬形,初孵化時為白色,體漸大,頭部黃褐色,胴部乳白色,體肥胖、紡錘形,微向腹面彎曲。蛹體長35mm左右,寬15mm左右,初化蛹時乳白色,後漸轉為褐色,頭部小,喙長達前足脛節,觸角及複眼顯著突出。繭,長50~95mm,平均60mm,寬25~40mm,平均約30mm,呈長橢圓形,由樹幹纖維構成。

生物學特徵及發生消長規律

銹色棕櫚象1年大約發生3代,第1代時間最短,為100.5d,第3代時間最長,為127.8d,從卵到成蟲的歷期為45.7d,雄蟲平均為54.8d,雌蟲平均為58.7d,雌蟲的發育歷期比雄蟲長,但其差異並不顯著。幼蟲共9齡,成蟲壽命變化較大,雌蟲為39.7d,平均為59.5d,雄蟲為63.1d,平均為83.6d,兩者呈極顯著差異。主要生活與寄主植物莖桿內,較為隱蔽。

控制方法

銹色棕櫚象主要生活於寄主植物莖幹內,較為隱蔽,侵入初期很難發現。因此對調運種苗進行嚴格的檢疫處理十分必要。嚴禁從疫區各國進口寄主植物的實生苗、吸芽以及作包裝用寄主材料。特殊需要引種時,必須經特殊審批,並進行嚴格檢疫處理,隔離試種1年以上,證明確無疫情,方可啟用。防治銹色棕櫚象的主要栽培技術有保持樹冠清潔;避免樹幹和樹冠受傷;發現樹幹受傷時,可用瀝青塗封傷口或用泥漿塗抹,以防成蟲產卵;受害致死的樹應及時砍成小段後集中燒毀;及時清理掉落的樹葉,並集中燒毀。套用化學藥劑主要使用注射藥液進行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