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山人頭骨化石

金牛山人頭骨化石

金牛山人頭骨化石,1984年9月16日出土於中國遼寧省營口縣城西南8公里處,由北京大學考古系呂遵諤教授組織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實習隊在發掘金牛山A點洞穴第6層時發現。

(圖)金牛山人頭骨化石金牛山人頭骨化石

介紹

金牛山人頭骨化石,經科學鑑定,被命名主“金牛山人”,是晚期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代表。“金牛山人”的重要發現對研究古人類發展、深化,人類的起源、分布;對研究猿人與智人階段的體質特徵及古地理、古氣候等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1984年被列為世界十大科技進展項目之一。

鎮館之寶

(圖)金牛山人頭骨化石金牛山人頭骨化石

1200餘件稀世珍寶雲集遼寧省博物館,想給它們分出個三六九等很難辦到,但要想選出頭號展品是誰,那是非常容易的——那就是金牛山人頭骨化石。這是因為,被公推為頭號展品的金牛山人頭骨化石,有著中國20世紀十大考古發現之一、1984年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首、1984年度世界十大科技之一的三重榮譽,自然就無可爭議地占據《遼河文明展》眾多珍寶的“頭把交椅”。

挖掘歷程:耗費10年挖出頭骨化石

要說到金牛山人頭骨化石,就不得不提挖掘出這塊震驚世界的化石地——金牛山遺址。據了解,金牛山遺址位於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永安鎮西田村,是繼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之後,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最重要的遺址,同時也是中國東北地區迄今發現時代最早、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人類遺址,距今約有二三十萬年曆史。該遺址是197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自1974年起,考古部門共進行了10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據王菊耳介紹,“考古工作者在洞穴中發現古人類化石、石製品、用火遺蹟和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在1984年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有頭骨、脊椎骨、尺骨、髖骨、腕骨、臏骨、手足骨等55塊,屬一個人體,後來被命名為金牛山人。金牛山人正處於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階段,據測定距今28萬年,填補了人類發展歷史的空白。”

真實面貌:金牛山人是年輕“美女”

據了解,挖掘出來的金牛山人不僅有較完整的頭骨,而且還有很難保存的顏面骨,可以復原出金牛山人的真實面貌。那么,28萬年前的金牛山人到底是男是女?長得什麼樣呢?經過專家鑑定及復原,發現這個金牛山人竟然是個年輕“美女”。經鑑定,這個金牛山人為一完整女性個體,年齡大約在20—22歲之間。

另外,針對其腦容量測定表明,金牛山人大腦比同時代的北京人進步,而且距今28萬年正處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階段,填補和連線了人類進化系列上的重要缺環,對研究人類的進化,具有重大學術價值。1984年被列為中國考古重大發現之首,同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邁向智人:金牛山人比“北京人”聰明

(圖)金牛山人頭骨化石金牛山人用火

都說金牛山人比“北京人”聰明,那到底聰明在哪呢?“金牛山人不僅會使用火,而且還會管理火。”王菊耳透露,“在洞穴中發現了用火遺蹟,灰堆已類似於灶的功能,可以認定金牛山人已經懂得採用封火法保存火種。在洞穴中發現了大量用火燒過的動物骨骼,還有近萬件人類敲骨吸髓後形成的骨片。人類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遺蹟。距今28萬年的金牛山人已經知道控制火源,砌築原始的灶,生存手段包括對生熟食物的控制程度有了很大改善。可以說,在中國大地上,金牛山人率先跨進了智人階段。”

生存艱難:虎和熊跟金牛山人為敵

(圖)金牛山人頭骨化石劍齒虎

人打虎,虎吃人,即使在現今的社會也發生過。殊不知,在28萬年前,虎和熊跟金牛山人也斗得不亦樂乎。據了解,金牛山遺址先後發現了棕熊頭骨、下頜骨、尺骨化石,以及劍齒虎右上頜骨、股骨化石。“棕熊和劍齒虎不僅威脅金牛山人的安全,同金牛山人爭奪小的獵物,還同金牛山人爭奪洞穴的居住權,可以說當時人與熊、與虎的生存鬥爭非常激烈。”不過,當年與金牛山人爭鬥得你死我活的棕熊和劍齒虎,棕熊至今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山林中,而劍齒虎從1500萬年前到20萬年前是動物界的主宰,但現在早已滅絕了。

