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釋法泰,隋朝眉州隆山縣(今四川眉山市彭山縣)人也,俗姓呂氏,事見唐朝釋道宣撰《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八·眉州隆山鼎鼻山釋法泰傳。《讀史方輿紀要》說,“鼎鼻山位於隆山縣東北二里。山形曲如鼎鼻。西魏改犍為縣曰隆山,以界內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也。俗云:昔周鼎淪於此,或見其鼻,故名鼎鼻。”
生平軼事
法泰和尚是隋朝眉州隆山縣人,俗家姓呂。他先作道士十多年,後來有所覺悟,回心向善,皈依佛門,剃髮出家於象耳寺。他誦瀆《法華經》心有所得,於是虔誠抄寫了一部《法華經》,寫時還出現一些靈異感應。 他準備把經書送去成都裱裝,特請了一名挑夫擔送,擔子一頭裝經書和錢,另一頭裝衣物,他跟在挑夫後面走。走到一個叫笮橋的地方,橋忽然斷了,挑夫跌落水中。後來挑夫浮上岸來,但擔子不見了。法泰和尚捶胸頓足,嚎啕大哭,以為衣物和錢倒不值得多去計較,但經書卻不可丟失。隨即高聲呼叫:如有人下水撈得經書的,賞錢兩千文。當時有一人脫衣躍入水中,幾經摸索,找到了錢和衣物,但不見經書。法泰十分悲傷,急切地在岸邊上下探望,忽見沙灘上有一衣物,即命那人取來一看,正是他寫的經書。由於經書被衣服及一些樹枝雜草掩護著,托浮水面,一點也沒有濕爛。法泰十分欣喜,即以三乾文錢賞與入水人。那人卻謝而不受,並對法泰說:“我見法師失經如失父母,悲傷劇痛,真誠感人,故代為尋覓,我不是為賞錢而來的。弟子雖是一庸夫俗子,但亦明白因果福報,請把這錢拿去作宏揚佛法的資用吧。”說完逕直去了,法泰還想問他幾句,可他巳走得很遠了。
法泰到了成都,把經書裱裝好,並用檀香木作匝藏起來,帶回象耳寺精心放好,每晚法泰師必虔誠誦經一遍,精勤不懈,夜夜都聞到異香撲鼻。當時有一位彪法師來寺講法,夜間看書時,總嫌法泰師的講經誦經聲攪亂了他的心情,想去見法泰師,並叫他小聲一些。當他悄悄走到法泰師處一看,不意見到有很多人都合掌用一支足跪在地上恭聽法泰師的朗朗法音,彪嚇出大汗退去,自此遷住他地。
法泰享年八十壽終。