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如今的金融危機與1907年和1893年的危機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絕大多數人對席捲其中的金融市場幾乎一無所知,不了解它們的運行機制,更不知道它們的經營目的。很多新的術語,例如“次級抵押貸款”、“結構性投資工具”、“信用衍生”、“證券化”等,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在本書中,加頓對這些複雜的概念進行了詳盡清晰的解釋。
他指出,證券化的銀行系統其實是真實存在的,它允許機構投資人和投資公司進行大量的短期存款業務。但是對於所有的銀行系統來說,它都是可能引起金融危機的軟肋。事實上,2007年8月開始的金融危機不應該被理解為只有個人參與的零售危機,它更應該被看成是有眾多機構參與其中的大範圍的金融危機。通過這些機構,大型金融企業得以在其他金融公司之上運轉,導致整個金融系統倒閉。
目錄
銀行的秘密――揭開美聯儲的神秘面紗(第2版)
目 錄
第1章 貨幣的重要性和起源
1.1貨幣的重要性
1.2貨幣的起源
1.3貨幣的特性
1.4貨幣的單位
第2章 價格的決定:供給與需求
第3章 貨幣和物價總水平
3.1貨幣的供求與物價總水平
3.2為什麼物價總水平會變化
第4章 貨幣供給
4.1貨幣供應量到底應該是多少
4.2黃金供給和偽幣創造過程
4.3政府紙幣
4.4政府紙幣的起源
第5章 貨幣需求
5.1商品和服務的供給
5.2發薪頻率
5.3清算體系
5.4貨幣信心
5.5通脹或通縮預期
第6章 貸款銀行業
第7章 存款銀行業
7.1倉單
7.2存款銀行業與挪用
7.3部分準備金制度
7.4銀行券和存款賬戶
第8章自由銀行制度及其對銀行信用擴張的制約
第9章 中央銀行制度:消除制約
第10章 中央銀行制度:準備金總量的確定
10.1現金需求
10.2黃金需求
10.3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貸款
10.4公開市場操作
第11章 中央銀行制度:銀行信用擴張過程
11.1銀行到銀行的擴張
11.2中央銀行和財政部
第12章 中央銀行制度的起源
12.1英格蘭銀行
12.2蘇格蘭自由銀行制度
12.31844―1845年的皮爾制裁
第13章 美國的中央銀行Ⅰ:起源
13.1北美銀行與第一合眾國銀行
13.2第二合眾國銀行
第14章 美國的中央銀行Ⅱ:19世紀20年代到內戰時期
14.1傑克遜主義改革和中央銀行保衛戰
14.219世紀30年代到南北戰爭時期:分散化的銀行業
第15章 美國的中央銀行Ⅲ:國民銀行體系
15.1美國內戰與國民銀行體系
15.2國民銀行時代和聯邦儲備體系的起源
第16章 美國的中央銀行Ⅳ:聯邦儲備體系
16.1聯邦儲備體系:具有信用膨脹傾向的組織結構
16.2美聯儲的信用擴張政策
第17章 結論:銀行業現狀和發展對策
17.1發展歷程回顧
17.2貨幣供給現狀
17.3如何回歸穩健的貨幣
附錄 蘇格蘭自由銀行制度之謎
索引
後記
書摘
銀行的秘密
引言:銀行――“最重要而陌生人”
“我想花幾分鐘的時間和美國人民,和其中相對較少的那部分了解銀行機制的人,但更主要的是你們中絕大多數正在通過銀行存取款的人,談一下銀行業。”
第一章 恐慌:現代金融的“基因缺陷”
“1907年的金融恐慌…..對於那些樂觀地認為有生之年都不會再經歷像1837年、1857年、1873年和1893年那種痛苦回憶的人們來說,更像是一個謊言。”
第二章 2007年:這不是恐慌元年
在2007年的夏天,給美國的金融市場帶來巨大衝擊的那種力量仿佛更像是一種自然之力,一種類似於颶風或是地震的力量,完全超出了人類的控制。
第三章 次貸:沒有所謂“新的恐慌”
銀行是信用的生產者。一場危機其實就是信用系統的倒塌。它完全是一場人為的災難,其中許多決定性的因素具有極強的私密性,完全無法透過銀行報表上那些冰冷的數字反映出來。
第四章 監管:當“銀行業”不只有“銀行”的時候
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進入企業貸款領域,通過交易債券置換商業貸款;而銀行則開展傳統“銀行業務”之外的新業務的趨勢,為銀行監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