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概況
金村地處漢魏故城之內,村中文物景點較多,但因無人管理,遭受破壞,保留至今卻寥寥無幾。村領導對此深感痛惜,為了妥善保護歷史文物,弘揚民族文化,村委會、黨支部經過多次研究,又廣泛徵求多方人士的意見,達成共識,決定在禪虛寺的舊址,四龍溝內修建一座寺院,集村內所有文物為一體,增其舊制,平添新觀,成為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這一大膽的構思,於 1988年開始實施,破土動工以來,村幹部牽頭,全村民眾踴躍參加,智者獻智,勞者出力,歷時13年,投資800萬元,終於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積19800平方米的新的旅遊景點。由於地處古代金鋪城內,又有村中的龍王殿(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遷入其內,故命名為金龍寺。
金龍寺是順著四龍溝的走向建成的,坐北面南,門前廣場寬敞,青石台階,配以兩座石雕雄獅,紅牆朱闕,寺門左右兩側的牆頭,塑有兩條巨龍,昂首遠伸,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鱗甲須髯,欲有飛動之勢,使整個山門顯得雄偉而莊嚴。
主建築群
步入山門,一座座雍容典雅的仿古建築,映入眼底。金龍寺總的特點是:景觀多,布局巧,風景美,沿著自南向北的中軸線上是主要的建築群,有石佛亭、觀音殿、千佛亭、佛祖殿、三教堂、三聖殿等。
石佛亭是一座古亭、內供三尊石佛立像,是由村中的石佛堂遷入此的,原建於北魏,這些石佛身高2米,慈眉善目,身披薄紗,衣紋流暢,人物栩栩如生,是寺內僅存的人物石刻造像。
穿過石佛亭,可步入又一個佛殿--觀音殿。它是寺內的主要建築,屋頂黃綠琉璃瓦相間,陽光下熠熠生輝,遠看飛閣流丹,殿的額坊,樑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彩畫金鎖窗,朱漆門,相互映襯,色彩鮮明、氣勢雄偉。
佛殿正中是一個約2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麵塑著南海觀音菩薩的坐像,這是泥塑的珍品。主像菩薩面容慈祥和善,兩側站立十八尊羅漢,個個嗔容怒目,神態各異,再配以擒拿的魑魅鬼怪,鮮活而威嚴,匠師們的技藝真是巧奪天工。
千佛亭在觀音殿之北,建築奇特,呈多門洞樓,通體由彩釉浮雕砌成,高大雄偉,流金溢彩,亭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佛像千姿百態,不可勝數,令人目不暇接。
沿通道向北,拾級而上,高台之上就是佛祖殿。佛祖殿矗立在五米多高的青石台基上,台基的邊緣用青石欄桿圍繞著,欄桿中間的內外側,鑲砌著一周青石平雕,內容是根據元代郭居敬編輯的《二十四孝》一書繪製的倫理道德故事圖文,如:郭巨埋兒,王祥臥冰,孟宗哭竹,黃香溫席等。
殿中正麵塑有如來佛巨型坐像,身高丈余,外披架裟,金面金身,下面左右有文殊,普賢菩薩,合掌閉目,恭立兩側。
佛祖殿正北,是寺內最雄偉的建築,它踞於30米的高台基之上,可與部山山崖齊平,這是金龍寺最高、最後的一層大殿,只要登上137個台階,方能領略台上的風光,整個殿字,樓閣凌空,如何懸於雲間,飛檐挑角,氣勢軒昂、金碧輝煌,其勢如神話中的凌霄寶殿,儼若開封宋朝時的龍亭。大庭為金龍寺的展覽館,正中間是漢魏故城全景的模型圖,四壁上懸掛著遊人的墨寶,這些題詠詞工、句麗,書法精湛,為寺院平添了許多風韻。
在佛祖殿右側,有一條登臨斜洞,進洞拾級上行,在深邃幽暗的山洞中,踏156條台階,方能到達洞口,此處正是郵嶺的峰巔,相傳三國時蜀王阿斗(劉禪)曾到過此處,稱之曰"美",留連忘返,留下了"樂不思蜀"這一典故。此地第一個大殿為三教堂,堂中有佛教、道教、儒教祖師的塑像,兩旁分三層,下層塑十八羅漢像,中間是道教人物塑像,上層塑有儒教人物,體現了三教治國的思想。〈即以佛治心,以道治國,以儒治身〉
三教堂後邊,也是金龍寺最後一個景點--三聖殿。
這座大殿,寬約五間,是紅磚青瓦的庭堂。殿的中央上層塑有如來佛的全身坐像,左邊是阿彌陀佛,右邊為藥師佛,正中下層上彌勒佛,它袒胸露乳,笑眯眯的挺著大肚皮,喜迎進殿的香客,游入、兩旁佛教人物像,各具情態。
以上是金龍寺的主要建築群,它集中表現了佛教文化。這是全寺的主體所在。
洛陽素有"九朝古都"之稱,這個"九"字,不是"九"個的意思,它是個虛數,有言其多的含義,實際上從我國夏朝開始,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最多、歷史年代最長的都市,有人云:"欲知千古興亡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了解洛陽的歷史很有必要,它對於正確認識封建社會,有著借鑑意義。
