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縣

重慶開縣

開縣位於重慶市東北部,在三峽庫區小江支流回水末端。開縣北依巴山,南近長江,西與四川省接壤,距重慶市區280公里,是人口大縣、資源大縣、農業大縣、移民大縣。至2014年底,開縣幅員面積395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68.77萬。轄40個鎮、鄉、街道、435個村、75個社區。開縣為國家園林縣城,獲得過“2013中國休閒小城”、“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重慶開縣重慶開縣
開縣歷史悠久,古屬梁州之域。秦、漢屬巴郡朐忍縣地。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劃朐忍西部地置漢豐縣,以漢土豐盛為名。南北朝劉宋(420—479)又漢豐境內增置巴渠、新浦共三縣皆屬巴東郡;西魏(535)平蜀後改漢豐為永寧;北周天和四年(569)移開州於永寧,轄永寧、萬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縣。隋開皇十八年(599)改永寧為盛山縣,改開州為萬州。唐武德元年(618)改萬州為開州;廣德元年(763)改盛山縣(貞觀初西流縣併入)為開江縣,開州轄開江、新浦、萬歲(萬世改名)三縣。宋慶曆四年(1044)省新浦入開江,萬歲改名清水,時開州轄二縣。元(1271—1368)省縣入州。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為縣,開縣之名自此始。因南河古稱開江,州、縣由此得名。清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1997年前開縣均屬四川省轄。1997年重慶市劃歸為中央直轄後,開縣始屬重慶市所轄。

地理位置

開縣位於重慶市東北部,北鄰城口;東鄰巫溪、雲陽;南接萬州;西與四川省的宣漢、開江兩縣接壤。介於北緯30°49′30″~31°41′30″與東經107°55′48″~108°54′之間,屬國際東7時區。是重慶市區通往巫溪、城口的必經之地。公路距萬州區78千米,距雲陽新縣城70千米,距重慶(經開江縣任市鎮)300多千米,距巫溪縣198千米,距城口縣240餘千米,距四川省達州市160千米。

自然地理

地質

開縣地表出露地層按由老到新順序是奧陶系、志留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四系。由造山運動形成的背斜,由南向北依次為鐵峰背斜、開梁背斜、赫天池背斜、天子城背斜、漁沙背斜、鹹宜背斜。

礦產資源

以煤最豐富,儲量為0.88億噸,主產於和謙(無煙煤)、南門、渠口、正壩、高橋、天和(煙煤)等鄉鎮,年開採量120萬噸左右;縣境內五百梯氣田探明儲量500億立方米,已開發輸出和供縣內工業、民用;金屬礦有鐵、銅、鉛、鋅等,現均未利用;石膏(儲量1億噸)、綠豆岩(儲量1800萬噸)、矽石(儲量1000萬噸)、石英砂岩礦(儲量900萬噸)、石灰岩(可用生產水泥的儲量185.7萬億噸)、大理石(儲量1200萬立方米)、頁岩、陶土、青沙、卵石儲量極為豐富,均只少量利用。

地貌

開縣地貌由於受地殼強烈擠壓和水系的不斷浸蝕切割,形成了境內山地、丘陵、平壩3種地貌類型、7個地貌單元。中山槽谷占全縣面積的25%,分布在北部岩水、白泉、滿月等鄉一帶,海拔高度1000—2500米,形成山嶺和深溝峽谷。低山嶺谷占全縣幅員面積17%,分布在縣境西北、中、南部,海拔高度500—1000米,形成條狀低山,山勢陡峻、漕深谷窄。坪狀低山;占全縣幅員面積的21%,分布在中、南部的大慈山、九龍山、開竹坪一帶,形成邊緣陡峭、頂部寬平的低山。深丘占全縣幅員面積的10%,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分布在中部的溫泉、正壩鎮一帶,形成溝深谷長丘陵。中丘占全縣幅員面積的13%,海拔高度350—500米,分布在中西部的中和、南雅、金峰一帶,形成單斜丘及饅頭狀丘。淺丘占全縣幅員面積的8%,分布在山脈的漕部一帶,海拔高度250—400米,形成矮小丘包、谷地。平壩占全縣幅員面積的6%,分布在江、東、浦3條河流的沿岸及溪溝兩旁,地勢平坦。全縣山地占63%,丘陵占31%,平壩占6%。大體是“六山三丘一分壩”。

