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況
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是重慶大學辦學歷史最悠久、學科實力最強的學院之一,是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和生態學學科相關領域科學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院現有教職工86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研究群體1個,“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長江學者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外專千人計畫”1人,“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4人、兩江學者1人,巴渝學者2人、教授28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導師28人,碩士生導師48人。
學院擁有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共建)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生態學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採礦工程是國家級重點學科,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是重慶市重點學科。
學院下設採礦工程系、環境科學系和安全工程系;重慶大學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研究院、礦山工程物理研究所、環境工程研究所。有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複雜煤氣層瓦斯抽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能礦資源開發及三峽庫區環境損傷與工程災害重點實驗室、污染防治與廢物資源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市環保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清潔生產工程研究中心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大學與美國利寶集團共建的重慶大學利寶互助職業安全研究中心等。擁有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和“985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平台。
專業介紹
本科專業包含:採礦工程、工程力學、環境科學、安全工程
碩士點: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礦業工程、力學、環境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採礦工程
採礦工程專業是重慶大學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幾個特色專業之一,也是國家第二類優勢特色專業。培養具有紮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全面的專門知識,能獨立進行技術開發、數值計算、現場套用實踐、素質高、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從事採礦工程及相關領域前沿技術研究的高級科學技術研究和高級管理人才。
主幹課程:固體礦床開採、岩土力學、地下工程、礦井通風與安全、岩土測試技術、地質學基礎、爆破工程、工程力學等。碩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固體礦床開採理論及技術、煤及煤層氣開採理論及技術、岩土力學與岩土工程穩定性、岩土工程設計及工程管理、環境災害預測與防治、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系統工程、資源開發的經濟技術評價、礦山管理工程與信息技術等。
就業方向: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礦業工程領域高層次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畢業生就業前景好。可到礦業工程及其相關領域的設計院、研究所、公司、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等部門從事技術開發、科學研究、教學、管理等工作。
所授學位:工學學士
環境科學
重慶大學環境科學系創建於1986年,前身是原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工程學院下設的環境工程系;2000年新重慶大學成立時,更名為環境科學系,隸屬於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1987年獲得環境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獲得環境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2005年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具有一支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師隊伍,其中正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6人,專職教師中8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被列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擁有一批2000年後從國外購置的大型精密儀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2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1等獎3項、2等獎4項、3等獎6項。在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工業污染防治及廢物資源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方面形成了自身學科特色;在全國250多個環境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教學點中位於前列,被評定為A級。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堅實的環境科學基礎理論,掌握環境污染控制基本技術的高級人才;畢業生可到工礦企業(公司)、政府行政部門、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等單位,從事環境保護技術開發、工程設計與施工、環境保護設施運行維護、企業(城市)環境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或者進入研究生層次進一步深造。
基本要求:(1)掌握數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練掌握一門外語;(2)掌握環境科學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3)掌握環境監測與環境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具備環境監測與環境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技能;(4)掌握環境污染治理基本理論與技術,具備環境保護工程設計與施工、工程設施運行與維護的基本技能;(5)訓練科學實驗、工程設計、研究開發、環境管理的基本技能;(6)具有良好的環境科學與工程素養,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和交流溝通能力。
主要課程:環境監測、環境評價、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無污染控制、環境系統分析、環境規劃學、環境管理、環境化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畫法幾何及建築製圖、流體力學及水力學、清潔生產、環境法規與標準等。
實踐環節:環境監測實驗、環境生物技術實驗、環境污染控制技術實驗;環境評價課程設計、環境污染控制(水、大氣和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課程設計;環境監測實習、環境生態學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
所授學位 :理學學士
安全工程
安全工程系始建於2000年,2001年面向全國招收本科生,同年獲“安全技術及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安全技術及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獲“安全管理”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與美國利寶集團合作,成立了“利寶互助職業安全研究中心”,並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建立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現有教研人員27人,其中中國工程院士1人,教授14人,博士生導師1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14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授獎”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人。
