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廟村

歷史沿革金廟村有悠久的歷史,村里寓居著黃、胡、楊、申四大姓氏,其中以黃姓居民最多。 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八日,是金廟村一年一度祭拜火神的廟會,在這一天裡,金廟村都有燃放煙花的傳統。 至今,金廟村尚有製作花炮的家庭作坊數家,全村不乏掌握著豐富的花炮製作技藝的匠人。

村情概況

金廟村地處黃淮平原西北部,隸屬河南省
縣椹澗鄉管轄。311國道、青泥河穿村而過。
東距許昌市15公里,面積4.80平方公里,人口
1980人。全村土地平坦、肥沃。自流灌溉面積
占全村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其餘土地均
為一級水澆地。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00畝,黑泥土面積占全村土地面積一半,適合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種植;其餘土地為弱性沙土地,適合菸葉,紅薯等經濟作物輪作種植。2011年,河南省地礦局於金廟村1900米深處勘探出優質煤炭儲存,屬許昌縣靈井鎮煤炭帶南端,已初步列入開採計畫。

歷史沿革

金廟村有悠久的歷史,村里寓居著黃、胡、楊、申四大姓氏,其中以黃姓居民最多。為區分東三公里外的黃莊村,五公里開外的黃廟村,故該村取“黃金”之寓意,又因村東有火神廟,該村遂被原祖居於此的黃姓族人定名為“金廟”。金廟村可查歷史可以追溯至清乾隆年間,至今黃姓村民家中尚存有“乾隆三十二年賜許州道黃門張氏”的一塊“節孝可風”木質浮雕匾額。說明該村在乾隆年間已寓居有頗負名望的黃姓族人。後來隨著社會變遷,世道動盪,為避免兵燹和土匪襲擾,黃姓族人協同其它胡、楊、申等族人,在村子外面掘地取土築寨。幾年間築起了一道高三丈,頂寬一丈,周長約1.5公里的土寨。土寨周圍有水面寬約2丈的寨河環繞。夏至游魚戲蓮,碧荷滿塘;秋來霞鶩齊飛,蘆花飄蕩。寨子分設東西兩門。民國初年,小村因臨靠許南古道,又民生殷實,故村名遠博,其富足程度與防禦優勢極得周邊數百里土匪搶眼,為加強防禦,村民便自製火藥火炮,並於東西寨門各安裝由村民自製的土槍土炮把守,使金廟小寨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小城池。後因遠來避亂投親的人絡繹不絕,金廟村人口急劇膨脹。當時村里多有兩層小樓、富饒宅院。沿街店鋪林立,生意興隆,房租頗高。值日本侵華,該村淪陷,現村東胡姓村民家尚存有日軍遺留戰刀為證。
解放後,金廟寨牆陸續被毀。為擴大生產,村民回響國家號召,積極投身生產建設,於西十公里處的潁河上游攔河築壩截流,建幸福渠引水灌溉。數丈余寬的幸福渠直至金廟村北地,渠尾建大型水閘,可利用水力磨麵,勝跡遠博。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金廟村手工匠人撿拾傳統製作火藥技藝,籌建金廟大隊鞭炮廠,金廟花炮自此聞名許昌。上世紀七十年代,金廟鞭炮已遠銷湖北、安徽、河北等省。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八日,是金廟村一年一度祭拜火神的廟會,在這一天裡,金廟村都有燃放煙花的傳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里,由於人民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極度匱乏,故金廟煙花能引來周邊上百里鄉村的人前來觀看。金廟煙花種類繁多,每年的正月二十八日晚,由金廟村花炮廠的鞭炮師傅們早早完成的大型煙花陣就會提前布置在村子的寨牆以外,等入夜的時候進行集中燃放。煙花陣容強大,通常由火傘、火馬、火龍、小煙花城、大煙花城、大麗花陣、老乾等部分組成。一個煙花陣燃放完畢,往往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金廟煙花燃放之盛況,從當年燃放過程中屢發的踩踏傷人的事件中即能看出。至今,金廟村尚有製作花炮的家庭作坊數家,全村不乏掌握著豐富的花炮製作技藝的匠人。從少年孩童,到耄耋老人,大都懂得各種火藥的配置方法和手工製作鞭炮的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