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近代中國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五章

簡介

大陸學者拋棄官方階級史觀、首次全面重寫中國近代史!我們致力於將本書打造為中國近代史書寫的經典作品!
傳統“革命”“階級鬥爭”“帝國主義”史觀建構的近代史導致了中國人的怨婦、潑婦、情婦心態。全世界都害怕中國,一重要原因是中國近代史的書寫有典型的“三婦”心態,總以為全世界都欠中國的,中國需要世界還債。而中國要想崛起必須向世界釋放善意,釋放善意的始點就是重寫近代史。
“悲情敘事”包裹的中國近代史書寫導致國人有深刻的受害者情結,民族主義的泛濫與此有很大關係。中國要想贏得世界的尊重,必須拋棄原有的“悲情敘事”“革命敘事”。
近代中國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讓中國融入世界。馬勇延續一貫的“溫情歷史敘事”風格,以現代化為主線,以世界進入中國、中國融入世界的過程為敘事框架,重新建構中國近代史。
用“現代化敘事”讓歷史真相呈現。鴉片戰爭我們有可能贏么、太平天國、義和團是正義的農民起義么、慈禧是頑固的守舊派么、戊戌變法為何失敗、孫中山的總統生涯為何那么短命,這些早有答案的話題與真實有些距離,本書將做還原。

作者簡介

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譽為“大陸溫情寫史第一人”,著有《晚清二十年》《清亡啟示錄》《容忍歷史不完美》等。

目錄

自序重構中國近代敘事
第一章 鴉片戰爭:失敗未帶來改革
中國為什麼不改革
商品改變中國
排外的理由:利益受損
第二章 洋務運動:跛足發展留下失敗遺憾
李鴻章拒絕學習日本
壓制體制性變動導致不平衡
宗藩體制解體代價巨大
三十年經濟高速增長的泡沫
洋務終結導致對舊體制全盤否定
第三章 甲午戰敗:中國精英救國之路的分化
戰敗引發恐慌
內耗與共識
超前的政治體制改革
被忽視的漸進改革之路
破舊而未能立新
民族主義誤區
第四章 義和團:由內政而外交所引發的危機
被撩撥的民族主義情緒
大阿哥事件:神秘政治的後果
“義和拳起山東”
內政對外交的兩個需求
列強冷對大阿哥
被誤解的“宣戰照會”
奇怪的局部和平
“辛丑共識”
第五章 晚清皇族:從改革先鋒到反革命
改革先鋒
“預備立憲”的誠意
體制忠誠與“皇族內閣”
認錯、妥協及退讓
“君主立憲”只差一步
第六章 辛亥革命:現代化的主觀意圖與客觀效果背離
清政府的兩難選擇
誰是中國改革發展的最大阻礙者
皇權與民權
立憲與共和
革命與改良
理想與現實
第七章 從君憲到共和:武昌起義後袁世凱的心路歷程
化危為機:推動君憲主義落實
從武昌到上海:君憲主義漸成歷史
順勢而為:一個有限的共和主義
第八章 民初政黨政治的嘗試與失敗
現代化對民主政治的必然訴求
總統制還是內閣制?
“刺宋案”預示政黨政治失敗
“袁氏復辟”:偏離學理的政治運作
政黨政治的道德要求與競爭規則
第九章 五四與中國現代化轉型
五四的選擇
舊秩序瓦解與新秩序重建
愛國情結的文化透視
學生的責任與使命
啟蒙心態能否化解
民主是否為中國所最需要
第十章重繪“民國前半程”歷史軌跡
孫中山的失落與失望
袁世凱的大度與大意
段祺瑞、北洋二代及蔣介石的幸運

