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馬科動物]

野馬[馬科動物]

野馬,別名普氏野馬,屬於馬科,學名為 Equus przewalskii。野馬耐渴,可3天才飲水一次。分布於中國的新疆部分地區。國外見於蒙古。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野外可能已滅絕。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本科野馬體型不大,但比較粗壯,與家馬的主要區別是:頭部比例較大,耳小,頸上短鬃是豎立的,額上無額毛,吻部為白色。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野馬野馬

中文名稱:野馬

拉丁學名:Equus caballus

俗名:普氏野馬,蒙古野馬,太爾潘,塔希,奇各台,踏嘿

英文名:Przewalski's Horse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野生絕滅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岩質荒漠、半荒漠

致危因素:種群隔離,種內生物學特點,新種的引進

國內分布:新疆 、甘肅、內蒙古

分類: 奇蹄目 馬科

物種簡介

(圖)機警性強的野馬機警性強的野馬

又名普氏野馬。棲草原丘陵。冬季群大、夏季群小,由一母馬率領。聽覺和視覺敏銳,性情兇猛。白天活動,體壯善跑,無固定棲息地。吃植物,冬季挖取雪下枯草和苔蘚充飢。孕期11個月,每胎1仔。3—5歲性成熟,壽命25—35年。

野馬性機警,善賓士;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隻馬群,營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線到泉、溪邊飲水。喜食芨芨草、梭梭、蘆葦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6月份發情交配,次年4~5月份產仔,每胎1仔,幼駒出生後幾小時就能隨群奔跑。野馬原分布於我國新疆北部準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原產於中國準噶爾盆地和蒙古乾旱荒漠草原地帶的野馬,具有6000多年的進化史,是目前地球上惟一存活的野生馬,至今保留著馬的原始基因,具有別的物種無法比擬的生物學意義。而且它的命運,如一些曾經喪失家園、飄泊四方,在歷經磨難後才回歸故土的人群一樣,具有極大的悲情色彩。

野馬是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動物。由於數量稀少,西方一些動物學家早就宣布世界上不再存在野馬。但是,130年前,當俄國探險家普爾於1876年率探險隊進入新疆阿爾泰山南麓可可托海周邊區域時,竟然在那裡的“庫卡沙依”小村買到一批特殊的馬皮,同時發現一群群雄壯野馬不時在戈壁上飛馳而過的矯健身影!野馬“復現人世”的訊息,頓時轟動了全球動物學界。中國野馬於是有了一個外國名字——普氏野馬。

外形特徵

(圖)野馬野馬

野馬的軀體不大,身長2~2.3米,肩高1.3~1.4米,頭很大,沒有額毛,耳朵較短。頭和背部是焦茶色,身體兩側較淡,腹部變為乳黃色。冬夏季節,毛色不同。冬季毛長而粗,色較淡,背部的毛呈波浪形;夏季毛變短色變深,四肢露出幾條隱條紋,鬣鬃直立,從頭一直延伸到背部。尾巴很長,毛深褐色,蓬鬆而稀疏。

大型有蹄類,體長220~280 cm,肩高120 cm以上,體重200 kg左右。頭部長大,頸粗,其耳比耳短,蹄寬圓。整體外形象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

野馬和今天的家馬很是相像,連齒式和牙齒的構造也相同。它們相互配種,能夠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新後代。可是,它們是同族,不是同種,家馬不是從蒙古野馬馴養而來的。

分布狀況

(圖)野馬野馬

野馬原分布於中國新疆北部準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

最後一次發現野馬是在1957年,估計野生種群已經滅絕,目前還有一定數量的野馬生活在人工圈養或半散放狀態下,80年代末期以來,野馬從歐洲引回我國新疆奇台,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原產於新疆北部,甘肅,內蒙古交界處。棲息於緩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條件略好的沙漠、戈壁。

生活習性

棲草原、丘陵沙漠。冬季群大、夏季群小,集群,日行性,由一母馬率領。聽覺和視覺敏銳,性情兇猛。白天活動,體壯善跑,無固定棲息地。吃植物,冬季挖取雪下枯草和苔蘚充飢。3—5歲性成熟,壽命25—35年。

