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電母是從雷神信仰中分化出來的,早期雷神兼管雷電,據《十駕齋養新錄》引《管輅別傳》,則當時已經有“雷公電父”之稱了。後來,按照人們陰陽對立男女配對的心理特徵,電父搖身一變成為女性,電母之稱至遲出於宋代,蘇軾有詩云“麾駕雷車呵電母”,《元史》雲“電母旗,畫神人為女人形”,明代都昂用易經理論來解釋,說“易離為電,為中女陰也,而電出地之陰氣,故云母”。神怪小說中都有閃電神(《封神演義》中說是金光聖母)、閃電娘子(《西遊記》)之說,《搜神大全》則說天大笑時開口流光為閃電。除了一般職務之外,據說當雷公與電母吵架的時候,天上也會雷電交加。
除此關於電母的來歷又有諸神傳說。《鑄鼎余聞》云:致道觀雷部前殿,列電母秀使者,名文英。元代軍中有電母旗。《元史·輿服志》稱:電母旗,其上形象為:畫神人為女人形,衣朱裳白褲,兩手運光。電母形象還出現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等小說中,在《封神演義》中金光聖母是金鰲島十天君之一,參與設擺十絕陣。後者稱其為金光聖母。明代余象斗《北遊記》又稱電母為朱佩娘娘,雷神曾給予她兩面雷電鏡,為雷神打人時照明。清代黃斐默《集說詮真》載,清代中國民間將電母塑成容貌端雅的女子,兩手各執一鏡,號為電母秀天君。其形象應與明代小說有關。
總之電母為雷神屬部神,與雷神相配,中國民間信仰中多與其他氣象神合祀。蘭州金天觀中設有雷壇,專門供奉雷祖,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恃立其下。
電母傳說
在往昔雷鳴時,是不先發出電的。它擊死人的時候,又不十分審慎,猛然地隆然一聲,就把人擊死了。後來錯擊死了一位好人,這個人,是個很有孝心的寡婦。
這個寡婦,丈夫早死,既無兒子,家裡又貧,堂上只有一個老姑,她很孝順服侍著老姑度日,不肯改嫁。
有一次,她的老姑病了,很想食肉。但是她哪裡有錢去買肉孝敬她呢?她左思右想,就想起古時有“割腕供姑”的事,她也就毅然地把手股上的肉割下來,煮熟去孝敬她的老姑。可是她的老姑哪裡能夠吃得下這堅韌的手股肉呢?她還不知體諒她媳婦的孝順,反而以為她的媳婦不孝敬,把買來的好肉留起來自己吃,將那近皮的肉煮來孝敬她。她就叫罵起來,還請了五雷要將她的媳婦打死。怎知五雷真正應命了,猛然地一聲,把她的媳婦打死了。
將殮,才發現她的媳婦的股上割下一塊肉,尚有血疤,她這時才猛醒反悔。然而人已被擊死,又無法可叫她活過來。她就啼哭哀求著雷公,度她的媳婦超生,而雷公也後悔自己的不審慎,聽了那老婦人的一面之詞,竟錯擊死好人。於是雷公就奏了玉皇,請命將這個寡婦,賜為電母。在它未發雷之前,電母可以放光,先明亮世間的善惡,以明黑白,以免再錯擊人。所以現今嗚雷的時候,先有電光閃一閃,就是這回事了。
電母職責
雷公電母之職,原來是管理雷電。但是自先秦兩漢起,民眾就賦予雷電以懲惡揚善的意義。《史記》的《殷本紀》稱“武乙無道,暴雷震死”。王充《論衡》的《雷虛》篇稱“盛夏之時,雷電迅疾,擊折樹木,壞敗室屋,時犯殺人”,“其犯殺人也,謂之陰過,飲食人以不潔淨,天怒擊而殺之。隆隆之聲,天怒之音,若人之響噓矣”。其雷電都具有代天行道、懲罰陰過、震死暴雷的意思。道教繼承中國古代對雷公電母的信仰。唐五代高道杜光庭在其編定的《道門科範大全集》的多種祈求雨雪的科儀中,都以雷公電母作為主要啟請的神靈。北宋以後的神霄派、清微派道士施行雷法,《道法會元》稱雷法之基礎是“氣”,“道中之法者,靜則交媾龍虎,動則叱吒雷霆”,而雷公作為主管雷霆的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即雷祖)的下屬神靈,在施法中予以迎送、召喚、調遣和施雷等事。
雷公電母
雷公是司雷之神,屬 陽,故稱公,又稱雷師、雷神。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屬陰,故稱母,又稱金光聖母、閃電 娘娘。雷電崇拜,起自上古。戰國屈原《遠遊》篇有句稱「左雨師使經待兮,右雷公而為衛」;《離騷》中亦云:「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豐隆,據漢王逸注,「一曰雷師」。《山海經》中有多處關於雷神的記載,稱雷神是「龍身而人頭,鼓其腹」,當是獸形。但漢代王充《論衡》中所述漢代的雷神,「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音也」。雷公當是人形。魏晉南北朝時期,雷公又變為獸形。《搜神記》稱雷神「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彌猴」。閃電之職,古代亦由雷公兼司。直至漢代才有電父之說。大約在唐宋時期,閃電之神變成電母。唐崔致遠有句稱「使電母雷公,鑿外域朝天之路」。宋蘇軾亦有詩稱「麾駕雷公訶電母」。宋元以後,電母更有名姓,《鑄鼎餘聞》稱「電母秀使者,名文英」。《元史》的《輿服志》說到軍中有「電母旗」,旗上畫神人為女人形,「纁衣朱裳白褲,兩手運光」。明代小說《西遊記》和《北遊記》都寫到電母,稱"金光聖母"或"朱佩娘"。
應化顯聖
雷公電母是脅從一起的伴侶神靈,而在天鼓山有與“九天應元雷神”相對應的天然石鼓、石楔以及雷擊石,當地有很濃厚的雷公電母信仰。
天鼓山,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舊屯滿族鄉,是鄉域內的歷史文化名山。“天鼓山”,也稱石鼓山、古砬子等,其主峰也叫小靈鷲峰、南天門。
天鼓山是燕山、太行山脈支脈七老圖山余脈。灤河水系繞山而過,形成了狹長的灤河谷地即是舊屯滿族鄉的主要區域,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生態肌理。
天鼓山的自然資源與宗教人文有著很大的契合點,其中以“天鼓雷音”為其特質,佛道融合於一山,佛教的天鼓雷音王佛有座騎為名“普化”的大鵬鳥,與道教的九天應元普化天尊都是雷神的顯現。在天鼓山有與之相關的石鼓、石橛、雷擊石等自然景觀,充滿了濃厚的神話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