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名:金錢生長的地方
作 者:(美)加雷·加勒特
譯 者:劉宸含
出 版 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03月
定 價:15.00
I S B N :9787511815606
內容簡介
《金錢生長的地方》於1911年出版,成為當時的超級暢銷書,並從此被視為經典。《金錢生長的地方》是一次真誠的、幽默的和深刻的華爾街之旅,它展示了華爾街的習慣、制度和性格。華爾街在加雷·加勒特眼裡,不只是所謂的“牛市”和“熊市”,而且充滿了“資本之狼”、“倒霉蛋”和“隱形人”,你將在這本有趣且有益的書
作者簡介
加雷·加勒特(1878—1954)1878年生於伊利諾伊,1903年25歲時已經成為《紐約太陽報》的著名記者,1911年出版了一本異常成功的暢銷書《金錢生長的地方》。在《紐約時報》,《星期六晚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從事財經記者工作之後,在1916年,他38歲那年,成為《紐約論壇報》的執行主編。1920年至1933年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寫作上,1932年出版了暢銷書《壓垮世界的泡沫》。
目錄
寫在前面
幻覺之廊
華爾街的習慣
帶來厄運的人
銀行行長
操縱者
客戶的行為方式
交易商
隱形人
真正的內部視圖
華爾街之狼
把麻煩帶回家
泡沫的剖析
書摘
華爾街的習慣
對於華爾街人,人們有很多理所當然的認識。其中之一便是覺得較之常人,華爾街人更加善變,也更加不易禁錮於某種思維和行為慣性。但是真正了解他們又仔細觀察過他們的人卻對這個看法不敢苟同。就拿他們在上午9點到10點間去華爾街這一行為來說,他們堅持的習慣比他們意識到的要多。例如,很多華爾街人去華爾街時都要渡過伊利湖。原先他們都坐渡輪,於是大批大批到達錢伯斯街尾。他們總是集體穿過西街,然後再分開。每個人都有各自去華爾街的路,從平面幾何學上來說,有500種可能的組合。而在朋友的堅持下放棄個人的慣常方式,就會像一起床就做錯事一樣讓人難受。因此,兩個人很可能止步在錢伯斯街和西街街角,彼此說句“再見”或者“保重”,然後分開,按照自己的路線去華爾街,儘管也許他們各自的辦公室只隔兩個屋子,或者在同一棟樓里。他們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會再碰面。
然而,當人們不再渡過伊利湖,而是坐麥克亞杜地鐵到達曼哈頓島時,原有的習慣就被打破了。因此,所有原先往返於伊利湖的金融人和投機商都心煩意亂,在股市的表現甚是差強人意。直到後來形成了新的慣例,他們在去華爾街的路上才不用再為想走哪條路而惱怒。
成千上萬的人坐捷運去華爾街。出了華爾街捷運站,有4條路可走。一個人一旦習慣了一條路,他就不會再走其他路。從街面到他的辦公室也許有十條路可走,但是出於習慣,他只會走一條路。如果他習慣從捷運站直接穿過曼哈頓信託大廈進入新街,隨之前往他在寬街上的辦公室,而下午也是原路返回的話,他一年可能都看不到在華爾街街頭的三一教堂。如果他因事去了、華爾街街頭,他會驚奇地發現第一國家銀行增鋪了好多階梯。一個辦公室在下百老匯的人會驚奇地發現在威廉街附近新建了好幾棟辦公大樓。而對於一個在寬街和交易廣場拐角工作了15年的人來說,松樹街會看著非常奇怪。考慮到華爾街只有3個街區寬,6個街區長,北鄰富爾頓街,西靠百老匯,南鄰比弗街,東依威廉街,因而人們的習慣確實會被禁錮住。他們也許數年在華爾街的一邊做生意,而從未踏足另一邊。
兩個熟人偶然在3年內第一次碰面。
“這些日子你都去哪兒了?”其中一個問。
“其實,”另一個人說,“我們搬到松樹街去了,你也知道的,我不會特意繞過來,所以也見不到你。”
其實松樹街只是隔壁的一條街,但是從一個人來回的慣常路線來說,到松樹街就像是走一天的路程那么遠。然後第二個人說:
“這樣啊,我忘記了。我基本不走那邊。”
在一些報價板上,股票是按字母順序排列的,而在另一些報價板上,股票是按照地理區域排列的,如“西部農莊”、“太平洋區”、“礦區”,等等;另外在某些報價板上,股票是豎著排列的,而在有些報價板上則是橫著排列的。看慣了某一種報價板的交易商面對陌生的報價板會無所適從。這也是一種習慣。有些地方沒有報價板,客戶就看報價帶。而一個看慣報價板的人會抱怨說他無法在報價帶上看行情,反之亦然。這些都是習慣問題。凝視報價帶也是一種習慣——讓觀察者最痛苦的習慣之一。不管市場多么無趣,有凝視報價帶強迫症的人也會繼續看報價帶。他也許會焦慮地在屋裡踱步,斥責市場如此不景氣,根本沒什麼好看,但是之後他又會回去,再凝視報價帶半個小時。最後當這個習慣已經根深蒂固時,那么這個人可能會在休市後繼續盯著報價帶看。他很可能是在思考,而他的思考行為已經和凝視報價帶結合在了一起,他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操作員說了最後的“晚安”後,他又盯了報價帶15分鐘。
還有一個是場內經紀人獨有的焦慮時的習慣。這是個非常奇特的習慣。每個場內經紀人或者交易商的手裡或者口袋裡都有一打草紙,切成2.5×3.5英寸大小,上面大略地寫著所有購買、售出、報價的備忘記錄。這些紙是證交所無限量提供的。當一個場內人員手邊沒事的時候,他就會拿出兩三張這樣的紙,對摺,撕成兩半,然後鋪平,再對摺,再撕成兩半。如此往復,直到撕成一手紙屑。然後他們不是吹掉這些紙屑,就是把它們撒向空中。人人都這么乾,而且不斷這么做,於是一天結束時,證交所的地板就被這種紙屑覆蓋滿了。
當來到華爾街上班時,不管有沒有說“早上好”,人們最先問的是“倫敦怎樣?”當然,他的意思是倫敦證券對美股的影響。然而,不管是漲是跌還是持平,人們都不會再去想這個問題。這也是一種習慣。自倫敦股票行情對美股無甚影響以來,已經過了很多年了。很久之前,倫敦市場對美國證券的影響比國內市場還要大,倫敦的漲跌關係重大,但是如今的倫敦報價僅代表一幫做套利的人的小買賣。
至於華爾街人的思維習慣和他們的行為習慣相比,是不是那么頑固,這點還有待商榷。不過答案並不樂觀。可以說,每天都去華爾街上班的大多數人只有兩種思維。一種思維慣性是,因為“市場主力”擁有所有的股票,為了脫手給大眾,就得推進價格,所以股市會漲。另一種思維慣性是,因為“市場主力”成功了,所以股市會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