山脈河流

北部一字梁山系大巴山支脈,群山連綿,最高峰橫豬槽海拔2626米;再伸支脈觀面山,為開縣與宣漢縣界山;又伸支脈界梁於岩水、關面等鄉,最高峰磨盤山海拔2270米。西南中部南山山脈源於梁平縣,橫亘於南河與浦里河之界,最高峰假角山海拔1208米;縣境南緣有鐵峰山脈,源於忠縣精華山自萬州入境,為開萬(州)界山,海拔900—1000米,最高峰鳳凰山海拔1373米。東有金峰嶺,為開雲(陽)界山,最高峰杉樹坪海拔1118米。中部有九龍山、大慈山,為坪狀台地,海拔800米左右。開縣河流統屬小江水系。境內有東河、南河、浦里河3條,是小江的上源和主要支流。縣境內大小溪流均匯合於渠口鎮,流經雲陽縣,在雲陽新縣城雙江鎮注入長江。

氣候特點

開縣處於四川盆地東部溫和高溫區內。三里河谷淺丘平壩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北部大巴山支脈1000米以上山地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8.5℃(豐樂海拔165.7米)~10.8℃(馬雲海拔1490米),低高差7.7℃。開縣幅員遼闊(總面積3969平方千米),地形複雜,隨海拔高度引起的氣溫立體差異十分明顯。盛夏季節,縣城平壩地區酷熱難耐,氣溫高達40℃左右;而北部高山則涼爽如秋,身穿袷衣,晚蓋薄棉被。開縣年降水1200毫米左右(北部山區年降水1600毫米左右),特點是雨季長、雨日多、降水豐富。開縣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夏季最長;氣候溫熱、無霜期長;降水豐富,多水旱風雹災害。

人口民族

重慶開縣重慶開縣
2003年末,全縣總人口152萬人,比上年淨增8949人,增幅0.59%,排列重慶區、縣(市)第二。總人口中,按性別分組,男80.7萬人,女71.3萬人,男女性別比(以女為100)100:113;按年齡段分組,18歲以下41.7萬人,18—35歲42.7萬人,35—60歲49.9萬人,60歲以上17.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數的27.4%、28.1%、32.8%和11.7%。全年人口出生率14.39‰,死亡率5.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04‰。

