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金源鄉地處低熱河谷槽區,屬烏蒙山系,梁王山余脈,地貌上屬構造侵蝕高中山區,表面為半封閉河谷地帶,沿河兩側的高中山屬梁王山系,全鄉處於小江斷裂帶,山體破碎,海拔高差大,由於地殼運動抬升和河流的強烈切割,地勢高低懸殊,溝、谷、河縱橫交錯。全縣最高和最低海拔都位於金源,最高點是東側花石頭梁子,海拔3294.8米,最低點是四甲河北端的滄溪小樹棵,海拔1445米,最大高差達1849.8米。一般山體坡度在30度以上。
地質
地質災害嚴重。由於山體破碎,海拔高差大,導致土石流、地質較災害嚴重,是尋甸縣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鄉鎮,水土流失面積達146.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5%,形成大小土石流溝137條,崩塌115處,其中造成嚴重災害的土石流溝主要是沙灣大溝、老乾溝、大箐溝、小河箐溝、小彎溝、大彎溝等六條。每年雨季土石流爆發均達20次左右。
氣候
立體性氣候明顯。地質的立體性造就了氣候的立體性,山區與壩區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差異大。海拔1600米以下的滄溪及金源村委會為河谷槽區,年平均溫度為16℃-16.5℃,無霜期320天,年降水量900毫米,為中亞熱帶氣候,土壤以水稻土為主;海拔1700—2000米的半山區,年平均溫度為13.8℃-15.5℃,年降水量900-1100毫米,土壤以山地紅壤為主;海拔2000—2450米為中山區,年平均溫度為11.2℃-13.8℃,年降水量1100-1200毫米,土壤以黃棕壤和紅壤為主;海拔2450米以上的地貌為高中山及殘存的高原面,年平均溫度為﹤11.2℃,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氣候冷涼,土壤依次為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和亞高原草甸土;海拔2800—3200米為高山灌叢,草甸。
社會事業
截止2007年末,全鄉9個村委會已實施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達率為100%,86個自然 村中13個不通水,5個自然村不通路,3個行政村已有客車定時往返經過,村民出行主要乘客車、機車,出行交通方便;通有線電視700戶,有固定電話310戶,占總戶數的4.2%。全鄉有2900戶通自來水,占總戶數的39%。擁有電視機農戶3053戶,占總戶數的41%;安裝有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369戶,占總戶數的32%;其中: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59戶,占總戶數的28%。
全鄉有集貿市場1個。共擁有汽車70輛,農用運輸車30輛,拖拉機6輛,機車1038輛。耕地有效灌溉面積3724畝。截止2007年末,全鄉有沼氣池農戶56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84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398戶居住磚(鋼)混結構住房;5716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有66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其他結構住房的農戶530戶。
特色產業
尋甸金源鄉有悠久的種植臭參歷史,大面積種植從2002年開始,主要分布在2800米以上的妥托、小村、高峰三個村委會,2007年種植面積1140畝,平均畝產1000公斤,總產1000噸,銷售商品700噸,平均每公斤單價6.5元,畝產值達4550元,總產值可達455萬元,2009年市場看好,價格、產值及收入創歷史新高。 金源鄉臭參種植,己初具規模,是山區,特別是高寒山區農民的一項致富產業,希望得到各級的重視、支持和幫助。據調查,妥托村共有150餘戶種植500畝臭參,種植最多的有5畝,收入達萬元以上的有20多戶,大部份種植戶收入在5000-7000元。妥托的老紙廠村共有10戶,有8戶種植30畝,總產值達2萬元的有3戶。現今種植水平由粗放型向科技型轉變,隨著產業的形成,行銷專業戶、經濟人也在逐步湧現。
2007年是金源鄉臭參種植史上值得紀念的年份,這一年金源鄉成立了臭參種植協會。使金源鄉的臭參種植從過去的由農戶分散種植、零星出售的生產經營模式,改為現今的由臭參協會落實種植面積、採購生產物資、進行技術指導、協調聯繫銷路的生產經營模式。協會成立當年,金源鄉的臭參種植面積就達850畝,產值429萬元(其中,小村4 50畝,單產700公斤,總產31.5萬公斤,產值189萬元;妥托400畝,單產1000公斤,總產40萬公斤,產值240萬元)。金源鄉臭參的產值已超過烤菸,超過玉米制種,成為農民民眾致富增收的一個新亮點。2008年金源鄉預計種植臭參1300畝(其中,高峰150畝已種植完畢),按畝產800公斤,單價6元/公斤計算,產值將達624萬元。
自然資源
金源鄉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具有豐富的草山、磷礦和立體氣候資源,開發的潛力大。
草山資源
金源“小青藏高原”4萬畝草山位於尋甸縣金源鄉東部,長約10公里、寬約3公里,面積約40000畝。草山上有大小不等的丘陵,進行綜合開發與保護,是養殖業和生態旅遊業的理想之地。
礦產資源
妥托磷礦儲量在2400萬噸左右,品位21—34%。3.水資源:金源鄉境內有豐富的水資源,小樹棵海拔僅為1445米,是金源鄉也全縣的最低海拔點,是全縣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社會事業
有學校26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小12所,二師一校1所,一師一校點12個。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中學年初在校學生1151人,計20個班。國小年初在校生2948人,計104個班。學前班10個班,在校學齡兒童303人。全鄉教職員工254人,其中公辦教職工179人,占教職工總數的70.5%;代課教師53人,占教職工總數的20.9%;工人6人,占教職工總數的2.4%;臨時工22人,占教職工總數8.7%。其中中學現有教職工77人,公辦教師60人,學歷合格59人,合格率98.3% ,工人5人,臨時工12人;國小教職工177人,其中公辦教師113人,代課教師53人,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1%,工人1人,臨時工10人。2007年九年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共涉及3832名學生,免補金額63.8萬元。鄉級設有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1個,有線電視覆蓋13個自然村700戶用戶。
全鄉總戶數7313戶,總人口29061人,共有鄉村人口29061人,農業人口28547人。農村勞動力18254個。鄉村人口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3535人,回族1250人,彝族4267人,少數民族人口占鄉村人口的 19%。 村民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村衛生所和尋甸城區的中醫院和人民醫院,鄉級建有衛生院1個,有醫生11人,其中;中職以上2人,設有病床20張;建有計畫生育服務站1個,有計生服務人員1人;建有村級衛生所9個,有村醫生20人。2006年享受獎免補涉及52戶,享受金額50500元。共發放糧食補貼189395元。農機補貼1.4萬元。全鄉建有公廁6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