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源村[雲南省尋甸縣金源鄉金源村]

金源村[雲南省尋甸縣金源鄉金源村]

金源村,隸屬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源鄉,是鄉政府所在地,到鄉政府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縣城64公里。東鄰高峰村委會,南鄰安秧村委會,西鄰瓦房村委會,北鄰滄溪村委會。轄21個村民小組,農戶2003戶,有鄉村人口7493人,其中農業人口7493人,勞動力490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2571人。 該村海拔1620米,年平均氣溫16.5 ℃,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該村國土面積14.6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2886畝(其中:田2410畝,地456 畝),人均耕地0.4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制種等作物;擁有林地8454畝,水面面積25畝,其中養殖面積25畝;荒山荒地1812.5畝,其他面積8380.5畝。有豐富的氣候資源。 

基礎建設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1863戶通自來水,有37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78%)。有2003戶通電,有68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80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和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1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84戶(分別占總數的28.5%和19.2%)。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水泥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1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4輛,拖拉機4輛,機車483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410畝,無高穩產農田。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0戶。全村有1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4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9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57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5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8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93.97萬元,占總收入的50.2 %;畜牧業收入362.79萬元,占總收入的 26.2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173 頭,肉牛471頭,肉羊434頭);漁業收入4.7萬元,占總收入的 0.3 %;林業收入29.12萬元,占總收入的2.1%;第二、三產業收入228.54萬元,占總收入的 16.5 %;工資性收入43.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3.6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900人(占勞動力的42.8%),在省內務工1040人,到省外務工39人。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986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距離中學0.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84人,其中小學生792人,中學生392人。

全村建有圖書室 1 個、業餘文娛宣傳隊3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003戶,共鄉村人口7493人,其中男性3905人,女性3588人。其中農業人口7493人,勞動力490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4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099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3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0.6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63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99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73.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36.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5250個(勞均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25.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土石流隱患十分嚴重,具體為沙灣大溝攔擋壩泥沙堆積物已滿,危及下游民眾生命財產、農田安全,四甲河壩堤倒塌嚴重,老乾溝下游泥沙堆積物過多。2、金源大溝溝壩、土溝壩過多,矮、薄制約了水流量,造成新的安全隱患。基本農田壩塘、溝渠不配套,產業結構調整滯後。3、各村民小組增收、創收艱難,集體經濟形成空白,無文化場所及活動設施,文化生活枯燥。4、支柱產業單一,無競爭力,缺乏活力。5、村間道路不暢通,飲水較困難。6、民眾及部分村組幹部依賴思想嚴重,缺乏自主和服從意識。。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民眾投工與向上級爭取項目相結合,加快溝渠、壩塘、村間道路、人飲、土石流治理,公共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2、探討村組集體經濟增、創收措施,制定目標,激發動力。3、鞏固發展現有的產業,利用光、熱氣候等優勢,尋找新的產業支撐點,如:生菜、生薑、洋蔥、水稻制種、紅薯種苗基地建設。4、發展畜牧業、林業 ,輸出剩餘勞動力。5、配強配齊村組幹部,充分調動黨員、民主組織力量參與集體建設,創建和諧村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