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戰鬥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重型坦克重42~8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30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鬥。其特點是火炮口徑大,炮管長,攻擊力大。因為坦克火炮口徑大,意味著攻擊力大。重型坦克火炮口徑有88毫米、90毫米、100毫米、105毫米、120毫米、122毫米、128毫米、130毫米幾種。同時,重型坦克車體裝甲厚,抵禦炮擊的能力強,但是機動性較慢。

基本信息

簡介

重型坦克外形龐大重量驚人,是戰場上扭轉戰局的關鍵。重型裝甲和強力火炮,使每一輛重型坦克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重型坦克的裝甲很厚,重量大,移動緩慢:最輕的重型坦克重約36噸(法國B1),與較重的中型坦克相當,而最重的重型坦克重達188噸;最大時速在14千米/小時至65千米/小時之間;車體裝甲能達到200毫米厚,炮塔裝甲厚度甚至能夠達到250毫米;只有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火炮比它的火力強。
龐大的身軀和緩慢的移動速度,使得重型坦克難以擔任偵察任務。重型坦克應該率先發起正面攻擊,或者抵擋敵方主力進攻。由於重型坦克速度慢,無法在戰場上進行大範圍的移動,難以在不同方向參與戰鬥。重型坦克的炮塔轉動速度通常比中型坦克要慢,儘管自身很強大,但當面對快速靈活的中型坦克時,重型坦克無法快速鏇轉炮塔進行瞄準,這時它是十分脆弱的。因此重型坦克必須保持適當的移動,以防止被敵方多個較小且靈活的坦克所糾纏。
重型坦克儘管有著厚重的裝甲,但頂部、底部、後部裝甲就比較薄,很容易被擊穿。

發展歷史

1916年,坦克第一次出現在人類的戰場。當時坦克的用途是協助步兵進攻,多半帶有陸地堡壘的色彩,因此其中不乏體形龐大之輩:例如英國早期的菱形坦克、法國"聖沙蒙"坦克和德國A7V坦克,其中A7V達到30噸的戰鬥全重。德國在戰爭末期已經接近完成了2輛"K型坦克"(KWAGEN),這種坦克重達165噸、擁有4門77毫米火炮。
1918年,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遭到全面失敗,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成功地限制了德國軍備發展,包括裝甲部隊。
戰後20年是輕型坦克的黃金時期,但是重型坦克仍有一定市場:英國為美國製造的VIII型“自由號”坦克重約39.5噸,按當時的標準可算重型坦克;法國在1918年開發成功世界上第一種多炮塔的鏇轉炮塔坦克-2C型,它重達68噸!而且法國在1929~35年開發出B1坦克,擁有當時來說很好的裝甲並重約30噸;
英國維克斯公司在1925年製造了5炮塔的"獨立號"坦克,擁有4個副機槍塔而車重為31.5噸,並未量產;蘇聯在30年代實現工業化後在1930年製造了T32重型坦克,它也有5個炮塔-T32後來發展成重50噸的T35坦克,蘇聯也是30年代中期擁有獨立重型坦克編隊的唯一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KV-1重型坦克、IS-2重型坦克,IS-3重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PzKpfwVII“虎王”重型坦克,美M26“超級潘興”重型坦克,英“邱吉爾”步兵坦克等。這些坦克普遍採用安裝一門火炮的單個鏇轉炮塔。
已知投產的最重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現代坦克重三、四倍,達188噸,車長9米,高3.66米,寬3.67米,正面裝甲厚達22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溝,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礙,並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員。坦克上裝有128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
英國曾一度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坦克的“陸地巡洋艦”這個雅號也是這么來的。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性能較強,用於機動作戰。實戰證明,英國人的選擇是錯誤的,二戰初期,步兵坦克機動能力極差,威力不足以擊傷德國坦克,而巡洋坦克防護很弱,被德國坦克大量消滅。
1960年以後,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種先進的合金裝甲和外掛反應裝甲取代了傳統的均質裝甲,坦克已經不需要靠增加鋼板厚度來提高防護性能。各國更加注重坦克的機動性和通行能力。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而不再採用輕型,中型和重型坦克的稱呼方式。習慣上把在戰場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

