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基本概況
重慶,是中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中央直轄市,區域間、城鄉間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等差異很大。在“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明確區縣功能定位,是一項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工作,有利於在更高水平上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既可以促進各區域發揮比較優勢,又能做到全市一盤棋,實現全市一體化、區域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最佳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有利於進一步提升重慶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於加強重慶與周邊省市的協調合作,加快渝蓉城市群及川渝經濟區等建設;有利於增強區域發展分類指導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圈兩翼
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的發展定位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為了推動 重慶大都市區的發展和建設,重慶將“一圈”細化、深化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以此拓展空間格局,在更大的空間格局和區域範圍內最佳化資源配置。
為正確處理加快發展和保護生態的關係,重慶在“兩翼”地區劃分出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與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其中,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側重三峽庫區水源“涵養”,以保護好三峽庫區的青山綠水為重點,肩負起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責任。
區域劃分
都市功能核心區
範圍:
渝中區全域和大渡口區、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區5區處於內環以內的區域,約297.5平方公里。
定位:
集中體現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金融創新、現代服務業中心功能,展現歷史文化名城、美麗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現代大都市風貌,建成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強大、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大都市中心區。
任務:
不過多考慮經濟增速,但強調結構調整和功能最佳化,工業總產值比重將大幅下調,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
路徑:
完善城市功能,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現代都市形象,適當疏解人口、精細化城市管理、保護生態環境。
常駐人口:
2015年常住人口:374.30萬人 。
都市功能拓展區
範圍:
包括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處於內環以外的區域以及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全域,約5275.5平方公里。
定位:
集中體現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力和服務影響力,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綜合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制造業集聚區,主城生態屏障區,以及未來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區。
任務:
此區域在最佳化結構調整時,更強調經濟體量的快速增長。到2020年,都市功能拓展區要實現GDP10700億元,工業總產值22000億元,分別占全市的37.5%和44%。同時,還要形成21個大型人口聚集區,未來10年新增人口約400萬人。
路徑:
有序拓展城市空間,組團式規劃布局,產城融合發展,保護好與都市核心功能區和城市發展新區之間過渡帶的生態環境。
常駐人口:
2015年常駐人口:460.52萬人。
城市發展新區
範圍:
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綦江區、南川區、大足區、銅梁區、璧山區、潼南區、榮昌區、及萬盛、雙橋經開區,約2.32萬平方公里。
定位:
全市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集聚新增產業和人口的重要區域,全市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四化”同步發展示範區和川渝、渝黔區域合作共贏先行區,是解決好大城市病的關鍵區域。
任務:
到2020年,城鎮化率提高到63%,常住人口達到1200萬,占全市總人口的36%,實現工業總產值22500億元,占全市的45%。
路徑:
把發展工業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堅持“四化”同步發展,城鄉統籌先行,充分利用山脈、河流、農田形成的自然分割和生態屏障條件,建設組團式、網路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產業集聚區和現代山水田園城市集群。
常住人口:
2015常住人口:1095.60萬人。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範圍:
萬州區、開州區、梁平區 、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11區縣,約3.39萬平方公里。
定位: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和特色資源加工基地。
任務:
實現生態涵養,突出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堅持三峽移民後續發展連片貧困區扶貧開發並舉。規劃用十年左右時間,引導轉移人口130萬,常住人口減少到700萬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
路徑: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引導人口相對聚集和超載人口梯度轉移,著力涵養保護好三峽庫區的青山綠水,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常駐人口:
2015年常住人口:811.19萬人。
渝東南生態保護區
範圍:
黔江區、武隆區、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6區縣(自治縣),約1.98萬平方公里。
定位: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武陵山綠色經濟發展高地、重要生態屏障、生態民俗文化旅遊帶和扶貧開發示範區,全市少數民族集聚區。
任務: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規劃用十年左右時間,引導轉移人口80萬,常住人口減少到200萬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加強扶貧開發與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相結合,引導人口相對聚集和超載人口有序梯度轉移。
路徑:
突出保護生態的首要任務,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並重,建設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宜業、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