民族構成

開縣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包括未識別民族在內,全縣共有31個民族: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傈傈族、佤族、高山族、土族、達斡爾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仡佬族、塔吉克族、獨龍族、門巴族等。在常住人口中,漢族占99.9%,少數民族占0.1%。
美麗的移民新縣城
開縣地處重慶市東北部,距重慶市280公里。她北依巴山,南近長江,西與四川省接壤,幅員面積近4000平方公里。全縣有38個鎮鄉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54萬人。開縣是一個人口大縣、資源大縣、農業大縣,同時也是一個移民大縣,三峽工程建成蓄水以後,受淹陸地面積達45平方公里,涉及11個鄉鎮,淹沒搬遷總人口15萬人,比整個湖北省受淹人口的總數還多,是庫區內最大的淹沒縣。而有著將近1800年歷史的開縣舊縣城,也將沉入水下。舊縣城的淹沒讓我們依依不捨,但是新縣城的丰姿讓我們更加欣喜。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正在建設之中的新縣城。整個新縣城的規劃面積為42.2平方公里,人口規模40萬人.總體布局採取帶狀組團式結構,遠期形成中心城及白鶴、竹溪、趙家、渠口、厚壩5個組團的格局。新縣城的主城區由中集、安康、平橋三個片區組成,是整個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隨著三峽工程移民搬遷完成,為了治理開縣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問題,在開縣城區下游4.5公里處,還將築起水位調節壩,從而形成一個水面積近15公里的生態湖,也稱為前置庫,環繞在我們的主城區。未來的開縣新縣城將體現出山水園林風格、帥鄉文化品位和濱湖城市風貌。在主城區,城市綠地系統以及環城的鳳凰山、迎仙山、南山、大慈山四山綠化工程形成的上萬畝綠色屏障,使這裡成為空氣清新、綠樹環抱、鳥語花香的現代生態城市。在移民再建新開縣、新帥鄉中,古老的開縣城將得到涅盤再生,開縣新城將呈現出平湖秋月弄槳聲,濱江城市入畫屏的美麗景色,成為我們更加美好的全新家園。
帥鄉·桔鄉·金開
開縣是一方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熱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據可以考證的文史,開縣的歷史文明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殷商、西周時期。東漢建安21年,這裡特置為縣,當時稱作漢豐縣,取漢土豐厚之意,文明的進程便無可遏止地展開在這塊土地上。為人所稱道的“金開縣”、“舉子之鄉”,江山代有才人出。遠的如唐朝著名詩人韋處厚,在開縣為官三年,後來出任朝廷宰相。清朝同治年間,開縣籍人李宗羲任兩江總督,被列為清代700名臣之一。清朝光緒年間,為了反對清政府簽定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正在北京趕考的全國1200多名舉人聯合上書請願,發起“公車上書”,其中有6名開縣舉人參與簽名,占了巴蜀兩地舉人簽名總數的將近十分之一,由此開縣被譽為“舉子之鄉”。抗日戰爭時期,王潤波將軍等1378名開縣人為國捐軀;在紅岩英烈中,犧牲於渣滓洞的開縣人有14名,他們赤膽忠心,無一叛黨,在紅岩精神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更令我們自豪的是,開縣還誕生和哺育了共和國的元帥——一代“軍神”劉伯承。從少年時期到投身於辛亥革命,劉伯承在家鄉開縣度過了整整19個春秋,因此開縣又被稱為“帥鄉”。
歷史上將開縣稱為“金開縣”,素有“金開銀萬”之說,也稱開縣為“小天府”,這可說是名副其實。開縣有將近40萬公頃的土地,有農耕地10萬多公頃。奇特的地形地貌、濕潤溫和、四季分明的立體型氣候,使開縣具有十分豐富的糧油、茶葉、果品、畜牧、藥材等農業資源。開縣被列為國家和省市級糧食、柑桔、蠶桑、油桐、山羊、油菜、生豬、藥材等種類的商品生產基地縣。我縣注重農業的傳統基礎地位,努力推進結構調整,創新經營機制,打造優質品牌,切實推進農業產業化。歷年來,我縣農業總產值和糧油、柑桔、肉類總產量位居重慶市各區縣前列。“渝開”牌錦橙、“頂用”銀杏茶、“搏擊”龍鬚牛肉等產品先後獲得農業部、重慶市名牌農產品稱號,出口俄羅斯、泰國和歐洲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開縣已探明的礦藏有20多種,有鐵、銅、鉛、鋅、石膏、大理石等,其中尤以煤和天然氣的儲量最為豐富。優質煤儲量達1.2億噸,年開採量220萬噸左右,通過能源轉化,全縣火電裝機達到80萬千瓦;境內已探明天然氣儲量2000億立方米,屬國家級大氣田,年採氣量超過10億立方米。我縣立足資源優勢,加快構築發展平台,努力培育支柱產業,逐步形成了以能源、綠色食品加工、建材、天然氣化工為主體的新型工業體系。開縣的天然氣按“川氣出川”戰略納入了忠(縣)武(漢)輸氣幹線,外供湖南湖北。星星套裝門、臨江香綢扇、新美陶瓷、黃楊木梳、神鼎水泥等種產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名優特產品稱號,白鶴工業園區也被列為重慶市12大特色產業園區之一。
水路不通走旱路