結構參數

二戰期間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88~128毫米,炮彈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彈種是尖頭或鈍頭穿甲彈、榴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破甲彈,射距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約150毫米;裝有與火炮並列的機槍,並多裝有高射機槍和前機槍;普遍安裝了晝用光學觀察瞄準儀器和坦克電台、坦克車內通話器,有的坦克採用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發動機多為257~515千瓦的汽油機,蘇聯採用了柴油機;開始採用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和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為提高車體和炮塔的抗彈能力,改進了外形,增大了裝甲傾角(裝甲板與垂直面夾角),炮塔和車體分別採取裝甲鋼整體鑄造和軋制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上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達220毫米;車內有手提式滅火器,車外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或煙幕筒。坦克戰鬥全重27~55噸(德國後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達69.4噸),單位功率6.4~15千瓦/噸,最大速度25~64千米/時,最大行程100~300千米。

代表

世界著名重型坦克
(1930s-1960s)

美國

T1型重型坦克(又名M6,重60-77噸,共建造43輛,沒有大規模列裝部隊)
T29型重型坦克(包括其改型T30,T34,共建造8輛車,沒有量產進入部隊)
T-28超重型坦克(又名T95,重86噸,共建造了5輛,沒有量產進入部隊)
M26“超級潘興”中型坦克(又名T23,重52噸,共建造4輛,成為美國重型坦克的標桿,但沒有進入部隊)
M103坦克(1956年進入部隊服役,建造220輛,1973年退役

蘇聯

KV-1/2/3/4/5/6(另有各種改型,重45-107噸,共建造數目不詳)
IS-1/2/3/4/7/8(IS系列重型坦克,45-70噸,共建造約4000輛)

德國

PzKpfwⅥAusf.E“TigerI”虎式重型坦克(重54-5*噸,共建造1355輛)
PZKpfwVI“TigerII”虎王重型坦克(重68.2噸,共建造498輛)
PZKpfwVII"lowe"獅式重型坦克(設計重量93噸,因為鼠式立項而未完成)
PZKpfwVIII“Maus”鼠式重型坦克(重188噸,共建成1輛,另有1個車體)
E-75/100系列坦克(德國二戰末期發展計畫,均未完成)

法國

FCM2C坦克(重69噸、共建造了10輛)
FCMF1坦克(重139噸、並沒有量產)
AMXM4(1945年開始研製,沒有量產)
AMX50(能進行自動裝彈的坦克,重57.8噸,沒有量產)
FCM50

英國

邱吉爾步兵坦克
土龜重攻擊坦克(重78噸、共建造了6輛)
征服者重型坦克(重66噸,1952年樣車出廠,1956年進入部隊服役,建造數量不足200輛)
FV215B系列重型坦克

坦克的分類

劃分方法

類型

說明

根據車體重量劃分:輕型坦克20噸以下
中型坦克20噸至40噸
重型坦克 40噸至70噸
超重型坦克70噸以上
因設計思想及戰場需要而有特別功能:兩棲坦克兩棲坦克又稱為「水陸兩用坦克」,意指「無需使用輔助設備及能通過水障礙的坦克」,部份輕型坦克有此功能。
裝甲架橋車大部分裝甲架橋車需要在敵人的炮火下進行作業,因此大部分是以坦克改裝而成,車體裝有架橋裝備。
掃雷坦克掃雷坦克就是裝有掃雷裝置的坦克,用於戰場上排雷開路任務,而掃雷裝置一般有滾壓式、挖掘式、火箭爆破式三種。
噴火坦克噴火坦克是二戰至越戰時期出現的坦克衍生型,主要分別是它把主炮移除,改為射程可達數十米的火焰噴射器。但由於作戰模式轉變,越戰後已沒有再出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