常駐人口:
2015年常住人口:274.94萬人。
發展定位
五大定位
重慶是中央直轄市,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並存,城鄉區域差距大,仍處於欠發達階段,仍屬於欠發達地區。直轄以來,重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隨著經濟社會形勢變化,各區縣功能定位不明確、同質化發展、招商引資無序競爭等問題凸顯。同時,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為此,我們在過去“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基礎上,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將全市進一步細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前三個功能區域構成今後重慶的大都市區,是城市群、城市組團發展和產業布局聯動的概念;後兩個功能區域是重慶的大生態區,主要為了在發展中加強生態保護、在增強生態涵養中加快發展。市委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生態市建設指導意見。
對不同功能區域,我們採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給予不同的財政、產業等方面政策支持,以增強區域發展分類指導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區縣特色發展、差異發展、科學發展,實現全市一體化、區域發展差異化和資源利用最最佳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加快形成全市各區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格局。
都市功能核心區
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強大、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大都市中心區。
都市功能拓展區
重慶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綜合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制造業集聚區,以及未來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區。
城市發展新區
重慶新經濟成長極,統籌推進區域、城鄉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推進“四化”的示範區,以及川渝和渝黔區域合作共贏先行區。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和特色資源加工基地。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
武陵山綠色經濟發展高地、重要生態屏障、民俗文化生態旅遊帶和扶貧開發示範區。
劃分意義
重慶城鄉區域的差距大,如巫溪和渝中區,人均GDP差距在9倍以上,而直轄時是10倍,這一差距雖有所縮小,但仍有差距。功能分區,就是要有序的引導不適宜生產、生活的地方,有序的梯度轉移,通過產業的發展,就業發展,市場化的引導,到適宜居住的地方生產、生活。留下來的一些老百姓,則要通過加大轉移支付能力,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提升政府的財力統籌全市,讓相對薄弱的環節提高起來。
重慶將“一圈兩翼”的“一圈”範圍細化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是為了拓展空間格局,在更大的空間格局和區域範圍內最佳化資源配置。
首先看都市功能核心區,核心就是要大力發展現代高端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現代商貿、中介諮詢業務等,大幅降低工業產值,增加服務業產值,因此各種金融業、商貿流通業、中介服務業等都將有大的發展。
都市功能拓展區集中了重慶一批國家級開發開放平台,如兩江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保區、國家級經開區和高新區等,這裡將是未來重慶新增城市人口的重要集聚區,也是先進制造業集聚區。以兩江新區重點發展的機器人產業為例,預計到2015年,就將集聚30家以上企業,形成4萬台工業機器人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的能力,這樣的產業規模蘊藏著無限商機。
相比較而言,都市功能拓展區在產業布局上應更充分利用區域內高校眾多,智力支持強大的優勢,利用便利的交通運輸,著重發展有高科技含量的先進制造業和都市工業,如IT電子,以及物流、教育等產業。
而城市發展新區則作為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的有效輻射地帶,既要做好與主城的聯動,又要傳遞到周邊,應充分利用過去積累的產業基礎,著力布局發展重工業,包括重化工業、裝備製造業、機械加工業等,特別是處於渝蓉經濟區之間的榮昌、永川、潼南、銅梁等區縣,要構建成為渝蓉經濟區的城市集群。
特別是重慶將以往的“兩翼”地區提法充實為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這可以讓渝東北、渝東南兩個地區更加明確自身定位,走出一條更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五大功能區就是重慶未來的五朵金花,這五朵金花根植於廣袤深厚的時代土壤,根植於重慶大城市帶動大農村的客觀現實,根植於3200萬辛勤勞作的巴渝兒女的火熱心房,團結拼搏,艱苦奮鬥,一定能開出五彩繽紛的花朵,讓重慶成為百花齊放的大觀園。
重慶明確五大功能區劃分 區域戰略邁入4.0時代
至此,重慶區域發展戰略邁入4.0時代。回顧重慶區域經濟發展,從直轄至今,重慶區域發展戰略經歷了“三大經濟區”1.0時代、“三大經濟區、四大板塊”2.0時代、“一圈兩翼”3.0時代、五個功能區域4.0時代四個不斷最佳化的時代。
發展狀況
2014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深入推進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各區域、各區縣著力推動特色發展、差異發展、協調發展,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014年11月,市政協召開四屆十次常委會議,就“推進五大功能區域發展”專題協商。會議針對在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和五大功能區建設中存在的困惑與問題,提出“抓住國家路帶戰略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給重慶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加強規劃引導和五大功能區分類指導、加快完善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網路、強化特色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建議。
在做好規劃方面,市政協區縣工作聯絡委主任熊康敏委員建議,圍繞“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和全面貫徹中央“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部署做好五大功能區分區域的總體規劃,盡力把功能區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實現有效銜接,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積極作為。面對新機遇,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港澳台僑外事委副主任王濟光還提出,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應突出三大亮點:核心區和拓展區著眼於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圍繞口岸資源著力打造產業集聚區和都市區,推進口岸一體化進程,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開放型經濟格局;城市發展新區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實現與渝蓉經濟區互動,尤其是其作為成渝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和城鎮在功能布局和聯繫方向上應重點體現國家戰略;渝東北、渝東南要加快以生態為背景的特色經濟發展。