安全工程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1)安全工程理論及套用;(2)事故預測與風險評價;(3)安全管理;(4)職業危害防治方法及技術;(5)災害預測及控制工程;(6)安全監測及信息化管理。
專業前景: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安全科學與工程的發展越來越需要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關鍵地位,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工業生產領域(如建築、機械、化工等行業)的企業已需要越來越多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作為科研和生產管理的核心人員。
培養目標:培養在安全技術及工程專業領域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知識與能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能在安全技術及工程、安全科學與研究、安全監察與管理、安全健康環境檢測與監控、安全設計與生產、安全教育與培訓等方面從事安全技術研究開發、工程設計、安全科學與研究、安全監察與管理、安全健康環境檢測與監測、安全教育與培訓等工作。
專業特色:本專業課程設定偏重於建築安全、機械安全、化工安全、礦山安全,主要學習安全科學的基本理論、安全工程技術原理以及行業安全的相關知識。
主幹課程: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燃燒學、安全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學、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監測監控技術及套用、防火與防爆工程、工業通風及除塵、建築安全、電氣安全、化工安全技術等。
就業方向:畢業後可在國家各級安全生產監督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安全科學與技術領域的管理、研究、開發與教學等工作。
深造情況:可在安全技術與工程、安全管理等相關學科方向繼續深造。本專業本科畢業生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比例大於30%。
所授學位:工學學士
工程力學
該專業屬於技術科學類,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工程力學專門人才,與一般工科專業相比,有更系統而紮實的力學、數學基礎知識,更強的計算與力學實驗能力,並具有必要的工程知識與基本工程訓練。所培養的人才能夠在與力學相關的各種工程領域或設計、科研單位中從事科研、技術開發或工程設計工作。
機構設定
教學系:
——採礦工程系
——環境科學系
——安全工程系
院、研究所:
——重慶大學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研究院
——礦山工程物理研究所
——環境工程設計研究所
研究中心:
——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重慶市清潔生產工程研究中心
——重慶大學與美國利寶集團共建的重慶大學利寶互助職業安全研究中心
——重慶市環境工程研究中心
實驗室:
——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複雜煤氣層瓦斯抽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能礦資源開發及三峽庫區環境損傷與工程災害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污染防治與廢物資源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辦公室:
——學院辦公室
——學生工作辦公室
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尹光志
【院長】姜德義
【黨委副書記】顧義磊
【副院長】盧義玉、劉莉、宋福忠
【院長助理】唐建新、李林
師資力量
採礦工程
教 授 | 姜德義、曹樹剛、唐建新、周翔、盧義玉、梁運培、黃滾、張振宇 |
副教授 | 顧義磊、謝波、劉莉、李林、姚精明 |
講 師 | 葛兆龍、陳結、李勇、彭康、彭鐵峰 |
安全技術及工程
教 授 | 尹光志、許江、司鵠、餘明高、魏作安、李東偉、任松、張東明、周雷 |
副教授 | 謝曉佳、尹剛 |
講 師 | 殷黎明、彭守建、李波、郭品坤 |
環境科學
教 授 | 張代鈞、王里奧、袁興中、陳蓓、黃川、焦斌權 |
副教授 | 楊幸、劉紅、林衍、李東、傅遍紅、賀雲華、盧培利 |
工物研究所
教 授 | 鮮學福、王宏圖、徐龍君、辜敏、杜雲貴 |
副教授 | 楊明莉、周軍平 |
中心實驗室
副教授 | 夏彬偉、王維忠、姜永東、蔣長寶 |
重點學科
學科建設簡介:在“西南資源開發及環境災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2009年建成了“複雜煤氣層瓦斯抽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011年建成了“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增安全科學與工程、生態學(共建)兩個一級學科,使學院的一級學科達到五個。承擔項目500多項,到校科研總經費15268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基金1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973課題4項、863計畫1項、科技部國家重大專項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2項。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重慶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926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論文481篇。出版專著7部,編著2部,教材1本。授權發明專利14項,申請發明專利59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3項,申請實用新型專利3項。
礦業工程:
重慶大學礦業工程學科創立於1935年,是全國高校中最早的幾個礦業工程學科之一。自上世紀50年代初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則主要以層狀固體礦床開採為主,重點是煤礦地下開採及煤層瓦斯抽采,率先在全國開展礦井瓦斯災害的科學研究工作,並在煤岩與瓦斯突出機理及其控制理論與方法等方面建立起了自己的獨特的理論體系。自1961年開始培養採礦工程研究生以來,曾先後獲採礦工程、(礦山)工程力學、礦物加工、安全技術與工程等4個專業碩士授權點、礦業工程一級博士授權點、礦業工程領域和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礦業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採礦工程二級學科也於1992年評為四川省重點學科、2007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97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行列,2005年進入國家“985工程”學科平台重點建設行列。以礦業工程學科為依託,2000年建成了西南資源開發及環境災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9年建成了複雜煤氣層開採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011年建成了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近幾年經過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和國家“985工程”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通過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已使礦業工程學科發展成為了一個更加綜合性的學科,有一支實力雄厚的科研隊伍長期從事煤礦動力災害與控制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工作,形成了以煤礦動力災害的地質表征與流體動力學、煤岩體工程災變動力學、煤礦動力災害控制理論與新技術、煤礦安全開採評價理論與方法等4個方面的有自身特色的研究體系,在基礎理論和礦業工程學科前沿研究中取得了創新的成果,成為西南地區唯一被教育部認定的在資源開發及環境災害控制工程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及套用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
該學科針對煤礦動力災害的地質表征與流體動力學、煤岩體工程災變動力學、煤礦動力災害控制理論與新技術、煤礦安全開採評價理論與方法等研究方向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工作,包括:(1)在礦井煤層瓦斯的富集運移規律方面,揭示了礦井煤層瓦斯的富集運移規律,確定了地應力場、地溫場和地電場中煤層瓦斯滲透率的計算方法及其在三場共同作用下煤層瓦斯滲流方程,提出了煤礦開採深部瓦斯的賦存運移和湧出的理論及預測新方法,為礦井提高瓦斯抽采率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技術保障;(2)在煤礦動力災害發生機理與預測方面,基於鮮院士創立的煤岩與瓦斯突出發生機制的力學觀點,自主研發了煤岩與瓦斯突出模擬實驗裝置、含瓦斯煤熱流固耦合三軸伺服滲流裝置等、建立了含瓦斯煤THM耦合模型、含瓦斯煤岩耦合彈塑性損傷本構模型以及煤岩的斷裂破壞判據等基本力學模型,建立了煤岩與瓦斯突出預測預報理論和方法;(3)在礦煤礦動力災害控制理論與新技術方面,實施了近距離保護層的開採及抽采瓦斯技術,開展了電滲和聲震法強化瓦斯抽采物理方法的研究,並率先將高壓水射流輔助鑽孔技術套用於低透氣性鬆軟煤層的煤層瓦斯抽采,為突出煤礦的瓦斯抽采及災害控制重大安全工程問題探索了新途徑。
