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苦、甘、性涼。
功效
清熱利濕,驅蛔,止血。
主治
用於濕熱黃疸,蛔蟲病,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秋季果熟時採摘,去除種子,取果肉鮮用或乾燥。
形態特性
尖葉四照花又名:狹葉四照花。常綠喬木或灌木,高4-12米;樹皮灰色或灰褐色,平滑;幼枝灰綠色,被白貼生短柔毛,老枝灰褐色,近於無毛。冬芽小,圓錐形,密被白色細毛。葉對生,革質,長圓橢圓形,稀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長7-9(-12)厘米,寬2.5-4.2(-5)厘米,先端漸尖形,具尖尾,基部楔形或寬楔形,稀鈍圓形,上面深綠色,嫩時被白色細伏毛,老後無毛,下面灰綠色,密被白色貼生短柔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微凸起,側脈通常3-4對,弓形內彎,有時脈腋有簇生白色細毛;葉柄細圓柱形,長8-12毫米,嫩時被細毛,漸老則近於無毛。頭狀花序球形,約由55-80(-95)朵花聚集而成,直徑8毫米;總苞片4,長卵形至倒卵形,長2.5-5厘米,寬9-22毫米,先端漸尖或微突尖形,基部狹窄,初為淡黃色,後變為白色,兩面微被白色貼生短柔毛;總花梗纖細,長5.5-8厘米,密被白色細伏毛;花萼管狀,長0.7毫米,上部4裂,裂片鈍圓或鈍尖形,有時截形,外側有白色細伏毛,內側上半部密被白色短柔毛;花瓣4,卵圓形,長2.8毫米,寬1.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狹窄,下面有白色貼生短柔毛;雄蕊4,較花瓣短,花絲長1.5毫米,花葯橢圓形,長約1毫米;花盤環狀,略有4淺裂,原約0.4毫米;花柱長約1毫米,密被白色絲狀毛。果序球形,直徑2.5厘米,成熟時紅色,被白色細伏毛;總果梗纖細,長6-10.5厘米,紫綠色,微被毛。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40-1400m的混交林中。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相關論述
《中國中藥資源志要》:“清熱利濕,驅蛔,止血。主治濕熱黃疸,蛔蟲病,外傷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