野馬耐渴,可3天才飲水一次。 感官敏銳,性機警、凶野,耐饑渴,善奔跑。以野草、苔蘚等為食。喜食芨芨草,梭梭,蘆葦,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6月份發情交配,次年4~5月份產仔,每胎1仔,幼駒出生後幾小時就能隨群奔跑。北京動物園1980年開始飼養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夏季,野馬數十隻成群,由一頭雄馬率領,帶著雌馬和小馬,在草原漂泊漫遊,尋覓野生植物吃。傍晚時分,到湖邊去飲水,就在附近憩息。它憑著自己的保護色,藏匿在灰褐色的泥土上,逃避敵害。冬天,野馬要作季節性遷徙,在冰天地里,只好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蘚來充飢。野馬體格健壯,性情剽悍,蹄子小而圓,奔跑很快,耐乾旱。在沙漠、草原上,它們有時遇到狼群,並不畏懼潛逃,而是鎮靜地迎擊狼群。有時它會突然發動進攻,向狼衝去;有時,迅速轉過身來,揚起後蹄猛踢。因此,狼不敢輕易侵犯它。

野馬很難捕獵到。野馬遇到人群來包圍,趕快擺起陣勢,雄馬在前,雌馬在後,小馬護圍在中心。它們用蹄子亂踩地面,似乎在威嚇,又像在指示逃避方向。頃刻,馬群衝出包圍,快步跑開。

棲息於緩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條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馬性機警,善賓士;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隻馬群,營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線到泉,溪邊飲水。

種群現狀

(圖)野馬野馬

一百多年前,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曾經廣泛分布著多種野馬,可是沒多久,在人類恣意捕殺下都先後滅絕。蒙古野馬的分布範圍本來就很狹窄,只有在新疆天山附近、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北部和蒙古的西南部,才能見到。1876年,最後一匹歐洲野馬死在烏克蘭原野以後,人們以為世界上的野馬已經絕跡,十分惋惜。後來俄國探險家普爾日瓦科斯基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了蒙古野馬。它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得以保存下來,成為倖存者。

蒙古野馬發現以後,當時,俄、美、法等國的博物館曾將野馬的頭骨和皮張製成標本。由於成年的野馬奔跑快,難以捕捉,只捉到了一些幼駒,人工飼養在烏克蘭和德、英、法、美等動物園裡。在精心飼養下,如今已有300匹蒙古野馬生存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動物園里。

據說,最後一次捕獲蒙古野馬是在1947年;而最後一次見到野馬是在1959年冬。後來,外國動物學家曾幾次組成考察隊去蒙古西部尋覓,20年過去了,什麼也沒有找到。他們從當地牧民那裡得知,40年代在這裡見過野馬,那是從新疆那邊跑過來的。人們寄希望於新疆,那裡可能是惟一有野馬存在的地方。

我國地質勘探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時,曾經多次看到了蒙古野馬。它們活動的範圍在準噶爾盆地東部,西起沙丘河,東到將軍戈壁,而以帳篷溝一帶為最多。

放野擔憂

(圖)野馬野馬

比大熊貓還珍貴的普氏野馬將面臨物種退化、環境惡化及人類捕殺。

新疆野馬中心將在卡拉麥里山放野27匹野馬,這是人類首次將圈養的野馬“放野”。野馬又名普氏野馬,是世界上惟一保存著6000萬年前基因的物種,全世界也不過千匹,比大熊貓還珍貴。今年初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播出《野馬之死》,講述了被譽為中國第一野馬的“準噶爾一號”在壯年死於難產的故事,引起人們對野馬的極大關注。這次放野再次引起人們對於保護這一瀕危物種的關注。在採訪中,一些常年從事生物和環境保護的專家向記者透露了他們的隱憂。

理由一:放野能否成功,要在一兩年後才能判斷

拍攝《野馬之死》的新疆電視台的記者謝勇告訴記者,此次“放野”的27匹野馬自1997年就已開始了半放野狀態,它們生活在野馬中心面積最大的7號馬場,這一馬場達3100畝,適合野馬奔跑,是專為放野做準備的。此次野馬放野能否成功,要在一兩年後才能判斷,如果那時存活的數量能達到50%,就可初步斷定野馬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環境,具備了獨立生存和繁殖的能力。野馬中心主任曹傑目前已回到烏魯木齊撰寫野馬放養的規劃報告,為野馬放養做最後的準備。他表示目前野馬放野的條件均已具備。