學科方向承擔了各類科研項目466項(其中縱向項目278項),科研總經費約1.91億元(其中縱向經費約1.1億元) 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1項、國家973、863、重大專項等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傑青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8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省部級二、三等獎10項;發表學術論文1024篇,其中SCI檢索105篇、EI檢索251篇;申請國家專利124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63項、公開發明專利32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9項;出版專著8部。
安全科學與工程:
重慶大學1935年設立礦冶系,是全國最早設有與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相關的高校之一,也是我國西南高校中唯一具有安全工程本科、碩士和博士授予權的高等院校。經過70餘年的建設與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3年獲礦業工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同時獲安全技術與工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及其相應碩士學位授權點、2011年獲首批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004年獲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2000年批准建設西南資源開發及環境災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9年批准建設複雜煤氣層瓦斯抽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011年批准建設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並設有礦業工程(包含安全技術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1997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行列,2005年進入
科研成果
獲獎流水號 | 證書編號 | 獲獎名稱 | 獲獎類別 | 獲獎等級 | 頒證時間 | 頒證部門 |
2047 | 2010-138 | 複雜煤層煤與瓦斯突出災害防治新技術及裝備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技術發明獎 | 一等獎 | 2011-1-25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2769 | 2012-252 | 薄煤層綜合機械化開採成套技術和裝備研究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2013-1-24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2442 | J-252-2-09-D02 | 深部鹽礦采鹵溶腔大型地下儲氣庫建設關鍵技術及套用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2011-12-23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 |
814 | 2008-J-252-2-04-D01 | 多相振盪射流及其在低透氣性煤層中抽采瓦斯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2008-12-3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 |
1505 | 2009-J-238-2-02-D02 | 尾礦壩災變機理研究及綜合防治技術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2009-12-23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 |
79 | 2001-208 | 深部巷道圍岩變形破壞規律及穩定性控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2002-2-28 | 國家教育部 |
2963 | 證書待發 | 燃煤電廠煙氣高效低耗脫硫脫硝脫汞技術及工程套用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三等獎 | 2013-5-29 | 重慶市人民政府 |
2464 | 2011-J-3-47-D01 | 重金屬污染場址人群健康風險評估系統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三等獎 | 2012-6-18 | 重慶市人民政府 |
1556 | 2009-J-3-6-DO2 | 快速石門揭煤關鍵技術與套用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三等獎 | 2010-4-26 | 重慶市人民政府 |
1552 | 2009-J-2-32-DO1 | 金屬冶煉渣場固體廢物環境危害及重金屬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2010-4-26 | 重慶市人民政府 |
966 | ZR080200201 | 生物及工程材料多尺度非均勻微結構強韌及破壞機理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2009-2-26 | 重慶市人民政府 |
1510 | 2009-188 | 急傾斜煤層走向長壁綜合機械化開採成套技術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10-1-25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283 | 2006-268 | 細粒尾礦及其堆壩穩定性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2007-1-5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 |
372 | 96-146 | 煤層瓦斯吸附與解吸機理的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1997-3-1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 |
144 | 2004-149 | 三峽庫區及庫區重點城鎮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規劃和專項技術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2005-1-8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 |
2104 | 煤-1-01-02 | 川南魯班山礦區複雜地質條件下礦壓分布規律及巷道合理支護技術研究 |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2011-2-10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1324 | 2008-3-0516 | 芙蓉礦區礦山壓力與支護體系技術研究 |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 | 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2008-12-30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2256 | 2010YK(J)-01-02-R02 | 危岩崩塌災害成套防治技術研究 |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2010-10-10 |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 |
3004 | 2012-J-101-D02/02 | 高地應力突出煤層定向卸壓增透集成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發 | 河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2013-1-28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知名校友
李曉紅,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
郭尚平,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忠厚,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星學,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明鎮,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其韓,中國工程院院士
邱中健,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鵬,國家體育總局局長
陳景秋,前重慶市政協副主席、重慶大學副校長
張湘偉,前重慶大學副校長、汕頭大學校長、廣東工業大學校長
莊茁,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黨委書記
向克堅,成都嘉祥外國語學校董事長、教育家
李虞賡,原大慶油田總指揮長
郭尚平,原中科院蘭州分院院長
盧建章,中國煤炭科學總院院長
梁尤平,原平頂山礦務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