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魚是一種適溫範圍廣、繁殖力強、食物鏈短、增值潛力大、經濟價值高的小型經濟魚類,其肉嫩味美、營養豐富,國內市場和出口創匯前景廣闊。太湖新銀魚、大銀魚、近太湖新銀魚、寡齒新銀魚和喬氏新銀魚是適合我國南北方內陸大中型水域移植的種類,適宜鹽度一般在0.1~0.25,是廣鹽性魚類。水庫移植銀魚投入少、見效快、收益大,是節糧、節地、節能型高效創匯漁業,只要選好湖庫,科學管理,便有可能一次投放持久見效。
一、移植水域自然條件
移植水域一般要求:水面積2平方公里以上,水位比較穩定,平均水深2.5米~8.7米,最好為沙礫質。水溫0℃~31.8℃,以15℃~17.5℃為最好,溶氧4.5毫克/升以上,pH6.5~9.2。水中浮游生物豐富且有較多小魚蝦為好,馬口魚、魚感魚及紅魚白類中上層兇猛魚類要少,食浮遊動物和小魚蝦的中上層魚類以少為佳。
移植前要做到減少鰱、鱅的投放量,調查小型野雜魚(含銀魚)種類及其生物量,除去危害銀魚的魚白亞科魚類。
二、成體移植
在產卵盛期來臨前捕撈成魚,直接移植到新水體中。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這些銀魚成體即可產卵,次年即可形成一定產量。
成體移植能使大銀魚種群數量迅速提高,其移植技術關鍵是:進行成體移植時間要選擇在11月中下旬~12月中下旬,此時正處在大銀魚繁殖產卵期之前,有利於很快增值,水溫6℃~8℃。為確保親魚成體鮮活不受損傷,一般用銀魚拖網或圍網捕獲成魚。拖網後附帶一個小網箱,使被捕的成體進入箱內,每隔10分鐘~20分鐘取魚一次,放入水桶暫養,且整個操作過程中魚體不離水。用圍網捕撈產量較大,銀魚質量也較好。
捕到的成體應掌握雌雄比例,按雌雄1∶1.5~2配比計數為妥,雌雄分開裝箱。可採用帆布桶、木桶或塑膠袋充氧密封運輸,運輸密度可根據路途遠近、溫度狀況和耗氧情況而確定,並採用氣泵沙濾器等增氧設備充氧。每袋裝成體1.5公斤,加水10公斤,充氧後在5小時之內運到目的地,成活率94%以上。11月南方移植氣溫較高,可在塑膠袋中適當加冰降溫。三、銀魚漁場分布
太湖新銀魚和大銀魚分布水域較廣,在近岸湖(庫)灣和敞水區較為集中。要根據風向和風力大小來確定放網地點。銀魚喜清水,常棲於湖灣、港汊或清水與渾水交界的敞水區,自由活動能力較弱。在大風浪時,常上浮水面,集群在風小處。清晨和黃昏,銀魚集中在湖水上層覓食,中午則轉至中層。但在連續6天~7天東南風而又不下雨時,銀魚因體弱被表面流沖向下風頭,這時在下風頭近岸地帶拖捕產量較高。
四、銀魚捕獲方法
1.準備首先觀察地形,觀測風向變化,決定放網地點。各種網索連結後,將網具依序堆在舷側甲板上,同時接好浮桶、浮標筒等,將中央撐竿縱向放在網具上面。
2.放網船到達漁場後,由主船發出信號,兩船靠攏,間距1米,副船迅速將中央撐竿遞給主船,放出網衣並向下風頭駛去。同時,主船迅速將中央撐竿合併套入上、下幫綱的眼環中,並根據作業水深,調整上幫綱在撐竿上結縛的高度後投入水中,然後依次放出網衣。船艏向右轉,使左舷受風而駛離。網具和曳綱放完後,將綱繩系好。兩船呈倒“八”字,相距約50米~60米。
3.拖網和取魚東北風時向西拖網,東南風時向北拖。兩船保持同速,拖速在2.5千米/小時左右。拖網2小時~3小時後倒網袋取魚一次。取魚時,兩船輪流放下小舢板,每條舢板有兩人作業,搖櫓至網囊上方,撈起浮標筒拉上網囊,解開袋底繩倒出漁獲物,再將網囊底口紮好,放入水中。
4.起網拖網接近岸灘,或漁獲物較少時即起網。按順序將工具收進艙內,舢板回到大船舷側,並清洗網衣,大船將網衣收上船,晾曬在主桅桿上,將中央撐竿、曳綱等收上擱好。整個起網時間約需15分鐘。
(本文已被瀏覽 140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