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

《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是201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海龍。

出版背景

傳播學科的歷史不到百年,由於長期受到學科正當性赤字的困擾,其研究史常被各種神話所籠罩。 本書從那些被有意收編或無意誤讀的"灰色地帶"入手,結合新發現的材料和語境,重新詮釋傳播學經典文本,以顛覆傳播學術史主流敘事的霸權,尋找新的視角,解放傳播研究的想像力。本書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重寫傳播學術思想史,在對拉斯維爾、哥倫比亞學派、芝加哥學派、中國傳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學派的失蹤、本土化話語等問題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論。 作為一個貼近意識形態的舶來學科,中國傳播學的經驗在諸社會科學中並不特殊。對傳播學術史的反思也可為中國當代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一個典型個案。

圖書目錄

導言 解放灰色地帶:對傳播思想史敘事的反思 /

從傳播理論到傳播思想史 /

兩種傳播思想史 /

傳播學術史的意義 /

傳播學術史的敘事結構 /

灰色地帶的生命力 /

連續與斷裂的辯證法 /

本書的結構及章節 /

第一章 拉斯維爾:被誤讀的傳播學 “奠基人” /

缺乏傳承的“卡里斯瑪” /

《社會傳播》的5W /

拉斯維爾模式≠拉斯維爾的傳播觀念 /

注意結構研究與駐防國家 /

從宣傳研究到世界注意結構調查 /

第二章 超越有限效果理論:哥倫比亞學派 及其批評者 /

在天使與妖魔之間的哥倫比亞學派 /

為什麼哥倫比亞學派會成為眾矢之的? /

哥倫比亞學派=有限效果? /

為什麼哥倫比亞學派會被貼上

“有限效果論”的標籤? /

抽象的經驗主義還是方法的多樣主義? /

管理學派的是與非 /

豐富多彩的灰色地帶 /

第三章 帕克與傳播研究的芝加哥學派神話 /

傳播研究史的話語爭奪 /

為什麼是帕克? /

連續中的斷裂 /

從進化論到效果研究 /

斷裂中的連續 /

傳播研究與知識社會學 /

第四章 宣傳的理由:被忽略的伯內斯及《宣傳》 /

傳播思想史的學術偏見 /

創造有利於“宣傳”的環境 /

多元主義與社會秩序 /

從公眾被詛咒到雙向互惠 /

宣傳的“科學性” /

第五章 中國傳播研究的史前史 /

“傳播”還是“交通”? /

社會學傳統的傳播研究 /

中國社會學者對傳播問題的探索 /

新聞學傳統的傳播研究 /

斷裂中的連續 /

重構記憶 /

第六章 孫本文與20世紀初的中國傳播研究 /

為什麼是傳播研究? /

為什麼是孫本文? /

公眾意見:從社會態度到社會控制 /

社會學與中國早期傳播研究 /

第七章 “傳播學”引進中的“失蹤者”:傳播批判學派 與中國早期的傳播學觀念 /

施拉姆訪華:中國傳播學興起的助燃劑 /

批判理論引介的“失蹤” /

對抗策略:“發育不良”的實證研究 /

模仿策略:傳播學是新聞學的最新階段? /

“不成熟”的社會語境還是“兩難”的社會語境? /

第八章 從“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從關鍵字 的變遷看中國媒介文化研究 /

概念的源點:“文化工業”與法蘭克福學派 /

“文化工業”概念在中國的發展概況 /

“文化工業”概念的引入 /

錯位的批判與通過符號資本展開的爭奪 /

從“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 /

重新定義“文化產業” /

第九章 尋找聽眾:中國傳播研究中的創造性互動 /

新聞學者:傳播研究在中國的第一批聽眾 /

理想的聽眾和實際的聽眾 /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傳播研究在經濟領域的新聽眾 /

聽眾還是委託人 /

學術獨立與多元的聽眾 /

第十章 從客群研究看“傳播學本土化”話語 /

從應然到實然:兩種“傳播學本土化” /

中體西用:三種客群研究 /

曖昧的“傳播學本土化”話語 /

第十一章 傳播研究本土化的兩個維度 /

本土化焦慮的產生 /

本土化問題的提出方式 /

充滿爭議的本土化標準 /

本土化話語背後的張力 /

多元競合的本土化 /

後記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