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基礎心理學重點實驗室

t》、《Scien ce》、《Journ ce》、《Cogn

本實驗室始建於1983年,時稱“心理學實驗室”,主要滿足本科教學和教師開展部分研究工作。2000年,本實驗室在多次設備更新後,建設成為“重慶市基礎心理學重點實驗室”,2004年6月,該重點實驗室通過重慶市教委的評估,被評為“優秀示範重點實驗室”,2005年底,經過實驗室的努力,成功升級為“人格與認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已獲準立項建設)。本實驗室有著良好的學術支撐:心理學的一級學科博士點,心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基礎心理學國家級重點學科,基礎心理學和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重慶市重點學科。此外,還與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第三軍醫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建立有實質性的合作關係,開展聯合研究和培養博士生。
重點實驗室通過一系列人才吸引和穩定措施,形成了以實驗室主任李紅(教授、博士生導師,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及學術委員會主任黃希庭(教授,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為核心的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經過20餘年的建設和發展,本實驗室現已形成四個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研究方向,不少研究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有些成果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這四個研究方向是:時間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人工智慧與腦科學。
1、時間心理學方向
這是本學科點的一大傳統領域,研究時間長,成果多,水平高,是全國公認的時間心理研究中心。主持過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9070346,39470247和30270467)以及若干項其它省部級課題,還有數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的重大、重點及一般項目,在《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心理學報》、《心理科學》上發表60餘篇論文,其中40餘篇論文被Psychological Abstract刊載。將時序、時距和時點綜合起來,對時間認知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對時間認知發展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兒童時間認知發展中所發現的Kappa效應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引用,有的成果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2、認知心理學方向
這是本學科點的一大優勢領域,研究時間較長,成果多,水平高。主持了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9370255,39770268,39900046和30370488),5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99CZX009、99BYY002、01BYY006、03BYY017和04BZX046),1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還有數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的重大、重點及一般項目。主要探討個體思維活動的心理邏輯、思維與創造活動的心理機制、兒童推理能力發展、審美認知發展和漢字認知等課題。在《Cognitive development》、《Science in China》、《Memory and Cognition》、《Perception》、《Cognitive Brain Research》、《中國科學》、《心理學報》和《心理科學》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在其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62篇被SCI、SSCI或PA收錄。提出了“智慧型的認知結構模型理論假說”、“命題語義加工的問題空間”、“解決三項系列問題的樞紐項比較模型”、“傳遞性關係推理能力發展的複合模型”、頓悟的“概念驅動理論”、“啟發式思維策略轉換理論”、“多層次頓悟理論”等理論模型,創造了研究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需要驅動”和“需要阻隔”的研究方法。同時,還積極開展思維訓練研究,提出了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性知識轉化理論”和“六階段思維訓練模型”。
3、人格心理學方向
本方向起步早、成果多、水平高,曾主持10餘項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00BSH025、02JAZJDXLX001、02CSH002、03BSH023、03CSH008、01BSH013、BBA010049、05CZX004、05CSH002、DBA010162,其中3個重點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還有數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的重大、重點及一般項目。其中價值觀研究、美育心理研究、中國人人格理論研究在國內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價值觀研究的成果曾榮獲教育部一等獎(1998年),美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曾榮獲教育部二等獎(1995年),中國人人格理論研究的成果榮獲教育部二等獎(2003年)。本方向一直重視人格理論研究,深入挖掘中國人的人格內涵,力圖以此為基礎,構建中國特色的人格心理學理論體系;注重人格評鑑技術,已經研製了一批具有較高信度、效度的人格測量工具;重視人格塑造,強調通過多種途徑比如美育、價值觀教育、個性化成才教育、自我品質的培養等來塑造個體的人格,力求將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研究相結合,探討大學生的自立、自信、自尊、自強人格的自我塑造,研究中小學生個性化成才的理論與實踐。在《Eating Behaviors》、《Body Image》、《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心理學報》等權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60餘篇,其中,43篇被SCI、SSCI或PA收錄。
4、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方向
跨越學科界限,將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神經計算學等學科相結合,以ERP、fMRI和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的最新技術方法,在承擔一系列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471044、59878046、30325026和30070262)、科學院重大項目(BYXLS02、KSCX2-SW-221和KJCX1-07)、國家863計畫子課題(863-511-910-101-01和863-511-9843-001)、教育部科技項目以及數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的重大、重點及一般項目等的基礎上,以大腦整合觀點研究人腦對視覺和聽覺信息的認知加工過程,揭示知覺、注意、記憶、語言、推理、問題解決等高級腦功能機制,並從對人腦認知的研究逐步演變到對自動推理、神經網路、神經模糊系統等人工智慧的研究,這是本學科點近10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已在《Nature Neuroscience》、《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Cognitive Brain Research》、《Psychophysiology》、《Neuropsychology》、《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Visual Neuroscience》和《計算機科學》等雜誌上發表論文140餘篇,其中20餘篇論文被SCI,EI收錄,表現出了很高的學術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