就重慶如何提高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周群等委員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建議,重慶必須適應國家路帶戰略決策,樹立分類開放理念,在有序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指導五大功能區的錯位發展;樹立“配套、集約、效能”理念,大力加強開放平台建設 。
都市功能核心區
2016年,都市功能核心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45.34億元,比上年增長9.3%。分產業看,第二產業增加值556.88億元,增長3.0%,其中工業增加值383.46億元,增長0.7%;第三產業增加值2888.46億元,增長10.6%。都市功能核心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31.30億元,下降5.1%。其中工業完成投資65.48億元,增長130.3%;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836.71億元,下降10.1%。都市功能核心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22.81億元,增長11.6%。
都市功能拓展區
2016年,都市功能拓展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01.40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6.52億元,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2298.72億元,增長11.0%,其中工業增加值1969.49億元,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1786.16億元,增長12.7%。都市功能拓展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90.43億元,增長8.2%,占全市投資比重為23.6%。其中工業完成投資1008.68億元,增長6.1%;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521.65億元,增長0.8%。都市功能拓展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6.75億元,增長12.6%。
城市發展新區
2016年,城市發展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06.02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29.35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3146.93億元,增長12.2%,其中工業增加值2521.21億元,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2129.74億元,增長11.0%。城市發展新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362.90億元,增長17.0%,占全市投資比重為42.4%。其中工業完成投資3506.98億元,增長16.9%;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887.58億元,增長2.7%。城市發展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50.45億元,增長14.5%。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2016年,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34.69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14.25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1333.72億元,增長13.3%,其中工業增加值875.98億元,增長10.3%;第三產業增加值1286.72億元,增長9.7%。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87.22億元,增長13.7%。其中工業完成投資873.77億元,增長10.6%;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59.01億元,增長6.2%。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7.77億元,增長14.5%。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
2016年,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1.31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43.12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418.91億元,增長12.0%,其中工業增加值290.39億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409.28億元,增長10.0%。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89.26億元,增長16.1%。其中工業完成投資208.84億元,下降5.0%;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20.99億元,增長11.0%。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3.57億元,增長14.2%。
總體而言,2016年全市五大功能區域按照功能定位發展要求,差異發展、聯動發展、協調發展,有力支撐了全市經濟穩定發展。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到位,五大功能區域將繼續保持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發展成效
評價指數
根據測算,2014年度重慶的區域協調發展評價指數總分為105.49分,高於2013年度的100分基準值,說明主體功能區域政策執行狀況良好,其實際發展與規劃定位及預期目標正向吻合度高,重慶五大功能區域協調發展路徑初見成效。功能區域整體發展效率增量,重慶得分最高,為108.48分。
基礎設施
2014年度的公共基礎設施覆蓋增長率,四個直轄市均獲得超過104以上的正向得分,其中,重慶公共基礎設施覆蓋增長率的得分為106.56分。在此項一級指標的五個二級指標中,除了“高速路網密度變化量”一項,其他四項二級指標均領跑四個直轄市。
進出口量
從一級指標的具體得分分析,2014年重慶功能區域整體發展效率得分最高、功能區域人口變動合理度得分最低。從二級維度上具體分析,貨物進出口增長率、單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變化量、全員勞動生產率和人均GDP基尼係數變化是顯著亮點,均超過110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區位商、GDP增長率以及都市功能核心區的人口變動度分布等得分均低於100,從數值上也體現出全國性及行業性的普遍新常態和實際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步現象。
發展效率
課題組對比四個直轄市,2014年度整體發展效率增量指標上,北京、天津低於2013年基準,上海和重慶則取得顯著良性發展。整體發展效率指標由10項二級指標構成,重慶“貨物進出口增長率變化量”和“單位GDP氮氧化物排放變化量”兩項優勢明顯,位居四市之首。
解讀重慶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與重慶“五大功能區”戰略不謀而合。重慶“五大功能區”戰略是2013年中共重慶市委對重慶發展的新規劃。按照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人口承載能力不同,重慶將全市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
