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原山西大學量子光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2001年8月通過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組織的專家論證,2001年10月經國家科技部批准開始建設,並於2002年12月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 。
科研條件
科研團隊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28人,平均年齡39歲,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勵基金2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人、首批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美國光學學會(OSA) 特殊資格會員1人。
序號 | 姓名 | 性別 | 職稱 | 專業 | 學位 | 研究方向 | 實驗室職務 |
1 | 彭堃墀 | 男 | 正高 | 物理 | 本科 | 量子光學基礎和套用研究、全固態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學委會副主任 |
2 | 張靖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實驗室主任,學委會委員 |
3 | 賈鎖堂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學委會委員 |
4 | 謝常德 | 女 | 正高 | 光學 | 本科 | 量子光學基礎和套用研究 | |
5 | 郜江瑞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量子光學基礎和套用研究 | |
6 | 張天才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7 | 張寬收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全固態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8 | 王海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9 | 王軍民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0 | 張俊香 | 女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1 | 肖連團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實驗室副主任 |
12 | 李永民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全固態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13 | 李昌勇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4 | 趙建明 | 女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5 | 王宏飛 | 男 | 正高 | 分析化學 | 博士 | 全固態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16 | 尹王保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7 | 賈曉軍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量子光學基礎和套用研究 | |
18 | 陳剛 | 男 | 正高 | 理論物理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9 | 董磊 | 男 | 副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0 | 汪麗蓉 | 女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1 | 馬傑 | 男 | 正高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2 | 馬維光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3 | 趙延霆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4 | 蘇曉龍 | 男 | 副高 | 光學 | 博士 | 量子光學基礎和套用研究 | |
25 | 李剛 | 男 | 副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6 | 蘇靜 | 女 | 副高 | 光學 | 博士 | 全固態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27 | 李淑靜 | 女 | 副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8 | 鄭耀輝 | 男 | 正高 | 光學 | 博士 | 全固態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29 | 馮晉霞 | 女 | 副高 | 光學 | 博士 | 全固態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30 | 楊勇剛 | 男 | 副高 | 物理化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1 | 張雷 | 男 | 副高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2 | 張臨傑 | 男 | 副高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3 | 張國峰 | 男 | 副高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4 | 姬中華 | 男 | 副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5 | 武寄洲 | 男 | 副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6 | 秦成兵 | 男 | 副高 | 物理化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7 | 陳瑞雲 | 男 | 副高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8 | 張好 | 男 | 副高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9 | 仝召民 | 男 | 副高 | 電子與電信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0 | 張磊 | 男 | 中級 | 物理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1 | 張一馳 | 男 | 中級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2 | 高岩 | 男 | 中級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3 | 李鳳琴 | 女 | 中級 | 光學 | 博士 | 全固態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44 | 王鵬軍 | 男 | 中級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5 | 張鵬飛 | 男 | 中級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6 | 何軍 | 男 | 中級 | 光學 | 博士 | 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7 | 盧華東 | 男 | 中級 | 光學 | 博士 | 全固態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參考資料 )
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方向:1、量子光學基礎和套用:以量子物理學為理論基礎,運用現代光學與光電子學的實驗手段,開展光場的非經典性質、量子態的產生、非經典光場的產生機制研究,開拓非經典光場在量子信息、基本量子物理問題的檢驗等研究領域;2、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研究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量子現象,探索原子與光子作用的量子物理過程,進一步研究冷原子與光場作用過程中的量子現象,以期在獲得超冷原子的基礎上,實現單粒子水平上對光子與原子作用過程的觀察和控制;3、全固態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完善高性能全固態單頻雷射器,研製可調諧光學參量振盪器、全固態小型光壓縮器、量子糾纏態源等光量子器件 。
科研成果
實驗室共完成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79項,其中國家973計畫項目1項,國家海外傑出青年基金1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5項,教育部創新團隊計畫1項,山西省優秀創新團隊計畫1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山西省科技傑出貢獻獎1項,中國高校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饒毓泰基礎光學二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PRL 11篇,PRA 13篇,Opt Lett 3篇,被SCI收錄94篇。實驗室與美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等國的著名量子光學實驗室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學術交流和學術互訪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