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北京大型皇家陵寢除明十三陵以外,還有一座比明十三陵早200餘年的大型皇家陵寢,它就是房山雲峰山(又稱九龍山)下埋葬有17位皇帝的金陵。
早在12世紀初,生活在我國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的一支,在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統一了東北女真族後,經過幾年堅苦卓絕的對契丹遼國的征戰,逐漸強大,於公元1115年稱帝,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國號“金”(遼為“鐵”的意思,完顏阿骨打取國號為“金”是以金克鐵之意)。金曾兩次發動對北宋管轄的燕京戰爭,最後占領了燕京(今北京地區)。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沒有看到他的子孫滅遼、滅北宋,於天輔七年(1123年)7月,在征戰途中崩於部堵濼西行宮(今吉林省扶餘境),年56歲,謚武元皇帝,廟號太祖。
金太祖死後,其弟完顏晟繼承皇位,號太宗。太宗死後,又將皇位傳給了太祖之孫完顏亶。完顏亶又被他的堂兄弟海陵王完顏亮殺死,皇位被篡。
金帝陵的陵墓主要分為三個等級:帝陵陵區;埋葬后妃的坤厚陵;諸王兆域。文物專家楊亦武著《大房山金陵考》對金陵的分布有如下說:據目前已經探明的情況來看,金代帝王陵主要分布在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地區)東麓的九龍山、鳳凰山、連泉頂東峪、三盆山鹿門峪。建陵初期,出於安葬和謁陵、祭陵的需要,在山陵東端的入陵處建行宮磐寧宮,章宗時期,又在山陵至高點大房山主峰茶樓頂上建離宮崇聖宮、白雲亭。大金國立國前的始祖以下十帝均遷葬於大房山陵。大金國九帝除金宣宗葬汴京(河南開封)、金哀宗葬蔡州(河南汝南縣)外,太祖至衛紹王七帝均葬於大房山陵,海陵王、衛紹王兩位皇帝死後被削去帝號,故葬所無陵號。大金國追封的四帝,三位葬在大房山。完顏氏宗室諸王有許多葬在大房山陵,其中有文獻可考的有三位:梁王完顏宗弼、榮王完顏爽、宿王矧思阿補。此外海陵太子完顏光英也葬於大房山(諸王兆域)。可以確定的葬於大房山的后妃有23位。坤厚陵是大房山唯一一座后妃陵,乃世宗為昭德皇后烏林答氏以下六位后妃所建。其他諸位皇后均附葬諸帝陵。金世宗逝後,烏林答氏從坤厚陵遷興陵與世宗合葬。餘下五妃的陵墓為坤厚陵。陵墓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金太祖第四子梁王完顏宗弼,即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對陣的金兀朮的陵墓。因《說岳全傳》的影響,人們普遍對金兀朮沒有好印象,把他看成是異族侵擾和兇惡的化身。其實,金兀朮在統一北方、促進女真族向封建化過渡方面的歷史功績是不可泯滅的。有資料記載:金兀朮是大金國傑出的軍事家,開國元勛,勇武絕倫,一生戎馬征戰20多年,為大金國立下汗馬功勞。他首征江南,蹙宋帝于海島,再征江南終於迫使宋帝劃淮為界,為大金國贏得了大半箇中國。完顏宗弼是唯一一位以王爵陪葬太祖陵的,這反映了他在金王朝的地位和影響。
被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對金陵進行挖掘時發現,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龍槨已殘毀,僅保留槨蓋和東壁擋板。北京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帝王陵緣何被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宋大川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委。金陵在元至明天啟之前,一直享受祭祀,而在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8)罷免祭祀,金陵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宋大川說,據史料記載,明熹宗登基以後,崛起於東北的滿族,是女真族的後裔,所建國為後金,常犯明朝邊境。於是在天啟二年、三年(1622至1623年)兩次大規模地毀壞金陵。
天啟二年,金陵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他們把太祖睿陵主陵脈的龍頭砍掉一半,在咽喉部挖一個深洞,裡面填滿鵝卵石,以斷其“王氣”,還把金陵地面上的建築全部砸毀,甚至扒開墓道,掘開地宮,連金陵以外的金代墓葬也幾乎無一不毀。
金陵的形制是因山為陵,有明顯的唐代風格。天啟三年,明王朝為了震懾金陵的“王氣”,在金陵的原址上修了許多關帝廟,遺址留存至今。睿陵的主龍脈上有一座,道陵享殿基礎上也有一座。在完顏宗弼(金兀朮)墓上還有一座“皋塔”(現已被毀),就是因為民間曾有“氣死兀朮,笑死牛皋”之說才修建的。
老北京的“燕京八景”中本來有“道陵蒼茫”一景,指的就是位於房山的金陵。如今,其餘七景風采依舊,而“道陵蒼茫”卻因明天啟年間的大規模破壞,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據介紹,金代海陵王在北京建立金中都後,為了達到長久目的,決定將原在黑龍江阿城的祖陵遷至北京。海陵王派司天台的官員在北京尋找風水寶地,後來終於選定房山區的金陵現址。經過七八個月的建設,1155年10月份金陵竣工。
海陵王對這塊陵寢地址十分重視,在建設期間曾前來視察4次,最後一次曾駐紮半個月。對該地的風水,迷信的說法是——背靠的大山是玄武,左邊的一座山包是青龍,而右側的是白虎,前面的案山間被人工挖成一道暗渠,也就是迷信中的“朱雀”。
金陵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皇陵,北京市文物部門對金陵的考古調查最早從1985年開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1年春,北京市文物部門對金陵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2002年春,對金陵祭祀坑遺址進行清理髮掘。截至目前,除在完顏阿骨打的睿陵內發現四具棺槨外,還在該陵寢遺址區內清理出金絲冠、銅柄鐵劍、石枕、磁州窯龍鳳罐及金“泰和”銅錢等。
考古專家認為,對金太祖陵的搶救性發掘和清理,不僅發現了大量金代陵寢制度的實物資料,同時豐富了後人對金代帝陵陵寢結構和平面布局形制的認識。此次金陵之考古發現,對於研究金代帝王陵寢制度,女真族政治、經濟、文化和中國歷史都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名稱
君主 | 陵墓名稱 | 地點 |
金始祖 | 光陵 | 北京房山區 |
金德帝 | 熙陵 | 北京房山區 |
金安帝 | 建陵 | 北京房山區 |
金獻祖 | 輝陵 | 北京房山區 |
金昭祖 | 安陵 | 北京房山區 |
金景祖 | 定陵 | 北京房山區 |
金世祖 | 永陵 | 北京房山區 |
金肅宗 | 泰陵 | 北京房山區 |
金穆宗 | 獻陵 | 北京房山區 |
金康宗 | 喬陵 | 北京房山區 |
金太祖 | 睿陵(和陵) | 北京房山區三峰山 |
金太宗 | 恭陵 | 北京房山區三峰山 |
金徽宗 | 興陵 | |
金熙宗 | 思陵 | 北京房山區峨嵋谷 |
海陵王 | 海陵王陵 | 北京房山區 |
金睿宗 | 景陵 | 北京房山區大房山 |
金世宗 | 興陵 | 北京房山區三峰山 |
金顯宗 | 裕陵 | |
金章宗 | 道陵 | 北京房山區大房山 |
衛紹王 | 北京房山區 | |
金宣宗 | 德陵 | 河南省開封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