開縣的地形地貌以平原、丘陵、山地兼而有之。境內布滿此起彼伏的山丘和縱橫交錯的河流。河流統稱小江水系,較大的三條河是東河、南河和浦里河,這三條河在境內匯合為小江,流經雲陽縣後注入浩瀚的長江。現在我們溯流而上的是其中的一條南河,它發源於四川省的開江縣,過去也稱它為開江或江里河。開縣在歷史上曾被稱為開江、開州以及後來被稱為開縣,就正是得名於這條名字中有一個開字的母親河。開縣的三條河流在歷史上都比現在的河床低,水流量也比現在的大,過去曾經是直達長江、通於武漢上海等地的水上交通要道,為開縣歷史上的繁榮和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使這裡較早的成為禮儀之邦。新中國建立前後,這三條河流還保持著300公里以上里程的通航。當時的永寧社,船隻達到7000餘條,運輸業務遍及整個長江流域。1970年建立小江電站以後,開縣的內河航運衰落。水路不通走旱路,1965年第一輛“解放”牌汽車開到開縣,開縣的公路便以縣城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快速輻射。如今,全縣的公路里程已達到1550多公里,出境公路得以全部硬化或油化,打開了通往重慶、萬州、巫溪、雲陽等地的通道;萬開高速公路以於2006年底通車。開縣將很快實現“2小時開縣,半小時萬州,3小時重慶”的交通暢通工程目標,融入全國交通大循環。而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開縣開始著手整治小江航道,規劃建設500噸級航道和貨物吞吐量為60萬噸、客運旅客吞吐量為40萬人的港口碼頭,實現歷史與現在完全不能媲美的與長江水道的重新連線。不久的將來,開縣將打破交通條件對發展的“瓶頸”制約,形成買周邊、賣全國的物流集散地,成為渝東北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新的歷史時期,將賦予開縣以開拓、開明、開放、開創的新的歷史涵義。
風光秀美
開縣是一個人傑地靈而又風光秀美的地方。說到開縣的風光,人文景觀有古戰場遺址黃陵城、楊柳關;建築雄偉的大覺寺,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展現著開縣文化的古老璀璨。有盛山408米仿古長廊,人稱巴渝第一長廊。還有南雅大佛,是渝東第一大佛;劉伯承元帥舊居、劉伯承元帥紀念館,被納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自然景觀有享譽西南的溶洞仙女洞、神秘原始的花仙峽,還有諸多的山川、峽谷、奇石、古樹、溫泉、岩峰等,都是極具探險、攬勝、度假、避暑、觀奇等功能的旅遊資源。近年來,開縣抓住建設庫區“金三角”特色旅遊環線的機遇,大力開發生態觀光旅遊,積極啟動和實施雪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建設項目,同時加大對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力度,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目前全縣森林面積達到131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30%,我們看到的兩旁山坡都屬於退耕還林區,幾年之後這裡將形成綿延上百公里的綠色長廊。開縣就是一個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大家做做深呼吸,相信一定會驅走您一路的勞頓!
開縣三絕
現在我再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所要到達的幾個鎮的傳統特產。開縣的土特產品種繁多,琳琅滿目,每一個傳統產品都有一番傳奇。比如開縣的冰薄月餅,據傳說當年八大王張獻忠帶領隊伍來到開縣,準備攻下臨江鎮後在打到成都。臨江鎮的王記月餅鋪避開官兵,專門為義軍特製了一批皮薄餡多、運送方便的冰薄月餅,以後其精巧的工藝便一代一代的相傳下來。開縣的特產中還有“三絕”-----水竹涼蓆、龍珠茶和香綢扇。一絕是水竹涼蓆,是用臨江、鐵橋等地盛產的白竹、水竹為原料,經過特殊的物化處理後精心編織而成,其柔軟爽滑、清涼宜人,圖案層次豐富,達到了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堪稱席中珍品,國慶十周年時曾送北京參加獻禮展出,後又被評為全國六大名涼蓆之一。1960年國家主席劉少奇出訪印尼,曾帶10床開縣水竹涼蓆作為禮品饋贈禮邦。第二絕是龍珠茶,原產於開縣敦好鎮龍珠村一帶,因其清香味醇,獨具特色而久負盛名。早在唐朝時,龍珠茶就被列為貢茶,專供皇帝享用。建國後,龍珠茶又獲得原四川省名優茶十連冠、國家博覽會金獎等殊榮。 第三絕是香綢扇,主產於臨江鎮。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時期摺扇由高麗國(今朝鮮)傳入我國。清道光年間,臨江鎮人用白竹為骨架,以皮紙、桐油製作摺扇,投放市場後,求購者絡繹不絕,於是製作摺扇的從業人員及摺扇產量日漸增加,至建國前夕,年產量達到30萬把,成為臨江鎮的特色傳統產業。後來改進工藝,以薄而透明的皮紙或白綢為材料製作扇面,用國畫技法繪以人物、山水及花鳥魚蟲圖案,小小的摺扇便成為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藝術品。同時,由於在製作過程中採用藥物、香料熏煮,暑天扇涼,令人感到風來香滿,心曠神怡。臨江香綢扇多次獲得省市級“優秀產品”、“消費者喜愛商品”等稱號,並被北京人民大會堂列為紀念專用商品。1992年,臨江扇廠與航天工業部重慶機電設計院合作,建立香綢扇自動化生產線,摺扇年產量可達180萬把。如今,臨江香綢扇除了暢銷國內,還遠銷到香港等地。

