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帝王陵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原分布於東北松花江、黑龍江下游一帶,長期受遼統治者的壓迫。1115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舉旗反遼,建金朝,是為金太祖,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亦稱上京。10年後,金兵亡遼滅北宋,占據中國半壁河山。金朝第四代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於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稱中都。隨都城內遷,金朝始在中都建陵寢。金初,太祖陵建會寧北城外,稱睿陵。完顏亮建中都後,於貞元三年(1156年)三月遷睿陵於北京大房山。房山縣位於北京西南約60公里處,自然環境幽靜秀麗,西跨太行山北段,山嶽重疊,林木叢郁,明秀異常,金陵就建在縣西10公里的雲峰山下。這裡埋葬著金始祖至金章宗皇帝,以及后妃、諸王,成為建在北京的第一個皇陵群。
金陵區大致分帝陵、后妃陵、諸王兆域3部分。帝陵有太祖的睿陵、太宗的恭陵、睿宗的景陵、世宗的興陵、章宗的道陵。被追謚者有熙宗的思陵、顯宗的裕陵。遇弒且被降為庶人的海陵帝則葬在山陵西南側,這是個例外。諸帝之陵均有皇后陪葬,而各妃死後葬在“諸王兆域”中,位於雲峰山之北麓。整個陵區規模很大,世宗在位時,周界近80公里,四周園牆還設有“封侯”即土堡,以加強守護。
金陵是處風景秀麗而又壯觀的古建築群,後世元曲作家馮子振寫了《鸚鵡曲·燕南八景》,其一就有“道陵前夕照蒼茫”一景,道陵即指金章宗之陵。金陵園的地面建築在明朝末期受到大肆破壞。當清軍所至克捷,兵取遼陽時,明帝惑於“形家之說”,以清發祥渤海,疑與王氣相關,故天啟元年(1621年)起,罷金陵祭祀,次年拆毀金陵,割斷地脈,又建關廟其上為厭勝之術。將國運衰微移咎於異代山陵,致使金帝王陵從此荒圯,面目皆非。清康熙皇帝即位初,以“知金太祖、世宗二帝陵在茲,追念鴻烈”,於是命禮部“修其頹殿,俾規制如初”。據《欽定大清會典》記載,金太祖陵地面寬平,重建饗殿,築圍牆,立正門,凡祭台甬道傾地處,如式修整。金世宗陵的饗殿、祭台、甬道、繚垣也均行增修。民國時期金陵又屢遭破壞,地面建築再次被毀殆盡。僅知金太祖陵丘為三合土夯築,高5米,周長30餘米,這是清重修過的遺蹟了。在墳南有饗殿遺址,殿基進深12.20米,寬16米,殿柱16根,直徑30厘米,陵牆已成殘垣斷壁。金世宗的興陵結構與之相似,規模略小。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自1986年起開始對金陵作考古調查,這座具有女真族風格的地下文物寶庫將重見天日,再現光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