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導向

銀行導向是兩大金融體系即銀行導向型金融體系和市場導向型金融體系之一。它的企業外部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的貸款。且銀行提供的外源融資所占的比重較高,而在美國,公司的資金更多地來源於證券的銷售。

特徵

在現代經濟中,金融體系對資源配置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總體而言,通過金融體系,家庭儲蓄流向企業部門,並能在不同企業之間配置投資資金。金融體系使家庭能夠平滑跨期消費,企業能夠平滑跨期支出,使企業和家庭能夠分擔風險。然而,國家不同,金融體系不同,其功能差異很大。如前所述,可以把金融體系粗略地分為銀行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德國和美國的金融體系可視為兩者的代表,而其他國家則居於兩者之間。

在美國,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德國,金融市場相對不重要,而銀行在資源配置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三家主要的全能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德勒斯登銀行(Dresdner)和商業銀行(Commerzbank)控制了企業部門的資源配置。而美國是數量眾多的小銀行與大銀行並存,直到為1999年,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是分離的。在英國,金融市場歷史悠久,並且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與美國相比,英國國內的銀行業是高度集中的,日本有成熟的金融市場,但在過去50年的大多數年份里,集中性的銀行體系一直控制了資源的配置。法國的情況與德國相似,其銀行在歷史上處於主宰地位,對企業來說,金融市場一直不重要。通過在不同時期內直接擁有主要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的所有權,法國政府的地位較其他國家的政府重要得多。對公司治理結構而言,在美國和英國,股票市場為公司控制權的轉移提供了市場,特別是,敵意接管的可能性被視為約束管理者的手段。在日本和德國,銀行的監督起到了與敵意接管相同的外部監督作用。事實上,不同類型金融體系之間的比較是複雜的,每一金融體系都有其優劣。在分析金融體系時,重要的是要理解不同金融體系之間的重要權衡。

美國競爭性的、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系有不穩定的傾向,大量的信息在公眾中擴散所致的“搭便車”問題模糊了蒐集信息的激勵,公司控制權市場強加給企業某些外部約束。德國集中性、銀行主導型的金融體系提供了風險分擔機制和穩定性,沒有太多的信息在公眾中擴散,不會產生“搭便車”問題。從對市場的依賴方面看,英國的金融體系與美國相近,但在金融部門的集中度和監管的鬆緊程度上差別。日本和法國的金融體系在金融部門的高集中程式、不太依賴市場和公司治理的弱外部約束上更為相近。最後,當市場變得日益成熟時,市場和中介的聯合是重要的(Frankin Allen et al 2000)。

金融體系的形成有其歷史、經濟、政治及社會傳統根源,1719-1720年發生的兩件相互關聯的事件——即英國的南海泡沫和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成為金融體系發展的分水嶺。兩個國家對此採取的不同應對措施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金融體系,即以股票市場為主導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

正面作用

銀行導向型觀點突出了銀行的下述正面作用:1.獲取關於公司和經理人員的信息進而改進資本分配和公司治理效率(Diamond,1984;Ramakrishnan and Thakor,1984)。2.管理代表性的,跨期的和流動性的風險進而促進投資效率和經濟成長(Allen and Gale,1999;Bencivengaand-Smith,1991)。3.動員資本以利用範圍經濟(SirriandTufano,1995)。銀行導向型觀點也強調了市場導向型金融體系的缺點。比如,Stigliu(1985)認為在成熟的市場中信息傳遞快且公開,這降低了投資者蒐集信息的激勵。然而,由於銀行與企業有長期關係,且有關信息不會立即泄露到公眾市場,銀行能夠減輕這一問題(Boot,Greenbaum,andThakor,1993)。

BootandThakor(1997)認為作為投資者聯盟的銀行在監督企業和減緩借款後的道德風險(資產替換)方面優於市場。銀行導向觀點的支持者也強調流動性市場創造了一種近視的投資氣氛(Bhide1993)。在流動性市場上,投資者能夠你成本地賣掉其持有的股份,所以沒有激勵去對公司施加有力的控制。因此,根據銀行導向觀點,市場的發展會阻礙公司控制和經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