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煉丹
是外丹學的基本術語。所謂「金丹」即外丹家以金石為原料燒煉成的丹藥。陳國符先生指出,「丹」就是丹砂,即紅色之硫化銾。而金丹指的是能夠製作黃金的丹砂。金丹的製作方法,主要是「飛煉」法,這裡的「飛」就是簡單的升華。由升華而得之藥物即是丹藥,煉製丹藥的這種技術稱作煉丹術;至於「黃白」指的是黃金與白銀。道教早期所謂黃金,不過是一種黃色燒煉物,道門中人將這種燒煉物等同於真的黃金,到了唐代才將真的黃金與此等黃色物區別開來,稱此等黃色物為藥金。至於白銀,在道教服食文化中當然也是藥銀了。在語言習慣上,由於黃白術乃以黃金先於白銀,所以此等技術即以黃金為龍頭,稱作點金術,它與煉丹術一起合稱金丹術。
道教金丹派認為:金丹是延年益壽、羽化登仙最上乘的藥物。按照葛洪《抱朴子·金丹》的描述,金丹燒煉越久變化就越巧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在地下,長久不壞。服用金丹與黃金(藥金)這樣的藥品,可以鍛鍊人的身體,令人不老不死。葛洪這種意見充分反映了金丹派假借外物以成仙的觀念由來。
我國的金丹黃白術由來甚古,戰國秦漢方士的神仙傳說之中已經蘊涵著金丹黃白術的內容。漢武帝時期,方士李少君敬獻卻老之方,言及丹砂可化為黃金,用黃金製作成器皿來飲食有益年壽,足見金丹黃白術在西漢宮廷中已經相當受到重視。道教將古老的金丹黃白術發揚光大。晉南北朝時期,葛洪、陶弘景等人都是有名的煉丹家。從歷史的觀點看,金丹黃白術曾經對古代的化學、藥物學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很大推動作用,但服食金丹造成死亡卻也是不可否認的。
古代化學思想
用人工方法煉製的藥金,含有黃金的精氣,具有極其堅硬、永不朽敗的性質,且不含天然黃金的毒性,功效自然勝過天然黃金。這一金丹思想在隋唐北宋時期的丹經中也反映出來了:
藥金服之,肌膚不壞,毛髮不焦,而陰陽不易,鬼神不侵,故壽無窮也。《張真人金石靈砂論》,《道藏》第19冊,第5頁。
至於服食了還丹等神丹大藥也能長生不死,也是因為製作還丹大藥的主要原料丹砂、雄黃、鉛黃等物料,在金丹家看來也都具有黃金的特性。例如,丹砂被丹家視為“內含金精”,具有“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燒之愈久,變化愈妙”的特性。而且由丹砂燒制出來的汞,在丹家心目中也是一種神奇之物,它具有金屬的光澤,“其狀如水似銀”,“見火則飛,不見塵埃”,正與道教孜孜以求的“羽化飛升”之目標相吻合;而且道教丹家很早就認為丹砂可以化金,“丹砂可為金,河車(鉛)可作銀,立則可成,成則為真,子得其道,可以仙身”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第287頁……也就是說,服餌丹砂可同時獲得金與水銀的精氣,從而達到長生不死。所以丹砂倍受道教丹家的青睞也就不足為怪也。
此外,雄黃、雌黃由於顏色與黃金相似,在一些金砂中又常有雄黃共生,所以雄黃被認定“乃金之苗,而有金氣,是黃金之祖矣”《土宿真君本草》,見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部》,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點校本,第410頁……丹家相信:雌黃經過千年可以轉化為雄黃,雄黃再經過千年就可以轉變成黃金了。因此雄黃、雌黃就成為煉丹制金的主要原料之一。陳少微撰的《大洞煉真寶經九還金丹妙訣》云:“四黃者,雄、雌、砒、硫其質皆屬於中宮戊土之位,性各含陽火之毒,毒能敗五臟之氣。若別制伏去其火毒,則能成易,變轉五金之質。”《大洞煉真寶經九還金丹妙訣》,《道藏》第19冊,第24頁。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雄黃、雌黃被丹家廣泛套用於各種丹方和黃白方中。
同樣,鉛與鉛丹歷來也被丹家重視。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鉛變化多端,可以生成多種化合物,諸如白色的胡粉(鹼式碳酸鉛)、黃色的黃丹(PbO)、紅色的鉛丹(Pb?3O?4)等;而且單質鉛與各種鉛的氧化物之間還可以互相轉化,“鉛性白也,而赤之以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為鉛”。也就是說鉛單質是白色的,燒之變成赤紅色的鉛丹,鉛丹是赤紅色的,以炭燒之則又轉為鉛。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鉛具有很強的“伏汞”作用,能與汞齊生成鉛汞齊,從而降低汞的活潑性,在汞嬗變為黃金的過程中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鉛的這種特性,魏伯陽早就注意到了,他這樣描述道:“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親,化為白液,凝而至理。”《周易參同契·上篇》,朱熹考異本。這裡太陽流珠指汞,金華指鉛。正是因為如此,單質鉛自然被道教金丹家認定為“內懷金華”,成為道教外丹黃白術燒制還丹大藥的一種重要原料。由此可見,物質性質轉移與改性論這一金丹思想貫穿於道教外丹黃白術煉丹、鍊金的整個過程,是外丹黃白術的一個最基本的指導理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