行政區劃

重慶開縣重慶開縣
開縣轄4個街道、21個鎮、13個鄉:漢豐街道、豐樂街道、鎮東街道、白鶴街道、大進鎮、長沙鎮、郭家鎮、臨江鎮、趙家鎮、溫泉鎮、鐵橋鎮、中和鎮、岳溪鎮、南門鎮、南雅鎮、河堰鎮、和謙鎮、九龍山鎮、鎮安鎮、竹溪鎮、渠口鎮、厚壩鎮、高橋鎮、敦好鎮、義和鎮、白泉鄉、關面鄉、滿月鄉、譚家鄉、五通鄉、巫山鄉、白橋鄉、麻柳鄉、紫水鄉、大德鄉、天和鄉、三匯口鄉、金峰鄉。2000年,開縣轄漢豐、鎮東、鎮安、豐樂、厚壩、白鶴、東華、溫泉、郭家、和謙、大進、河堰、正壩、敦好、高橋、九龍山、中和、三合、義和、臨江、竹溪、鐵橋、南雅、岳溪、長沙、南門、趙家、渠口28個鎮;大慈、大德、金峰、白橋、譚家、梓潼、關坪、滿月、紅園、關面、白泉、錦竹、岩水、紫水、麻柳、天白、天和、三匯口、太原、中興、巫山、跳蹬、五通、龍安、花林、兼善、開竹2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408116人,其中:漢豐鎮92054人、鎮東鎮23916人、鎮安鎮27629人、豐樂鎮28846人、厚壩鎮31262人、東華鎮33955人、白鶴鎮22879人、溫泉鎮50104人、郭家鎮39950人、和謙鎮27343人、河堰鎮19635人、大進鎮14554人、正壩鎮19486人、敦好鎮27948人、高橋鎮29047人、九龍山鎮25179人、中和鎮25849人、義和鎮31834人、三合鎮28175人、臨江鎮61681人、竹溪鎮35033人、鐵橋鎮50490人、南雅鎮39391人、岳溪鎮31765人、長沙鎮58825人、南門鎮41105人、趙家鎮45356人、渠口鎮28575人、大慈鄉27590人、大德鄉19245人、金峰鄉23972人、白橋鄉26057人、岩水鄉9095人、錦竹鄉4247人、譚家鄉15490人、紅園鄉5573人、關面鄉8478人、白泉鄉9187人、滿月鄉10646人、關坪鄉6813人、梓潼鄉11655人、麻柳鄉24940人、紫水鄉27004人、天白鄉18209人、天和鄉16875人、三匯口鄉17735人、太原鄉23540人、中興鄉17719人、巫山鄉11561人、龍安鄉16615人、五通鄉6593人、跳蹬鄉15027人、花林鄉22777人、兼善鄉6764人、開竹鄉12843人。

經濟狀況

綜述
2014年,開縣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001665萬元,增長12.0%。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483214萬元、1539661萬元、978790萬元,分別增長5.6%、16.3%、8.3%。三次產業對開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7.0%、68.9%、24.1%,分別拉動開縣生產總值增長0.8、8.3、2.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6.1:51.3:32.6。

第一產業
2014年,開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83214萬,增長5.6%。其中,種植業320391萬元,增長5.7%;畜牧業121313萬元,增長5.2%;林業16387萬元,增長4.7%。糧食種植面積190.16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4.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8萬畝。糧食總產量60.12萬噸,蔬菜產量41.57萬噸。出欄生豬108.62萬頭,水產品產量24805噸。