“金牛”傳說

很久以前,有一個尋寶的道士來到金牛山尋寶,而打開山門的鑰匙在一個老婆婆種的葫蘆里,待到八月十五葫蘆長成之後,方可摘下葫蘆取出鑰匙。可是八月十三那天,由於日夜看護這隻葫蘆,老婆婆熬不住,又擔心葫蘆被盜,於是摘下葫蘆將其藏於櫃中。等到十五那天道士來取之時,方知葫蘆已被摘下,無奈只好拿著沒有完全成型的鑰匙打開山門。山門只裂開了一道縫,道士看到裡面有一頭小金牛在拉磨、碾金豆。還沒等到道士進去,由於鑰匙撐不住山門的巨大壓力,折在了山石中,山門隨即“轟隆”一聲關上了。從此人們便稱這座山為金牛山,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篤信著這個傳說。
雖然“金牛拉磨”只是個傳說,但是說明金牛山是一座礦藏資源十分豐富的寶藏。早在1942年,日本侵略者在金牛山開採菱鎂礦、大肆掠奪當地的礦產資源時,便發現了一批哺乳動物的化石,但並沒有引起注意。

背景

金牛山古人類遺址位於大石橋市永安鎮西田屯村,是迄今為止東北地區最早的古人類居住址。1974年以來,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對金牛山古人類遺址進行多次發掘,除發現78種哺乳動物化石外,還發現人類使用的打制石器、人類居住面和人類用火的痕跡。
解放以後,當地老百姓在採礦過程中不斷的發現化石,引起了營口市文物部門的重視。1974年秋天,遼寧省博物館、營口市文化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聯合發掘隊,對金牛山進行了首次發掘,在洞穴中發掘出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少量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和遺蹟。根據地層堆積和出土文化遺物、動物化石分析,這裡的文化遺物屬於舊石器時代,可分為早、晚兩期。從70年代至今經歷了30多個春秋,考古工作者先後進行了10次考古發掘,成果豐富。

價值

金牛山真正開始名揚世界是在1984年。這年9月,北京大學呂遵諤教授帶領幾名研究生來到金牛山進行舊石器考古教學實習。在這次考古發掘中,陸續發現了人的頭骨、脊椎骨、髖骨、肋骨、尺骨、手足骨等骨骼化石,皆為同一個體,被學術界命名為“金牛山人”,同時還發現了打制石器和用火遺蹟。原本僻靜的小山村也已名聲大噪,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金牛山人化石的發現,震撼了整個學術界。中科院院士、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賈蘭坡教授說:“這是近年來舊石器考古學的重要發現。”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教授盛讚道:“金牛山的發掘工作很細,是舊石器時代田野發掘工作的突破”。金牛山人化石的發現,被評為1984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之首。《科學畫報》每年邀請國內著名科學家評選世界十大科技進展項目,金牛山人化石被列為1984年十大項目之一。

挑戰“非洲起源說”

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聰明的金牛山人已能熟練地控制火源,以強健的體魄率先跨入早期智人階段。與元謀人(早期直立人)、北京人(晚期直立人)構成了人類進化史上的三個連續發展的階段,填補了我國人類發展史的空白,為駁斥人類“非洲起源說”又添一有力證據。
早在20世紀60年代,人類學界流行觀點認為非洲是早期人類的起源地,人類祖先是埃及古猿,因在埃及發現其化石而得名。後來,埃及古猿的一支在1500萬年前從非洲走向各大陸,逐漸演化成人。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雲南境內發現了距今800萬年的原始人類頭骨化石,對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說法提出了質疑。
1987年,美國學者根據對世界各地147位現代婦女胎盤細胞中線粒體DNA的測試結果,提出“所有現代人中都是2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婦女的後代”,即“夏娃學說”。這一觀點對人類起源學說的影響極大,但金牛山人的發現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因為金牛山遺址地處亞洲大陸東部,在地理位置上與非洲相去甚遠;而其距今年代為28萬年,相對於非洲種源來說不但不晚還要早將近10萬年。
“人類起源”一直以來都是倍受學界關注而又懸而未決的熱點問題。1998年,當今世界科學風雲人物之一、人類遺傳學界的泰斗、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卡瓦利•斯福扎在他的著作《人類的大遷徙》一書中,認為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分析,我們整個人類都源自非洲;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我們整個人類曾經擁有一種共同的語言。可見,人類起源問題的爭論還遠未停止。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新發現,科學的不斷進步,相信人類會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