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植物尼泊爾東哥的樹皮。
性味
味甘、微辛,性涼。
功效
散瘀消腫,止血,解毒。
主治
跌打損傷,骨折,創傷出血,癰腫,慢性骨髓炎,尿淋。
相關配伍
治關節脫臼後腫痛,銅皮、魚子蘭,同搗爛,敷患處。(《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喬木,高4~20米;小枝被爪甲狀或鑽狀鱗片,有褐色短柔毛或無毛。葉薄革質,橢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13~36厘米,寬7~15厘米,頂端短漸尖或銳尖,基部鈍或近圓形,稀楔形,葉緣具細鋸齒,齒端內彎,有或無尖頭,葉腹面無毛,中、側脈無鱗片,或僅中脈基部具鱗片,背面被薄層糠粃狀短絨毛,不脫落或老葉上變禿淨,中,側脈上疏生鱗片,側脈30~40對,稀達46對。葉柄長2.5~5 厘米,疏被鱗片,有毛或無毛。花序圓錐式,於葉腋單生,長12~33厘米,疏生鱗片,有短柔毛,中部以上分枝,分枝處具苞片;花柄長1.7~2 .5厘米,中部以下具近對生的苞片2枚,苞片披針形,長2~4毫米,早落;花粉紅色至淡紫色,直徑8~15毫米;萼片5,不等大,外3枚稍小,橢圓形或闊橢圓形,內2枚較大,闊橢圓形或近圓形,長5~7毫米;花瓣5,矩圓形,長約8毫米,頂部反卷,基部合生,雄蕊50~90枚,藥孔裂,花絲不等長,著生於花瓣基部;子房球形或扁球形,花柱4~5,中部以下合生。果扁球形或近球形,徑7~12毫米,綠色或淡黃色,具明顯或不明顯5棱。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50~1000米的山地林中或林邊路旁。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選》:“散瘀活血。治骨折,跌打損傷,慢性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