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歷
自公元506年合淝縣城被南淝河水沖潰後,統治者再也不願在南淝河北岸低洼的舊址上建設城治了。他們必須重新選擇新的城,其先決條件是:地勢高,水運便利,前者可以防止河水漫城,後者可以解決航運交通和城內軍民的飲水問題。公元618年,唐統一全國後,李世民命令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敬德,在南淝河下游約3000米,選擇地勢較高水運便利的地形建造新的合肥城,按傳統的地理定位,這座城的天文分野處於“斗”區,於是名為“金斗城”,取“日進斗金”之意。南淝河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原先一段穿城南淝河水系也被命名為“金斗河”。
在《嘉慶合肥縣誌》有其記載:“唐杜刺史作斗門,引肥水入金沙灘,故名。由西水關東注,匯諸池圩水,迤南為箏笛浦,過謝家壩為藏舟浦,又東過蜀源橋、惠政橋、鎮淮樓橋、九獅橋出東水關。”
一千多年前,南淝河水從今天的大西門引入,流經今天的杏花公園、市府廣場、鼓樓商廈、中菜市,穿城而過,最終從九獅橋流出。大致路線相當於今日合肥城區的長豐路至含山路所截的淮河路段,幾十座石橋橫跨河面,兩岸楊柳依依。
金斗繁華
宋元時期,合肥曾為淮西路和廬州路首府,是江淮之間首屈一指的政治、軍事重鎮。北宋時,合肥經貿發展較快,老城外的金斗河兩岸因水路交通方便而逐漸形成為商業圈,比城內的市場更大更繁榮。
宋時,斗梁城造就鐵打廬州。北宋末,金兵開始侵犯,南宋孝宗為了固守合肥重鎮,確保江淮地區的安全,委任郭振為淮西路元帥,率重兵鎮守合肥。可是,唐代時所建造的金斗城面積太小,難以容下兵馬。一旦被包圍,糧食將無法通過水路運送進城。於是元帥郭振突破原來地形限制,擴建了新的城池——“斗梁城”。斗梁城的擴展是:南截唐代金斗城一半,北跨金斗河,西括九曲水,將原來在金斗城外東北角的小湖泊“逍遙津”和西北角的窪地“金斗圩”一塊兒括入斗梁城內。沿城北環外圍擴挖南淝河新河段(今亳州路橋到長江路橋),南淝河水主要改從城北而流,已成內河的金斗河段不再是主河道、主航道,但河兩岸街肆林立,商貿繁榮的局面得以延續。改道後的南淝河大致成東北半圓,原先的護城河成西南半圓,兩個半圓組成構成了新護城河。這一次城市擴張,使得合肥縣城的面積擴大了幾倍。自宋開始,合肥城牆基本定型,大體上維持到新中國建立。
為了江南運來的漕糧能直接水運入城和灌溉金斗圩的稻田,在斗梁城東和城西各建了一個水閘,既利於戰守,又利於稻田。金斗河水不再受金斗城牆阻攔,常流不息。
明時,金斗河成就當年小秦淮。朱元璋統一中國後,在斗梁城元之上重建磚砌城牆,城池比歷代更為堅固,金兵多次猛攻不下卻屢受重創,“鐵打廬州”之名從這時起名揚天下。由於明初社會秩序穩定,農業恢復較快,使得金斗河畔又恢復了元氣,出現了城中“百貨駢集,千檣鱗次”,兩岸“悉列貨肆,商賈喧闐”的景象。
無論是金斗河的起源和流向,還是古代合肥的城池擴張,都是來自史書的記載。後人在此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加以想像,對此,民間的回憶也表現出模模糊糊的樣貌,一合肥老市民訴說了自己從祖輩們那裡聽來的歷史,“聽祖輩說,明朝中期,金斗河兩岸最為繁華,運送大米、土特產的商船到合肥城門外後,摘下帷幔就能從水關進城,老安徽日報社那裡曾是船隻的集散地,兩岸商業繁華,茶樓、酒館、妓院比比皆是,是當時的小秦淮啊。”
因塞成路
元明兩代,金斗城又不斷被增修和加固,金斗河延續繁華的歷史。直到明朝中葉,此格局才被改變。劉六、劉七發動農民起義,廬州知府徐鈺擔心合肥城西北水閘難守,於是下令將水關堵塞——六安人潘鏜的《閉水西關記》有所記載。此次閉水,導致南淝河水由城北經拱辰門向東南流,經威武門向東南直接流入巢湖。於是,流經城內的金斗河一段再無水源,日漸淤塞,時間長了演變成了一條臭水渠,不僅失去了往日生活用水和灌溉的作用,還給城內居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困難。