為了使遊人更好地了解洛陽的歷史變遷,我們大膽構想,在主體建築群的兩側,四龍溝的懸崖峭壁上,因勢起屋,或建亭台樓閣,或鑿洞穴,這裡的窯洞,堪稱一絕,有直洞,在洞前建房,仿佛是一座幽深的宮殿。有曲洞,幾個洞彎彎曲曲的連在一起,有處狹窄,僅能通過一人,有處卻豁然開朗。從入口處進去,左拐右轉,忽上忽下,在幽深的洞中摸索幾十米,或上百米,方能找到洞的出口,真有些象電影《地道戰》的地道一樣,神秘極了,這對年輕的遊客有極大的吸引力,也增添了無限的情趣。這些窯洞不是
普通的洞穴,結構堅固,造型精美。洞的壁上雕刻的有廊柱,欄桿,額坊,洞頂大梁、檁、椽、瓦歷歷可見,仿佛是一座地下宮殿。在這裡安放著歷代建都洛陽的帝王塑像,記載了他們的業績。
在寺的前院西側的陡坡上,建有"禹王殿",殿舍雖小,卻供著中華民族的偉大人物--夏禹王。殿中塑造的禹王身穿麻布襖,腰系麻衣帶,手握導水工具,率領族眾開河泄水的場面。禹,是黃帝部落的一支,夏氏族的首領,該族活動於今晉南、豫西一帶。他受命治水,居外13年,導黃河,辟龍門,"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服了洪水災害。他的公而忘私,勤政為國的品質,為人們所稱頌,他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對後人以莫大的鼓舞。
與禹王殿遙遙相對的東坡上,建有魏孝文帝祠。孝文帝拓跋宏鮮卑族人,北魏皇帝,他將首都從平城遷至洛陽,並實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規定按季度領傣祿,嚴禁貪污。政府把土地分結農民,徵收一定的租稅,農民的生產生活相對穩定,使北方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還下令鮮卑貴族採用漢姓,改穿漢族服裝,學習漢語,提倡同漢族人通婚,這些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也促進了北方的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金龍寺內在設有眾多的對歷史發展有卓著貢獻的帝王殿堂外,為了保持歷史的真實面目,也設有為人們所唾棄,賣國求榮,荒淫無道的昏君塑像,作為反面的歷史教材,給人們以警戒。如:自稱兒皇帝的後晉王朝的石敬瑭,曾任後唐的河南節度使,公元936年公開叛亂,因抵不過後唐李從珂,上表契丹,稱臣稱子,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年獻錦三十萬匹,稱契丹王耶律德里"文皇帝"為條件,求得契丹出兵,解晉陽之圍。三請加封才被契丹主封為"大晉皇帝",同年依靠契丹兵攻占洛陽,正式稱帝,國號晉,史稱後晉,定都洛陽,次年遷都於汴,我們這一帶民眾傳說的"夜轉汴梁",就是指石敬瑭一夜之間離開洛陽去汴梁。石敬瑭對契丹王感恩戴德,卑躬屈膝,自稱"兒皇帝".這種賣國求榮,不知羞恥之徒,早為人們所唾罵。
隋煬帝殿在寺內的西溝壁上,殿里塑造的是煬帝在大業元年出遊江南的史實。隋煬帝名楊廣,文帝的次子,604年即位。即位後下令開通大運河,年年出遊遠巡,三游江都,每次出遊他自己乘坐的龍舟長200尺,高四層,樓上的殿堂,雕琢奇麗,飾以金玉,龍舟由大量的身著錦衣的縴夫在岸上牽引,整個船隊的縴夫有8萬多人,兩岸又有護送的騎兵20萬人,隨行的船隻5000多艘、綿延200餘里,沿途州縣要備辦豐厚的貢品、食品、迎送過往船隻,這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呀。
金龍寺內陳列的歷代帝王很多,不再一一贅述,這足以成為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啟人深思,它有力地證明了"成於勤儉敗於奢","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古訓。也給現實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金龍寺中除了歷代帝王的塑像外,還在其它溝壁洞中塑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韓非子等及古代科學家張衡、祖沖之,醫學家孫思邈,華陀,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塑像,給金龍寺增加了科學文化的含量。它仿佛是一座龐大的知識寶庫,給遊人以知識,以啟迪,以教益,使游者大飽眼福。
金龍寺不僅有豐富的佛教文化,歷史文物,而且有優美的自然風景,令人陶醉。它宛如一座園林建築,這裡的異化佳木以品種繁多而見長,全園遍植冬青、松柏、紫羅蘭等一百多種,寺內蒼松凝墨,道旁翠柏滴綠,黯郁蔥籠,充滿不盡生機。院中四時變化皆美,春芳幽香,夏木繁蔭,秋露滴翠,冬日融和。有時輕煙淡霧繚繞,宮殿隱於其中,既而華陽漸起,雲收露斂,院中明淨如洗,真是景觀多姿,神韻各異,在兩旁的溝坡上,分層次種植了松柏樹,牽牛花,爬山虎等,使整個溝壁不露荒。尤其是夏秋兩季,溝溝坡坡,綠樹蔥鬱,生機盎然,整個溝仿佛是一道綠色的長廊,給寺院增添了清幽雅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