理由二:全世界的野馬都是28匹野馬的後代,近親繁殖現象嚴重

當年沙俄軍官普爾熱共擄去了52隻野馬,存活下來的有28匹。現在全世界的野馬都是這28匹野馬的後代,存在嚴重的近親繁殖現象。在野馬中心一些剛剛出生的小馬駒眼睛閉合,腸道畸形。又由於長期圈養,使得馬腿變粗,體重增加,奔跑速度、方向辨別力、野外生存能力也都大大下降。專家稱一個物種如果沒有合適的環境,就不可能恢復其本性,野馬的奔跑能力、抵抗疾病、繁殖能力,只有在環境的壓力下才能保持,所以長期的圈養會使整個物種逐步喪失野性。因而對野馬進行放野是恢復野馬這一種群的必經之路。

(圖)野馬野馬

理由三:野馬已消失了100多年,新疆的生態環境已與當年大不一樣

雖然讓野馬回歸自然是“野馬還鄉”計畫的最終目的,但是野馬在新疆畢竟已經消失了100多年,現在新疆的生態環境已與100多年以前大不一樣。卡拉麥里山一帶是荒漠戈壁,植物量很低,對於野馬這樣大型的食草動物,放野後可能會和當地的野生食草動物野驢、鵝喉羚甚至當地牧民的牛羊爭奪水資源食物。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志剛教授對此提出了自己的擔心,他認為在放野前必須考慮到各方面的利益,做出詳細客觀的論證,對新疆目前的環境和放野的可行性進行評估和研究。

理由四:踏踐植被可能會引起當地牧民的不滿

人們都認為環保是一件好事情,但保護環境並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更重要的是當地民眾對此支不支持。目前放野的野馬數量不多,但野馬繁殖很快,如沒有天敵和人的捕殺,野馬的數量會增長很快,這時一些問題會相應出現。野馬踏踐植被等情況可能會引起當地牧民的不滿。因而在放野前進行詳細論證和與當地牧民進行溝通是必不可少的。

理由五:放野能否成功重要的是保護物種棲息地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生態學博士解焱說,目前對動物的保護,人們太注重對單個動物的保護而不注重保護他們的棲息地,以大熊貓為例,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但全國乃至全世界花在它們身上的錢大得驚人,國家財政撥款和籌集的資金近幾年達一千萬元以上,可是目前記錄顯示在人工養殖的情況下熊貓沒有達到增殖的目的。這與目前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心態沒有擺正有關。一些地方把保護區當做搖錢樹進行商業開發,修公路、建旅館、出售門票,雖然很賺錢,但這與建保護區的初衷大相逕庭。全國1200多個保護區大多數都存在這種現象。因而對於此次野馬放野,解博士認為不能忽視的一個方面是保護野馬的棲息地。

(圖)野馬野馬

理由六:保護一種動物,要保護所有與它一起共生共死的競爭對手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環境生物學及生態學系主任許崇任教授說,野馬是食草動物,它的出現對現有食物鏈的影響要小一些。物種之間的生物鏈,並不僅限於你吃我,我吃你的簡單關係,期間是非常複雜的。野馬的滅亡並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是人為選擇濫捕濫殺造成的惡果。因而恢復的意義重大。

其實是保護這個鏈中的所有動物,是與它一起共生共死的競爭對手。當我們看到一種動物數量不多了,於是立刻將它們圈養起來,慢慢通過人工繁殖或其它手段增加它們的數量,這樣看似保護了它們,其實是使這些瀕危物種緩慢地走向滅絕。因為保護這些野生動物不從它們生存的環境入手,走的就是一條治標不治本的道路,因為即使這個種群的數量增加了,但一旦回到野外,由於野外的環境已遭到破壞,它們還會一步步走向滅亡。”

保護措施

(圖)保護野馬保護野馬

野馬很稀少,已經列入世界禁獵動物之中。

國際上成立了專門組織,對野馬進行調查研究,並定出了馴養、保護和繁殖的方法。中國已把野馬列為第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獵。

科學家也曾以各種馬進行雜交,使一百年前生存在歐洲的一種野馬──大盤馬再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