序言

自序 重構中國近代敘事
中國擁有漫長的歷史傳統,創造了精緻且早熟的中國文明。中國文明充分滿足了傳統中國的社會需求,也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假如不是西方發生工業革命,假如沒有大航路開闢,假如中國與西方不接觸,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中國文明必將長此終古,古典中國文明形態就是“歷史的終結”。
然而,歷史無法假設。英倫三島新工具的發明改變了西方,那個不知名的“小蝴蝶”無意中煽動的翅膀攪動了世界,影響了東方,扭轉了中國歷史進程。中國在不經意間告別古典,自覺不自覺中走進“歷史三峽”,開始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艱難轉型。
“革命敘事”告訴我們,近代中國所面對問題就是帝國主義侵略,就是封建主義壓迫,還有後來產生的官僚資本主義。革命史的說法當然是自洽的,深刻影響了我們過去幾十年對近代中國歷史的認知。
其實,如果從現代化立場,從中國現代化史的視角重新打量,“三座大山”這些後加的概念掩蓋了問題的本質。近代中國的問題就是西方世界要東來,中國要走向世界。西方世界東來是因為西方發生了工業式革命,工業革命改變了西方的面貌,也給中國帶來一種非常強烈的刺激,一種很不一樣的社會狀態。
五四前後,梁漱溟就有類似判斷。他敏銳意識到中國文明原本是一個獨立發展的系統,假如不是西方的變化,不是工業革命,不是大航路開闢,中國與西方不會接頭,中國文明完全有可能像傳統那樣繼續存在,可以靜止的溫馨的發展下去,可以發展得更精緻。梁漱溟這個判斷是對的,近代中國全部問題確實都是西方勢力東來引發的。
西方勢力東來的背景就是新技術發明,是產業革命,產業革命使得西方社會產能過剩、資本過剩,產能過剩、資本過剩,一定會向外尋找市場。這就與今天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一個道理。
尋找市場,對中國這么一個沒有發展,一個純粹的農業文明來說,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恰恰在這個時候,地理大發現,蒸汽技術的發明,新航路的開闢,幾個很重要的因素聚集到了一起,很自然地將中國捲入世界一體化的過程,成為世界一體化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中西兩種偉大的文明,就在這個時候走到一起了。

精彩摘要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推翻了皇帝,結束了中國二千餘年的專制統治,而是為中國傳統社會畫了一個句號,使19世紀中葉開始被迫進入近代的中國相對說來拋卻了舊傳統的束縛,為中國現代化的進程開闢了一條通路,斬斷了中國社會任何後退的可能。中國只有義無反顧地向前走,猶豫、彷徨、畏縮不前在某種特殊的條件下尚可理解,但任何倒退、復辟、歸復舊制的企圖都只能是一廂情願的幻想。不要說人民不願放棄共和國的公民地位而去做專制皇帝的臣民,即便是統治者自身也深感畢竟時代條件不同了,“惟有遵守法律,鞏固共和,期造成法治之國”, 而無法再存絲毫復辟之想。
如果就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看,辛亥革命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它一方面結束了中國的傳統社會,另一方面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後一個方面的意義必將愈加突出,愈加重要。不過,辛亥革命畢竟來得過於迅猛,它不僅缺乏必要的理論準備和組織準備,從而使革命之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無法穩住局勢,恢復秩序,推動中國在現代化的軌道上持續發展,反而因舊轍已壞新軌未立而陷入空前混亂;而且,由於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畢竟是前無古人的盛世偉業,既無成功的經驗可以憑藉,又無失敗的教訓可以汲取。於是我們便不難看到一個極其可怪的現象,那就是辛亥革命的客觀效果與主觀願望每每嚴重背離。雖然尚不能說它使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喪失了一次重要機會,但畢竟由於其實踐的客觀效果不佳而給20世紀的中國留下了許多隱患,投下了許多陰影。人們有理由懷疑,資產階級的共和革命是否合乎中國國情,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在中國是否有其發展前途,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是否必然要經過資本主義這一階段?凡此種種足以表明,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並不僅在於20世紀的早期,實際上關涉到整個20世紀乃至21世紀的中國。我們暫且無意對辛亥革命進行全方位探討,只願站在現代化的理念上分析辛亥革命的主觀意圖與客觀效果何以嚴重背離,從而或許有助於對上述諸種疑問建立一適當的同情和較為準確的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