第二產業
2014年,開縣工業工業增加值975847萬元,增長12.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59579萬元,增長15.2%。
建築業實現增加值563814萬元,增長23.6%。開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44家,從業人員68786人。完成建築業總產值(註冊地)2040529萬元,房屋施工面積662.81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460.94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4年,開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6046萬元,增長13%。分城鄉看,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84086萬元,增長13.1%;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41959萬元,增長12.7%。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60800萬元,增長13.4%;零售業零售額874203萬元,增長13%;住宿零售額7449萬元,增長11.9%;餐飲業零售額183594萬元,增長12.5%。接待遊客248萬人次,增長37.5%;旅遊綜合收入13.1億元,增長67.9%。完成郵電業務總量78126萬元,增長12.1%。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6.2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91萬戶。網際網路用戶達到8.9萬戶。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3863296萬元,比年初增長11.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893257萬元,比年初增長11.4%。人民幣貸款餘額1893621萬元,比年初增長31%,其中中長期貸款1527959萬元,比年初增長33.6%。

交通狀況

至2014年底,開縣公路通車裡程8316公里,其中二級公路334公里,三級公路140公里,四級公路3370公里,等外路4472公里。2014年改建公路353公里,新建二級公路9公里,改建二級公路54公里;加固大橋3座。通鄉通暢率達100%,通村通暢率達70%;鄉鎮客車通達率為100%。
2014年,水陸運輸總周轉量完成289346萬噸公里,增長15.4%,其中貨物運輸周轉量完成280924萬噸公里,增長15.5%,旅客運輸周轉量完成84220萬人公里,增長12.9%。
經過開縣境內的國道有4條,為G211、G243、G347、G542,達272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

重慶開縣重慶開縣
至2014年末,開縣有學校606所,其中職業中學3所、完全高中9所、國中55所、國小319所、幼稚園219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248167人,其中職業中學9219人、高中29631人、國中56138人、國小109670人、幼稚園43360人。教職工15346人,其中職業中學557人、高中1850人、國中4483人、國小5821人、幼稚園2588人。2014年全縣高考參考人數9523人,上線8809人,其中重點大學上線1249人。[20]
主要學校有:開縣中學、臨江中學、開縣實驗中學、陳家中學、豐樂中學、溫泉中學、鐵橋中學、中和中學等。

文化

至2014年末,開縣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博物館1個,展覽館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2個。有線電視在冊用戶22萬戶,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8.8%。

衛生

至2014年末,開縣有衛生機構66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個。醫療機構實有床位6527張。衛生技術人員512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086人,註冊護士2018人。

名優特產

水竹涼蓆
水竹涼蓆圖案層次豐富,兼具實用和藝術性,堪稱席中珍品,被評為全國六大名涼蓆之一。

龍珠茶
龍珠茶,清香味醇,唐朝時曾列為貢茶。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龍珠茶獲得重慶名優茶十連冠、國家博覽會金獎等殊榮。

香綢扇
香綢扇,選用山澗優質鳳尾竹、上等絲綢為材料,採用傳統削、鑽、刮、漂、漿等72道手工、手繪、手書工藝精雕細鑿而成。獲得過省市級“優秀產品”、“消費者喜愛商品”等稱號,並被北京人民大會堂列為紀念專用商品。

風景名勝

劉伯承故居
劉伯承故居位於重慶開縣趙家鎮周都村,占地20畝,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有劉伯承故居及輔助陳列室、劉帥陵園、石碾盤、竹林水塘、黃桷古道、父母墳地、觀景平台、銅像廣場等。[27]
南雅大佛寺
南雅大佛寺位於重慶開縣南雅鎮。寺內大佛為唐末石刻雕塑,依山而立,就岩鑿成,稱為重慶市第一大坐佛。
花仙峽
花仙峽又名花仙溝、花線溝,位於譚家鎮,是一處以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保持著原始風貌的神奇峽谷。
七里潭廊橋
七里潭廊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重修於道光七年,以石為墩,全木架構,是重慶市內為數不多的古廊橋之一,現為縣級文保單位。

城市榮譽

2012年2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命名開縣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3年12月,世界休閒組織、中國旅遊協會、全國休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聯合發布了“‘美麗中國·休閒城市'2013中國休閒城市發展綜合評價”成果,開縣榮獲“2013中國休閒小城”稱號。
2013年12月,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開縣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