“此乃人為變遷耳!”明、清兩朝雖不斷有人著文建議重開金斗河故道,但都未被採納。雍正十年,郡守請求疏通金斗河,百姓歡欣鼓舞。但是官員為了實現速度,稍微疏通後就報告完工。由於施工不力,沒過多久,金斗河再次堵塞住了。
從此以後,金斗河就成了合肥城內一條巨大的臭水溝,根本沒有了“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解放前,順著河畔一眼望去,茅草房,垃圾堆,破落頹敗,生活垃圾堆滿兩岸。一下雨,金斗河就成災了,在今天省委的對面那一片更是泛濫成災。資料記載:1954年,7月10日20時至11日20時24小時內降雨196毫米,南淝河水位猛漲,市區多數民宅上水,淮河路東段水及腰深,杏花村一帶水沒屋頂。
此次水災之後,合肥市政府為了整頓市容,修建下水道,下決心填平了臭水溝。今天的市府廣場一段則被填平,修建成了今日的淮河路。
城市有水才有靈氣。合肥向來就不缺水,綠化城市也是人居城市。但是看一看老廬州古城地圖,試著想像當時廬州城的樣子,如果金斗河能保留到現在,現在的合肥城又將會是什麼樣子。
今天的合肥,到處高樓聳立,道路寬闊,綠樹成蔭。城市的水源,除了直接引用巢湖水之外,還在南淝河上游和支流四里河上建有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南淝河下游的航道也經過全面整治,全年通航無阻。看看現在的南淝河,遠非歷史上的施水舊貌可比了。從杏花村公園,到第一人民醫院,再到市府廣場、中菜市、南淝河,沿著金斗河曾經流淌經過的地方走一遍,很難再找到跟金斗河有關的記憶了。金斗河作為南淝河的一段,為古代合肥的繁榮,曾做出過巨大的貢獻,真切地存於合肥的歷史長河中。
故事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淝河岸邊居住著一個三口之家。戶主叫金大,其父母年近八旬,體弱多病,全靠金大在外幫工來維持生活。有一天,僱主送兩條魚給金大作為工錢。金大匆匆回到家中,正欲宰殺後燒煮孝敬雙親,豈料,其中有一條魚雙目流淚,並發出嗚,嗚……的微弱哭聲……金大一聽,嚇了一跳,立即向二老報告了此情。二老連忙走近前一看,連說:“此乃神魚……”緊接著吩咐金大迅速將其放入河中。金大迅即將魚放至桶中,拎起桶,連走帶跑,來到淝河岸旁,雙手輕輕地捧起那魚,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水中。
當日深夜,金大忽然做了一個美夢,夢見龍王拱手感謝他說:“你放的魚乃我的兒子,為了感謝你,請你明天到放魚的地方去取一枚金塊。”
次日,金大一大早就到淝河上去幫船老大幹活。當他走至河岸邊時,突然感到有一塊似磚樣的硬東西碰到了他的腳,他趕忙拾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塊金光閃爍的金磚。他立即聯想夢中龍王的話。他掂量著那塊金光奪目的金塊,覺得沉甸甸的。老實巴交的莊稼漢子金大情不自禁地對手中的金塊自言自語地說:“夜夢若為真,龍王如真心,窮人不圖金,只盼酒泉生。”說完,立即隨手將金塊擲回原地。
說來也非常奇怪,金塊落地後,水花四濺,地面突然陷下一個大坑,頓時一股股醇香四溢的泉水往上直涌……金大立即上前用手捧水嘗之,感到與酒無異。他喜不自禁,興高采烈地跑回村中告訴眾人前去取酒。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傳開了。人們喜稱酒為“金酒泉”。
打那以後,淝河岸邊的人們用勤勞的雙手蓋起了一座新城。人們為感謝“金酒泉”的恩澤,就把這座新城叫做 “金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