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人生漫筆

《金克木人生漫筆》作者:金克木 ,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 。

基本信息

金克木人生漫筆

內容提要

本系列書包括《啟功人生漫筆》《季羨林人生漫筆》、《費孝通人生漫筆》、《汪曾祺人生漫筆》、《金克木人生漫筆》、《牛漢人生漫筆》6本。叢書內容分別選編自作者的全集或單卷本文集。這些作品中,記錄了在20世紀不同時代背景下大家們曲折坎坷的生活軌跡、立身處世的人生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展現出這一代最優秀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智慧、良知和情懷,以及他們對國家、民族、社會的思考和責任。這些作品也如同他們的名字一樣曾經在上世紀引起轟動。

作者簡介

金克木(1912—2000),祖籍安徽壽縣。歷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方語言文化系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梵語文學和印度文化的研究,為中國著名梵語學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通曉多國語言,學貫中西,與季羨林、張中行、鄧廣銘並稱“未名四老”。著有詩集、小說集,為著名的詩文學者。譯、著已達三十種之多。舉其要者,有《梵語文學史》、《天竺詩文》、《梵佛探》、《無文探隱》、《文化獵疑))、《比較文化論集》等。

目錄

人物篇

雪燈 悼吳組緗教授

悼子岡

由石刻引起的交誼 紀念向達先生

嘆逝

記一顆人世流星侯碩

吳公子保初

送指路人

北大圖書館長譜

代溝的底層

珞珈山下四人行

自述篇

學說話

學讀書

學拳

聯話

遙寄莫愁湖

我的“偷襲”

教師應考

譯匠天緣

一點經歷,一點希望

天竺舊事(節選)

議論篇

試說武則天

三“王”的傳統

孤獨的磨鏡片人

兩大帝國的統一場 歷史的節奏之一

信仰 崇拜 統一場 歷史的節奏之二

李約瑟 王亞南 陳寅恪

隨筆篇

一夢三千年:周公

妄談孔子

荒誕顏回傳

古人看“天”

四維空間

只有一頭的棍子

搔癢出新裁

詩境

記“說瓜”

寒山子迦利布

師範乎

“五四”一疑

“話語”世界隨筆

魂步,晚上好

茶毗前談:逍遙遊

九八年一代

讀書篇

與書對話:《禮記》

讀《西伯戡黎

讀《聲無哀樂論》

古書試新讀

再閱《楞伽》

呼喚《水經注》

讀啟功《論書絕旬》

《銀翹》 《剪雲》

讀書

外行讀書

讀書斷想

九方皋讀書

文化篇

文化問題斷想

東西文化及其科學

三談比較文化

《論語》中的馬

武人的文才史學

與小說對話:不敗求敗

上古御前的會議

八股文前八股文

為載道辯

詩疑妄測三則

《蝸角古今談》前言

黑洞亮了 從譯泰戈爾詩贈徐遲談起

雜感篇

文丐生涯

平行名人傳

“道、理”興亡

時間

小辮子老頭

阿Q 辛亥革命的符號

“閒”、“書”二話

兩個月亮

回憶屠格涅夫

愛 情:真 幻

幻庵棋士乘船來

逃犯的剃刀

三教授論蜣螂

附:

自撰火化銘

未知的宇宙

書摘

悼子岡

我認識彭子岡很早,但她認識我很晚。

子岡的成名是作為女記者,但她的出色在於她有一支文筆。至於她的更

出色處則是她的為人。不過,若就她對現代中國的貢獻而言,還應當說她是

第一批中的,甚至是第一個,當成了新聞記者而且一直當到底的女孩子,一

個從嚮往革命到投身革命而對革命卻充滿熱情而理解不足的天真的女性。

30年代初期,我在申報《自由談》看到署名子岡的一篇小文,文中提到

她住在北平西城一家女子宿舍,捎帶了一筆那個宿舍的房主。我想這大概就

是《中學生》雜誌徵文中第一名的那個子岡,而這宿舍無疑是我的朋友曹未

風新開的秋城女子寄宿舍。於是我去看這位決心花20年時間譯莎士比亞的朋

曹未風。他告訴我,子岡本名彭雪珍,是中國大學英文系的一年級學生。

我立刻想到那是《中學生》上發表作文的蘇州振華女中的學生,大概是葉聖

陶先生的弟子。恰在我們談話時,一位推著腳踏車的女孩子陪著另一位進了

院子。同子岡在那篇文中說的一樣,她把腳踏車向牆上一靠,便和她的朋友

站在對面廊下談起話來。曹未風說這就是子岡。隔著窗簾我認識了她。

隨後我知道她進大公報當了記者。當時有女作家、女編輯,還沒有女記

者,至少沒有能長期正式當大報記者的女孩子。現在的年輕人恐怕不會想像

得出50年前當記者多么不容易,女性對這種職業更是多么難於適應。有勇氣

的未必有能力,有文筆的又不見得能過忙忙碌碌在各種各樣場合會見各種各

樣人物的記者生涯,受不了幾乎天天會碰上的,從報館內到報館外,從政治

界到文化界,種種方面射過來的責難和閒氣。無本領的人,老闆不願用;有

本領的人,老闆不敢用。可是子岡居然闖開了這一關口,她仗的本身的條件

還不是那支筆。會寫文章的女孩子有的是。她所仗的是她的天真。我至今也

難明白,她怎么能那么相信人,她仿佛想不到世界上居然會有壞人。她不會

傷害人,受到傷害時也只是迷惑不解。好人相信她,壞人不防備她,也傷害

不了她,因為她不懂人為什麼要傷害。她受了氣也不會去惱恨別人。她的文

並不能完全表現她的人。

當然左翼新聞界是另一種情形。抗戰初年我在長沙和桂林認識了年紀很

輕的高灝和高汾姊妹。她們進了夏衍主辦的救亡日報當記者。那時范長江辦

的國際新聞社和陳農菲主持的青年記者協會都在桂林。高灝很快成為真正的

女記者。可是皖南事變發生,救亡日報關門,她又當不成記者了。終於英年

早逝,深可惋惜。女記者的人才到處有,可是能用又敢用而不會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