2016年的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將“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寫進“十三五”發展目標。在40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61次提到“創新”。
重慶的創新不是傳統意義上所有區縣“一刀切”的創新。重慶五大功能區的區別,就是根據資源配置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發展。
“像我們在主城區的核心區域裡,就要對主城區的服務業、服務貿易業、金融業等開放改革創新。”黃奇帆表示,重慶的創新要有資源最佳化配置的概念。
重慶五大功能區建設已有兩年。重慶推進五大功能區發展戰略,根據不同區域資源最佳化配置的本質就是“注重協調”。“如果我們發展是某個行業一馬當先,其他的地方很不平衡,即使有點成績評價也不會太高。協調是手段,也是目標和評價標準,“我們推進五大功能區發展,就是在講協調,就是在講城市群之間各方面互聯互通。”
重慶不能光主城開放,渝西和兩翼地區也要開放。”五大功能區在互聯互通過程中的開放,也是一種資源最佳化的開放。
“五大功能區的目的就是共享。”當城市發展新區工業水平提升後,會吸引其他地區人口前往務工。“隨著各地區人口流動,同樣的公共服務,在人口基數變小後,人均占有資源數就會提高,最終跟全市比相對平衡,也是共享。”教育資源、公共衛生服務等在五大功能區之間大體均衡,“這也是共享。”
重慶不會為發展就不講環境。渝東南、渝東北地區發展就是以環境為基本面,“重慶主城區和渝西地區在發展中,也是把生態環保作為前提來推進。
名詞解釋
都市功能核心區
是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區域,重慶建市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全市開發強度最高、基本上完全城市化的區域,未來發展的重點是進行最佳化提升,傳承歷史,精細化城市管理,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彰顯山水城市風貌等。整個區域處於現代服務經濟為主的發展階段。
都市功能拓展區
是國家中心城市的拓展建設區域。未來幾年,重慶主城建成區將達到1188平方公里,幾乎所有的待開發用地集中於此,是未來新增城市人口的重要集聚區,也是先進制造業集聚區,教育科研及商貿物流、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的集中布局區。集中了我市一批國家級開發開放平台,如兩江新區、兩個保稅(港)區、國家級經開區和高新區等,是全市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主戰場。
城市發展新區
是按衛星城理念在主城區外圍規劃布局建設的城鎮集群。特別要說明的是,城市發展新區不是“城市開發新區”,不是全域進行新城開發和工業開發。主要特徵:一是城市群建設的理念。成渝經濟區是國家規劃的新增長極,渝蓉城市群是其中的重要支撐,城市發展新區的12個區縣城是渝蓉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圍繞重慶主城的衛星城。二是“四化”同步發展區域。12個區縣幅員廣闊、地理和區位條件優越,其區縣城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和發展基礎,要在現有基礎上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未來發展中95%左右的空間將仍然是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三是建設組團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產業集聚區。堅持節約、集約用地,不大規模新增城市建設用地,城市建設用地增加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符合國家批准的全市用地總規模的控制要求。
生態涵養發展區與生態保護髮展區
這是功能分區突出首要、明確重點的必然要求。“生態涵養”與“生態保護”是這兩個發展區的首要任務,相同的方面都是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生態產品,發展生態經濟,實行“面上保護、點上開發”。不同的方面:“生態涵養”,更加突出三峽庫區水源“涵養”這個重點,保護好三峽庫區的青山綠水,肩負起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責任,這是國家戰略的需要。“生態保護”,針對生態環境更為脆弱和敏感的特點,強調減少人為擾動,突出減人減載,增強生態自我修復能力,肩負起武陵山重要生態屏障的責任。
主體功能區理念
指基於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從未來開發的角度,對不同區域的空間開發方向、開發時序和開發強度的總體定位。
農產品主產區
是耕地較多、農業發展條件較好,儘管也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從保障農產品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必須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從而應該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
生態功能區
是生態系統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低,不具備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條件,必須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從而應該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
大都市區
以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為核心載體,以城市發展新區為腹地,構建大都市區。從世界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大都市除核心市區外,都有廣闊的支撐腹地,如倫敦外圍有大倫敦地區,巴黎外圍有大巴黎地區,紐約外圍有大紐約地區。在國內,上海外圍有長三角,北京、天津外圍有環渤海,廣州、深圳外圍有珠三角。構建大都市區和大生態區,有助於增強全市發展的整體性、互補性和聯動性,有助於大都市的集聚輻射功能更加充分體現出來。
衛星城
是指在大城市周邊一定距離範圍內,具有一定數量人口規模,在生產、生活方面與中心城市既有一定聯繫又相對獨立的新興城鎮,其綜合水平(人口規模、配套設施、經濟實力、產業布局等)可滿足不同程度地轉移部分城市功能的需求。
智慧城市
指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繫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於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慧型回響的一種全新形態城市。
產城融合
指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要以人為本,以產業為支撐,以城市為載體,承載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配套服務,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可持續的發展。
面上保護 點上開發
控制“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分散開發”,強調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在保障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對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的區縣城、工業園區、中心鎮等進行點狀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
生態產品
指維繫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等。生態產品同農產品、工業品、服務產品一樣,都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